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新青年》到决澜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91649
  • 作      者:
    胡荣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胡荣,1976年10月生于湖南,2008年获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编辑。
展开
内容介绍
    《从到决澜社: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1919-1935)》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跨艺术研究)框架内,借鉴主要先锋派文艺理论,聚焦我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至1935年抗战爆发前夕新文学与新美术两大领域间的交叉区域,通过较为周密翔实的史实描述和一定的理论观照,勾勒出同期先锋文艺运动在艺术交叉领域的现实状况及历史演变。
展开
目录
序(陈思和)
引言
在展开具体研究之前,有必要回顾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特别是跨艺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西方两大先锋艺术理论(波吉奥利,1968;比格尔,1984)进行简要评析;同时概述了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梳理了与本论题相关的主要成果及研究经验
第一节 西方两大先锋派理论与中国先锋文艺研究概述
第二节 比较视野下文学与美术的跨界研究: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的一种尝试

第一章 1919:《新青年》与一场未遂的“革命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策划发起者,《新青年》同人(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在倡导“文学革命”的同时,对于另一场虽经提出但未能贯彻实现的“美术革命”,则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态度和立场。经过仔细辨析,不难发现文学与美术两大领域在中国现代先锋艺术发展之初境遇的先天差别和微妙关系
第一节 “美术革命”的提出:口号与分歧
第二节 美术的功用与价值--蔡元培与鲁迅的不同认识
第三节 奇特的“孪生子”:新艺术运动与新文学运动

第二章 三个“艺术学徒”的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初同为上海美专毕业生的倪贻德、许幸之和叶灵凤,十年间在新文学(以创造社为基地)与新美术两大领域间徘徊往复,最终一个走向先锋艺术,一个投身先锋政治,一个则摇摆于先锋边缘
第一节 “五四”后的艺术两难选择:文学还是美术
第二节 倪贻德:复归色、形、线的生命跃动
第三节 许幸之:为时代的美术
第四节 叶灵凤:摩登的创造

第三章 《艺术旬刊》:一本先锋艺术杂志的短暂存在
《艺术旬刊》(含1933年1月以月刊继之的《艺术》,1932年9月-1933年2月)是20世纪30年代初现代艺术团体“摩社”(含刘海粟、倪贻德、傅雷等人)发起出版的同人刊物。与之前寥寥无几的纯艺术刊物相比,这本杂志在内容与风格上最为前卫且统一,创刊半年后以曲高和寡、缺乏经济支撑而遽然告停。总共十四期刊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延续的研究对象,使我们得以管窥一本先锋艺术杂志在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命运
第一节 《艺术旬刊》的诞生与宗旨
第二节 编撰核心及其艺术思想
第三节 从改版到蒸发

第四章 决澜社与30年代前期上海文艺界
20世纪30年代前期是上海各派现代文艺蓬勃发展、激烈论战又同生共长的“黄金时代”,决澜社(1932-1935)身为当时姿态最激进、维持时间相对最久的先锋文艺团体(成员包括庞薰琹、倪贻德等,同情者有傅雷、施蛰存等),其四次年度画展及其他艺术活动,曾广泛吸引文艺界的关注,引发了不同反应甚至针锋相对的论争。从最初振臂高呼、激情四射的登场到最后寂寥无声的离去,决澜社的命运宣告了一种先锋探索方向的结束,又预示着另一路新的探索努力--现代木刻运动高潮的来临
第一节 庞薰琹、倪贻德与决澜社的成立
第二节 “师说”之争--决澜社与普罗派的非正面交锋
第三节 决澜社与《现代》杂志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