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066602
  • 作      者:
    (土)艾雪·库林(Ayse Kulin)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段大时代下的动乱历史,一列为命运带来希望的秘密列车,唯有搭上它,苦难才有办法终结,灵魂才有可能自由……
展开
作者简介
    艾雪·库林,奥斯曼贵族后裔,当代最畅销、最受欢迎的土耳其国民作家,毕业于伊斯坦布尔的阿那乌特科伊美国女子学院文学系。<br>    著作颇丰,长于小说、剧本和散文等各种题材的创作,并长期参与影视工作,担任制片、摄影和编剧等角色。其小说作品常居排行榜冠军之位,并屡获重要奖项,多次改编成电视剧。<br>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面向太阳》、传记作品《名字:艾林》《现时代》《桥》《午夜回声》。<br>    梁永安,台湾大学哲学硕士,译有《孤独》《四种爱》《Rumi:春天走过果园》《隐士》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爱在烽烟四起时,爱在战火弥漫中。《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讲述了一对不被祝福的恋人,一群不同生活背景的犹太裔受难者,登上一列带来生的希望的秘密列车。这趟列车将载着他们穿越德国国境,回到土耳其。他们能否完成这趟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从纳粹魔掌下逃离……<br>    艾雪·库林将历史事件与人们在追求自由与爱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浓烈情感成功融合在一起。《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是一本好读又好看的小说,强烈推荐。
展开
精彩书评
    感谢勇敢、无私的土耳其外交官为拯救犹太人所做出的努力。这是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一本紧张刺激的小说。故事绝对值得搬上大屏幕,你非读不可。<br>    ——法国读者Jean-PierreAllali<br><br>    本书故事流畅、易读,且不落入犹太人大屠杀之历史俗套。它再次证明人性的光辉以及追求自由的普世价值: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总会有人愿意伸出友谊的双手。<br>    ——立陶宛读者Viola in Vilrljus<br><br>    艾雪·库林将历史事件与人们在追求自由与爱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浓烈情感成功融合在一起。这是一本好读又好看的小说,强烈推荐。<br>    ——美国读者B.Mercankaya<br><br>    这是一本成功融合历史与虚构故事的小说。最后一百页张力十足,读来心跳加速,令人大呼过瘾。<br>    ——土耳其读者Dilek Bulut
展开
精彩书摘
    莎碧哈接起电话,他说:“今晚有会要开,请不用等我吃晚饭。”<br>    “又来了,”他妻子生气地说:“你已经快三个星期没有回家吃晚饭了。亲爱的,你那边的人都是没有太太小孩在家里等着的不成?”<br>    “老天,保加利亚军队都快开到我们家大门口了,你还计较什么晚饭不晚饭的。真是的!”他说,语毕便挂断电话。<br>    他妻子就跟他妈妈一个模样,把操持家务、照顾小孩和安排晚餐视为第一要务。“枉费国父煞费苦心要把她们培养为有见识的人,”马基德心想,“看来土耳其妇女唯一胜任的角色只有妈妈或家庭主妇。”但他转念又想:真是这样吗?难道莎碧哈不是一向怠忽为人母的职责,把女儿丢给保姆照顾吗?其实,他早就感觉得到,最近他妻子的行为举止变得有点奇怪。起初,他以为妻子之所以变得冷淡,是对他每天开会到半夜三更的一种无言抗议。但她有什么权利生气呢?难道这场大战是他发起的吗?难道那些会议是他主张要开的吗?万一土耳其真的卷入战争的话怎么办?到时,只怕莎碧哈社交圈的女人们无一可以见到丈夫一面。<br>    想是这样想,但马基德又隐隐知道,莎碧哈的态度并不完全出于自私。她看来就像是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她过去喜欢在晴天亮丽的日子里去野餐或看赛马,也喜欢在雨天留在室内打桥牌,但忽然间,她却变得对这些娱乐一点都不感兴趣。她常常在他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就寝、熟睡。如果他上床后用臂弯去抱她,她会转开身体。即便他难得一次同时跟她一起上床就寝,她也总是找理由马上睡着。她显然有什么心事,但她选择这个时间点出问题却很不明智。他都快被工作淹没了,又怎么可能抽得出时间关心她?哪怕是开会到半夜,他第二天照样得在早上七点回外交部上班。<br>    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土耳其发现自己像是被夹在恶魔和深蓝色的大海之间:一边是只管自己利益,老是催促土耳其参战的英国,另一边是咄咄逼人的德国。俄国也向土耳其伸出一只戴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手。他们对卡尔斯、阿尔达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觊觎犹如悬在土耳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场大战中,只要土耳其选错边站,俄国人就一定会让它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付出重大代价。这个恶梦已经持续两年了。<br>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土耳其学到了惨痛教训,而伊诺努总统并没有忘记这个教训。所以,如果有哪个算命师可以告诉他谁会取得最后胜利,他将不惜一切去换取。只不过,既然没有算命师可以预测这种事,那预测结果的责任便落在总参谋部和外交部的智囊团肩上。他们开了无数次拖沓到深夜的会议,把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都细细讨论、评估。<br>    马基德以自己是智囊团的一员而自豪。不过,自从意大利对希腊发动攻击以后,战争的阴影已经愈来愈逼近土耳其。政府雇员和他们的家眷会感到神经紧张,也是理所当然的。<br>    首都安卡拉已经准备好迎接又一个热死人的夏天。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安卡拉的四季无比分明:冬天刮大风雪,冷得要命,夏天则热得让人受不了。各种迹象都显示,这个夏天会比地狱还热。<br>    大约一星期前,德国大使冯巴本为总理送上一封希特勒的亲笔信。总理在会议上请人读出信函的内容,大家都屏息静气聆听。<br>    马基德猜中了信函说些什么。表面上,希特勒态度客气,充满善意,说是愿意提供土耳其任何武器装备,以便土耳其可以加强对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又答应德军绝不会踏入土耳其的领土。然而,希特勒又在字里行间暗示,该是土耳其下定决心的时候了,他还暗示土耳其若不选择站在德国这一边,等大战结束,德国就会秋后算账,让土耳其失去它那些珍贵的水道。<br>    在冗长的会议结束时,伊诺努说:“德国人叫我们别考验他们的耐性,暗示说他们随时有可能跟俄国人达成协议。目前英国人正在希腊作战,又在利比亚吃了大败仗,无暇顾及我们。所以,我们应该避免惹恼德国人。各位先生,让我们想出一个两面都不得罪的法子吧。”<br>    他们要寻找的是一个拖延时间的方法,好让土耳其可以不用对大战的任何一方说“好”或“不”。换言之,土耳其需要轻轻抚摸虎背,把两边暂时安抚住。<br>    第二天,总理把英国大使邀到外交部,向他解释土耳其目前危险又敏感的处境。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迈向最可怕、最具毁灭性的年头。这大战就像燎原大火一样烧向四面八方,而厮杀的双方都希望得到土耳其助阵。<br>    在办公室里,马基德点了一根烟,吐出两团烟雾,然后在水晶烟灰缸里把烟捻熄。回到会议室的时候,他发现外交部长和秘书长已经离席。<br>    他的助理说:“马基德贝伊,总统想要看今天的评估结果。我已经把报告准备好。总统正在办公室等你。”<br>    马基德匆匆回到他位于总统府里的办公室。为方便马基德可以随时向总统呈递报告和接受指令,外交部把他派在总统府办公已经有一段日子。他从抽屉里拿出几小时前更新过的报告,扫视了一眼,然后匆匆向总统办公室走去。<br>    伊诺努坐在一张大桌子前,看起来要比平常更纯真、个子小和烦躁。他一页页翻阅秘书从马基德手中接过并放在他面前的报告。他的狐狸脑袋快速运作,但没有说话。坐在桌子四周的其他人同样鸦雀无声。<br>    他突然问马基德:“你们今天听收音机了吗?”<br>    “听了,总统先生,我的同仁一直都在留意欧洲所有的电台广播。即使没有一刻得闲,他们仍然持续收听保加利亚的电台广播,每半小时便会准备一份报告。”<br>    “总统先生,”另一个年轻官员说,“我们在保加利亚的情报人员也会每天捎回来情报。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知道希特勒是打算南下,还是向北攻击俄国人。”<br>    那个年轻官员离开后,马基德留了下来。<br>    “总统先生,”外交部长说,“拜您的指挥所赐,我们已做好各种准备,相信大火一定不会烧到我们这边来。所以,您明天大可放心到亚诺瓦去。我们会随时向您报告最新的变化。”<br>    马基德听到伊诺努喃喃自语:“但愿我知道德国人会从哪个方向过来。唉,要是我知道就好了。”<br>    自从德国人和保加利亚达成协议以后,德国势力就等于已经来到土耳其的边上。伊诺努因为不知道希特勒的下一步打算,所以非常忧惧。德国的现代化大军说不定会想要穿过土耳其,进攻埃及或高加索。除了希特勒的几个心腹以外,没有人知道他下一个目标是哪里。所以土耳其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以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最坏的情形是德国和俄国达成协议,那等于为土耳其敲响丧钟。<br>    马基德等着总统把报告读完,然后跟秘书长一起回到会议室。另一个冗长的会议又要开始了,有更多的报告要阅读、评估,以便再呈报给总统。几小时后,当马基德走路回家时,他感到相当忧虑,只觉得政府为了避免席卷世界的战火波及土耳其,已经付出了高昂代价。<br>    现在,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像合唱一样,齐声抱怨物价飞涨。如果连安卡拉的公务员和他们的家属都觉得日子难过,天知道安纳托利亚的穷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为了照顾政府雇员的生活,政府以相当低的价钱卖出国家生产的衣料、鞋子和糖。另外,为了防止黑市和囤积,政府也开始实行配给制度。这表示每个人的身份证上都盖了一大堆印章!不过,虽然有种种预防措施,黑市照样欣欣向荣。许多寡廉鲜耻的人看准这个发财机会,大捞了一笔。大部分人都觉得愤怒,却无可奈何。他们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基本的生活物资,只能将就靠面包和麦片填饱肚子。但向伊诺努报告这些民生疾苦是没有意义的。对像他这样一个经历过战争恐怖的人来说,如何避免让土耳其卷入战争,比其他一切事情都来得重要。<br>    一天工作下来,马基德已经筋疲力竭。不过,既然伊诺努第二天一定会到亚诺瓦去,那就表示,他们接下来一星期都可能不用加班开会。也就是说,他可以早点下班回家,暂时不用受到莎碧哈的责难。<br>    ……
展开
目录
安卡拉·1941<br>伊斯坦布尔·1933<br>安卡拉<br>调派海外<br>从伊斯坦布尔到巴黎<br>马赛·1940-1941<br>安卡拉·1941<br>马赛<br>巴黎<br>马赛<br>里昂<br>安卡拉·1942<br>马赛·1942<br>安卡拉<br>巴黎<br>安卡拉<br>马赛<br>巴黎<br>马赛<br>恐怖车厢<br>巴黎<br>巴黎<br>安卡拉·1943<br>开罗·1943<br>巴黎<br>漆黑午后<br>巴黎<br>倒数计时<br>辞别之夜<br>安卡拉<br>火车上<br>前往伊斯坦布尔<br>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