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68025
  • 作      者:
    薛媛媛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是一部新中国橡胶种植的红色记忆,是一部湖南支边人屯垦戍边的悲壮史诗。 
  作者历时三载,跋涉数千公里,五十三年前的红色记忆,终于复活在作者栩栩如生的描述之中。
展开
作者简介
  薛媛媛,湖南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沙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长沙市作协副主席,政协委员。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二百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湘绣女》《我是你老师》《六三班的成长报告》《我开始烦恼了》《城域外的喊叫》;中短篇小说集《湘绣旗袍》;散文集《那个女人那个雪夜》。小说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期刊转载,并选入《21世纪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和《浮生记》等书。《雕花床》《不再敲门》被译成韩语和日语;《你要去北京》《六三班的成长报告》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湘绣旗袍》进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湘绣女》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曾获第十三届《小说月报》百花奖;草原文学奖;毛泽东文学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50年代,中国还是依赖国外橡胶的无胶国。没有橡胶,飞机上不了天,汽车跑不动路,国民经济建设和民用生活陷入困境。美国及西方盟国,挥舞制裁大棒,一面实施橡胶禁运,一面断言:中国是橡胶种植的禁区。中国科学家却在“禁区”试种橡胶成功。
  1959年,中央决定迁徙一大批人去云南种植橡胶。毛主席把这一历史任务交给家乡人民。于是,一声令下,数万湖南人来到西南边陲。在这荒无人烟、猛兽出没、瘴疠成瘟、毒品泛滥、国民党残军偷袭的险峻之地,他们历经艰苦,忘我奉献,把一个无胶国变为世界产胶大国,创造了世界种植史上的奇迹。
  作者历时三载,跋涉数千公里,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全面记录了湖南人以及广大农垦职工为中国橡胶事业创下的辉煌业绩。
展开
精彩书摘
  序章 国计民生
  巴西亚马孙河,一个惊人的发现
  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人们离不开橡胶:从脚上的一双胶鞋到一根导体线,再到小得肉眼看不见和大到你无法想象的卫星、大车场、战略装备乃至人类现代科学、热科学等。无论你处在地球的哪一方,站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你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只要你睁开眼睛,你看到的、接触到的都会有橡胶,你会感到橡胶无处不在,无所不为。
  其实,在很多年前,人类并不知道橡胶的存在,更没有人知道橡胶能为人类所用,成为各个国家不可缺少的物资。
  然而,橡胶是怎么来的?
  有人会告诉你,橡胶是从橡胶树上流出的乳液炼制而成的。
  那么橡胶树在哪里?谁发现的橡胶树?橡胶又是怎样炼制而成?在中国,橡胶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百年梦?
  连环的谜团好像伸出一根绳索引导我一步步往下探索。
  橡胶树是生长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一种野生作物,而今,茫茫的亚马孙热带丛林还生长着5000多万棵野生橡胶树。
  若干年前,在亚马孙热带丛林的巴西亚马孙河,印第安土著枕河而居,茫茫的亚马孙丛林,成了男女追逐爱情、群体聚会的地方。一次,某个土著不经意碰伤了树皮,树皮流出了白色液体。当印第安土著再来到丛林,发现“白色液体”还在有节奏地、均匀地滴答不停,地上出现了各种白色图案。印第安土著把“白色液体”用竹筒接住,倒出来,抹到脚上,凝固后,成了一双不湿脚的靴子;他们又将“树的眼泪”均匀地抹在身上,凝固后成了一件防雨衣服。
  这现象让印第安土著惊奇。
  他们又把凝固的“树的眼泪”搓成一个球,往地上一抛,球蹦起很高。印第安土著由惊奇到惊喜,他们把“白色液体”做成一个个漂亮的小白球。一时间,巴西亚马孙河两岸,到处是穿着防雨的衣服和不湿脚的靴子、玩耍着小白球的印第安土著。
  印第安土著把流个不停的“白色液体”称为“树的眼泪”;美利坚人也称之为“树的眼泪”。我想,白色液体更像母亲的乳汁,母亲为儿女流的乳汁。滴答的乳液声,犹如母亲心脏的跳动声。
  1493年,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踏上南美洲时,看到戴着鸟翎头饰的印第安土著,跳着土风舞,相互抛掷一种小白球。哥伦布接住一个小白球捏在手心,小白球稠黏而柔软,有股烟熏味。一松手,他惊奇地看到球在地上弹跳起来。
  他被印第安土著带进热带丛林的巴西亚马孙河三叶阔树林前,印第安土著用利剑将树身一划,树皮流出白色液体,印第安土著说:“看!树的眼泪。”他们用竹筒接住“树的眼泪”,等它凝固后,用手一搓,成了一个个会弹跳的球。
  亚马孙河流域终日浓雾弥漫,细雨绵绵,地面湿滑不堪。哥伦布和水手们脚上的牛皮靴和羊皮斗篷开始发霉。而印第安土著穿着薄而合脚的雨靴和柔软的防雨斗篷出门,身上一点都不湿。哥伦布见识了“树的眼泪”一系列奇特功能后,他把小球带回西班牙,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1693年,法国科学家拉康达派科学家考察队奔赴南美洲考察,看到印第安土著用小白球做的游戏和祭品,把当地居民各种橡胶制品带回欧洲进行研究,发现橡胶黏液可用于物品的密封。1736年,法国人C.孔达米纳参加法国科学院组织的赴南美考察队,观察到三叶橡胶树流出的胶乳可固化为具有弹性的物质,他把胶样寄回巴黎,出版了一本《南美洲内地旅行纪略》,书中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利用情况。这本书引起欧洲人的注意,就在1763年,法国人麦加发明了能够软化橡胶的溶剂,制成医疗用品和软管。1770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发现橡胶能擦去铅笔字迹。1819年,苏格兰化学家麦金托什发现橡胶能被煤焦油溶解,他把溶解的橡胶液体涂抹在布上缝制成防雨布。市面上出现的“麦金托什”防水斗篷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1820年,麦金托什又在英国拉斯格建立了第一家防水胶布工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橡胶工厂。在同一时期,英国人T.汉考克发现橡胶通过两个转动滚筒的缝隙反复加工,可以降低弹性,提高塑性。他用机械使天然橡胶获取塑性的方法,奠定了橡胶加工的基础,成为世界橡胶工业的先驱。
  1839年,美国化学家查理?固特异在做试验时,无意间把盛橡胶和硫磺的罐子丢在炉火上,橡胶和硫磺受热后流淌在一起,形成了块状胶皮,从而发明了橡胶的硫化法。他这一偶然行为,解决了生胶变黏发脆问题,使橡胶具有较高的弹性和韧性,扫除了橡胶应用上的一大障碍。他用硫化橡胶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双橡胶防水鞋后,橡胶开始用于生产胶布、胶鞋、胶管、胶板等一系列日用品。橡胶硫化对推动橡胶的应用起了关键的作用,它是橡胶制造业上一项重大发明,使橡胶开始进入工业实用阶段,成为一种真正的工业原料,代表橡胶工业开始形成。1845年,英国人R.W.汤姆森首次提出了充气轮胎专利。1888年,英国人J.B.邓录普制造出第一条充气自行车胎。1893年,J.F.帕尔默将帘子线用于自行车胎。1895年,第一条充气汽车轮胎问世。1900年,帘布开始在汽车轮胎上应用。1906年,美国人G.厄诺拉格用苯胺做硫化促进剂。1912年,S.C.莫特发现了碳黑的补强效果。不久,防老剂也应用于橡胶加工。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胶密炼机专利,橡胶加工机械相应得到了完善和发展。1943年,钢丝帘布轮胎问世。1948年,法国米其林公司试制成功了子午线轮胎和无内胎轮胎。
  ……
展开
目录
序章 国计民生
巴西亚马孙河,一个惊人的发现
橡胶工业使世界不平静
中国,百年橡胶梦
来自北京的最高决策

第一章 湘江潮涌
三湘儿女沸腾了
醴陵县的一个特殊大会
写血书,搭对子,"闪电"式结婚
数万三湘儿女直达西南边陲

第二章 艰苦卓绝
天当被,地当床,白天见太阳,晚上望月亮
吃在山,住在山,不完成任务不下山
那个年月的"九菜一汤"
蛮夷之地 瘴疠之区
黑色十月,农场重建家园
八百里洞庭我的家

第三章 白纸绘图
大莽林里,走着挑"死角粮"的人
1961年那个中秋节
这个苦夏,白天治坡,晚上治窝
中国橡胶牵动着总理的心
竹笆茅草学校,一幅边疆教育画
一粒胶籽,一两黄金

第四章 保卫边疆
一手握锄头,一手拿枪
国境线上擒特务
去缅甸消灭国民党残军

第五章 民族融合
农场与少数民族从打"老庚"到一家人(上)
农场与少数民族从打"老庚"到一家人(下)
少数民族爱戴的好"摩雅"
橡胶成了王震的命根子
从大熊、豹子窝修一条橡胶路
涓涓流淌的胶乳,凝结三湘儿女的铮铮血脉

第六章 知识青年
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知青
开荒,中国橡胶需要我们不断地开荒
寒流中站起的橡胶科研

第七章 绝地辉煌
知青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农场是一艘不会下沉的航空大舰
从一块木牌到中国第一大橡胶园

第八章 边疆黑雨
胶林里涌动的夜幕
在染缸边行走的人
这一步,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九章 新里程碑
越过国境,让中国橡胶种到缅甸
去老挝书写中国橡胶历史
中国名列世界一流产胶大国
尾声 橡胶,让世界注视中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