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马兰阁的头几个星期,我们除了四处看看,或者与当地人攀谈几句,基本无事可做。因为我们首先要与他们结为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然后才能开展工作。我们也知道,倘若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工作,必须对其语言和文化都有很好的了解,而目前我们对此还一窍不通。
在与当地人建立友谊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们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马兰阁的家族当中,孩童备受爱护,我们的两个孩子一到这里,很快就被同龄的小朋友接受,族里的成年人也将他们视为己出。因而,他们从一开始就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完全没有陌生感。
我们搬家后的第二天,当时只有5岁的大卫,就已经用他自己的方式在学习当地语言了。有一次我们看到他让人用他们的本族语言写单词。只见他站在一群人中间,发号施令般地说:“你,写‘母亲’;你,写‘宝宝’;还有你,写‘房子’……”这种方法颇为有效,而见此情景,我们也都忍俊不禁。
每次村里的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总是少不了我们的孩子。他们虽说还不大能听懂当地方言,但也能玩得很开心。其实,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并不总是靠语言。
有的时候,大卫和他的伙伴福郎、飞弟,还有其他小朋友出去拾木柴。如果他们要进到森林深处去找,就要花上整个上午。天热的时候,沉重的木柴压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会让他们汗流浃背。这时他们就会找个小溪停下来,脱掉衣服(大卫脱到剩下内裤,其他孩子则脱得一丝不挂),在溪水里玩耍半个钟头。他们还常常去附近的山上“游荡”,并在大卫丰富多彩的马兰阁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个亮点,就是他曾制作过几个“踏踏车”(自制推车)。他大部分时间里,不是骑上车去玩,就是停下来修理它们。他和小伙伴们四处游荡,试验他们的新车,一会儿跑到学校后面的粮仓附近,一会儿又为了增加惊险刺激,沿着山梁的陡坡飞驰,而他们去过的速度最快和最刺激的地方,莫过于飞机跑道了。
一天,他们制作了一个有5个轮子的大踏踏车。因为车身很长,在中间位置需要第5个轮子支撑重量,以免车身擦到地面。他们甚至还装了一个方向盘。不过没多久,一次急转弯的时候,方向盘就“咔嚓”一声散架了。
我们搬到马兰阁的时候朱迪丝正怀着第3个孩子,有7个月了。这也是当地人对我们感到好奇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当地,多数家庭都有很多孩子,一对夫妇常常生5到6个孩子。有一个妇女甚至生了23个,后来只有6个活了下来,其余的不到10岁就都夭折了。
我通常早晨5点半起床,然后就在村子里散步,村民说我这是在“寻觅咖啡”,而每天黄昏的时候我会重复一次这种“寻觅”活动。
与当地人共饮咖啡是学习其语言的绝佳途径。不管我是否喜欢,这种方式可以使我走出家门,与当地人接触,学习他们的语言,而美味的咖啡则成了对我额外的奖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