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写书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502663
  • 作      者:
    莫言等著
  •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写书记》一书中,鲁迅、茅盾、巴金、汪曾祺、章诒和、周国平、史铁生、残雪、曹文轩、莫言、余华、虹影、毕飞宇等近三十位作家讲述写书背后的故事,他们或言为什么写作,或言写作中的各种事件、情绪,或言对写作的看法……他们所言及的,既不是枯燥乏味的“创作谈”,也不是“序跋”之类应景儿之作,而是围绕“写书”这个中心展开的事件与情绪的所有记叙。事件是写书背后的真事件,情绪是写书过程中的真情感,这种记叙,弥足珍贵。
展开
作者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无论任何时代,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书写,或者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确认,或者是承担了精神救赎的责任……他们的书,从灵感的产生,到框架的建构,到书写的过程,到摆在书店一隅,其中充满了创作的冲动、写作的激情,也充满了孤独、焦虑与徘徊……书写,是怎样一种难以言说又欲一吐为快的病痛,是怎样一种在绝望中希望的人生悖谬?他们称得上是真正的写作者。他们的书是怎样写成的?是灵光闪现一蹴而就,还是经历了无数心身折磨、几经坎坷才得以完成?《写书记》的诸位作者,将为你讲述写书背后的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文/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有《鲁迅全集》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来由,已经在《呐喊》的序文上,约略说过了。这里还应该补叙一点的,是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为那时正盛行着排满论,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的。所以“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小半是自己也爱看,大半则因了搜寻绍介的材料。也看文学史和批评,这是因为想知道作者的为人和思想,以便决定应否绍介给中国。和学问之类,是绝不相干的。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也曾热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得不到。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回国以后,就办学校,再没有看小说的工夫了,这样的有五六年。为什么又开手了呢?——这也已经写在《呐喊》的序文里,不必说了。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白以为有做小蜕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但是《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白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已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之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Stylisll。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南,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腧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不过这样的写法,有一种困难,就是令人难以放下笔。一气写下去,这人物就逐渐活动起来,尽了他的任务。但倘有什么分心的事情来一打岔,放下许久之后再来写。性格也许就变了样,情景也会和先前所豫想的不同起来。例如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而中途去看报章,见了一位道学的批评家攻击情诗的文章,心里很不以为然,于是小说里就有一个小人物跑到女娲的两腿之间来,不但不必有,且将结构的宏大毁坏了。但这些处所,除了自己,大概没有人会觉到的,我们的批评大家成仿吾先生,还说这一篇做得最出色。
    ……
展开
目录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文/鲁迅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文/茅盾
梁宗岱与《晚祷》 文/张建智
谈《家》 文/巴金
关于《沙家浜》 文/汪曾祺
破解《红岩》创作之谜 文/钱振文
《论美》之失 文/高尔泰
芦花吹白上人头,镜里萧疏不奈秋——《刘氏女》笔谈文/章诒和 曹疏影
为自己写,给朋友读——写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出版之际 文/周国平
宿命的写作 文/史铁生
我为什么要写作 文/王小波
艰难的开端 文/残雪
记忆与写作 文/马原
十年回首:《草房子》创作札记 文/曹文轩
我为什么写作 文/莫言
为了一个野心——《农民三部曲》写作始末 文/赵德发
迎着北风赶路——张炜与《你在高原》文/张炜 孙竞
我为何写作 文/余华
筒子楼里的戏剧人生——《混在北京》的写作记忆 文/黑马
还愿到上海——我写《上海王》 文/虹影
写书难,出书更难 文/陈希我
我如何写出《雨天的棉花糖》 文/毕飞宇
《1980的情人》创作谈 文/于晓丹
乘着语言的翅膀——我写儿童诗集《做梦的树》 文/雨兰
因为无力,所以执著——我为什么要写作?文/熊培云
用生命写作 文/黄孝阳
通往虚名之路——《中国文学场》写作有感 文/曾念长
小说未完成 文/未名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