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9047337
  • 作      者:
    张军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 电影版权被23家影视公司争相竞购!
  ★ 一部比《霍元甲》《叶问》更精彩的武侠大戏!
  ★ 全面展示一幅民国民间的武林画面,重温一段逐渐淡忘的峥嵘岁月。
  他潜在民间身怀绝技,创派兴邦,他的故事也许比霍元甲和叶问更加传奇,更加励志!他被称为民国武林中的最后一位大侠。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军,生于1975年,于山西省太原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任山西青年报财经部首席记者,现为山西太原市政府机关干部。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03年开始在《山西文学》、《都市》、《西江月》、《中国故事》等杂志发表小说。历史小说作品有《清代推理断案名家张问陶断案传奇》,《清末四大奇案》等系列中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国术:民国武林最后一位大侠》讲述以这一时代为背景,从一个年轻的说书人赵学谨(赵有福)来北京闯荡,无意中介入到两家书场的矛盾中展开叙述。渐渐拉开中国近代一个真实武林世界的神秘面纱。主人公和他所接触的中国近代武林人士们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的广大武者,虽然他们不知道武术在中国还有什么意义,他们在为衣食生活而奔波,几乎忘了武术这一技能对他们生活所具有的实在意义。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武术,一直在寻找中华武术的出路。最终,这个憨直的小子赵学谨(赵有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为中华武术找到了位置。

 

展开
精彩书评
  2003年在大陆地区著名期刊发表短篇小说的张军,注定一辈子与武侠小说结下不解之缘。发表过的作品,除了屡获奖项肯定外,创作武侠小说更被拍为电视剧,其写作笔力老练,叙事简洁,引人入胜。本次亲自来台,希望能在个人获奖记录上,再添一个全球华人大奖--温世人百万大赏首奖。
  ——台湾联合早报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公元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六月六日。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一命呜呼,带着他没有做完的皇帝梦去见了先人。
  副总统黎元洪做了民国第二任大总统,手握重兵的参谋总长段琪瑞升任内阁总理,蔡锷、唐继尧的护国军留在西南,李烈钧的护国军在广东站稳了脚跟,冯国璋、曹锟等袁世凯旧部也撤军回到驻地,宣布独立的各省又发电表示取消独立拥护中央。一场几乎燃遍全中国的战火这才平息下来。
  虽然全国闹得沸沸扬扬,打得轰轰烈烈,北京城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市井百姓,还是照样不紧不慢的过着生活。北京城的书场茶馆仍是红红火火,茶客如流。黄掌柜家的“客来香”书馆照旧每日鸡叫二遍就打开了门,伙计搬了梯子把写着“客来香”三个金字的招牌擦得亮亮的,收拾了桌椅板凳,摆好了茶具香茗,然后在书馆儿立个“口”字招牌,这就算开业了。
  老北京的书馆一般早晨是没有客人的,只有到了上午十点钟才开场迎客,到了下午两三点才开场说书,但在天快放亮还没亮的时候仍有一笔生意可做。那就是瓦木匠、裱糊匠、打鼓的、拉车的这些个人会在这个时候来茶馆小聚一下。每人沏上一壶茶,各自给茶钱,谈谈前一天的生意,交流一下这些天的行情。这个时候的茶钱最便宜,茶叶当然也是最差的。一般是用别人喝过的剩茶叶都收集起来,倒在一个竹筐里,专门用槐角水浸泡后晒干,再用茉莉花一熏蒸,仍旧卖出来喝。好在手艺人图得只是个便宜,并不讲究这个。不同行业的人在不同的书馆茶社小聚。但凡愿意做这个生意的书馆茶社,早晨就在书馆儿门前立个“口”字招牌,以作招徕。
  黄掌柜的“客来香” 就在东安市场的大马胡同路北。前面勾连搭建六间朝阳大瓦房,外边一圈用竹子编的篱笆墙,上支下摘的窗户,二十几张八仙桌,既干净、又敞亮。大堂正中有个砖砌的说书台,说书台两旁柱子上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广轶事见闻水净花明饶雅趣,庆同人快聚茶初香半涤尘襟”。
  门面房的后面是个四合院,院中搭有罩棚。和门面相对的是过厅,过厅两侧的厢房和过厅后面的后堂设“雅座”,大罩棚下设“散座”。夏季茶客们在罩凉棚下乘凉品茗,冬季罩棚四面罩上面布帘子封闭起来,院内生起火,整个茶馆内暖意盎然。再往后过一小山墙又是一个四合套院,伙计们住东西厢房,北房五间,三正二耳,是说书先生和茶客留夜的地方。南房有四间,是掌柜自己的住处。
  东家黄掌柜早早的净了脸,漱过口,穿一身三蓝铁线夹衫,外套枣红色珠地铁红马褂,足蹬尖口黑缎鞋,走出了后院,看着伙计把店里店外收拾齐整,然后便站在门外迎客。
  虽说“客来香”每日清晨的第一批客人,不过就是些来喝“槐角水泡过的茶叶”的拉车车夫,但黄掌柜活了四十三岁,做了三十年生意,一直信奉“再小也是生意”,“头单生意好,一日生意红”。所以每日清晨开门,他一定要亲自来迎第一批客人。
  “马老板,李老板早啊。”
  “不早没饭吃啊,黄掌柜不是也一样早么?您生意可是比我们做得大啊。”
  “唉,拿我说笑话了不是。里边请!”
  几个拉车的车夫和黄掌柜打过招呼,径直走到茶桌要茶水,然后便抓紧时间谈论些行内之事。
  拉车的不比平常无事喝茶的闲客,只一会儿功夫车夫们便三三两两的来齐了,都是平时再熟不过的脸,黄掌柜看看人都齐了知道再不会有客来,便要收脚走回去。临转头时冷眼向东一瞟,却见东边斜对面仁义轩书馆的两个伙计拉拉扯扯推出一个人来,嘴里还骂骂咧咧的,声音不是很大,隔着又远,所以听不大清楚。只听到几个字顺着传过来,隐约是“我们掌柜的……”
  黄掌柜把身子又转回过来,一面瞧着那个人向这边走过来,一面猜想着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眼见那人走近了,原来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后生,穿一件粗蓝布夹褂,但那蓝色是沾了太多污渍的缘故,变得颜色深浅不一。一张脸也是好久没洗了,灰不溜秋的还有几道子指印。矮塌的鼻子,一嘴的碎牙,长相也极不堪,只有眼睛却是炯炯有神的,若是仔细迎了那人的眸子看,便让人突然感觉到这个人有种和普通人不一般的逼人气质。
  那后生走到黄掌柜跟前,先鞠了一躬才道:“先生,我不是要饭的。我想找你们掌柜的说句话。”
  黄掌柜没想到他会向自己鞠躬,而且一来就说自己不是要饭的,觉得有些意思,问道:“你找我们家掌柜的有什么事?”
  “请掌柜的收我说书。”
  老伙计老白里边走出来喊黄掌柜的,听了这后生的话笑道:“这孩子,你以为说书就那么容易么?别的不说,上台就要讲个精气神,腰板一直,眼一睁,醒木一拍,全场就得鸦雀无声,一齐支愣着耳朵要听下文。就你这一团灰泥似的,行么?”
  后生头一抬:“人不可貌相,我,我现在这个样子是……饿的!你等我吃饱了!”
  黄掌柜也扑哧一声笑起来:“吃饱了?你还是要饭哪。老白,给他拿两个窝头打发他走。”
  后生见这两个人不替他喊掌柜,迈步就往里走,一边走一边还喊:“我找掌柜的,我会说书!”
  老白一把没扯住,后生三步两步蹿进了茶社。老白急得在后边叫:“抓住他,把他揪出去。”
  店里的伙计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齐上来把他摁住就往外拖。那后生挣扎着还在喊:“怎么就都不让我见掌柜的呢,我说一段给掌柜的听听。一准收我!”
  这时那些拉车的车老板们也不喝茶了,一起围上来看热闹。见是这个后生吵着要说书,一齐七嘴八舌的替他说话。
  “就让他说一段吧。”
  “反正现在除了我们哥几个也没外人,说个小段也没什么。”
  “说好说赖都不是你们家的先生,不会砸了'客来香'的牌子。”
  众伙计见老主顾一齐为后生说话,都转了头看黄掌柜。黄掌柜还在犹豫,只听远处有人喊一声:“让他说吧。”
  众人往喊声来处瞧,见书馆后门头站了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穿一身长衫,瘦脸长眉,眼睛炯炯有神,身材削瘦,但立得笔直。这人大家都认得,是'客来香'书馆的台柱子赵先生。赵先生在书馆呆了好多年了,论起说书来那算得上北京书界的红角了,北京城里但凡常听书的人,没人不知道“客来香”的赵先生。赵先生既然为这个小伙子说了话,黄掌柜当然不能驳他的面子,点点头道:“行,听赵先生的,你就站在这里给我们说一段,挑一个你最拿手的说。”
  伙计见掌柜的发了话,使松开手。老白催促道:“快说吧,说完了给你拿两个窝头走路。”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