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才有这样的机会,摈却俗务,躲进小楼,玩刀弄石,胸中逸气渐生;刀石冲突与转圜之间,阡陌纵横滋生出另一个世界,诸魔羁控的种种杂念,暂时竟也扫叶都尽。
把玩刀石之余,醉倒在闲章的境界中。大抵印章艺术,自书画中半脱离出来,至清代陡起~峰,蔚为大观。《飞鸿堂印谱》即为闲章艺术之集大成,数十巨帙,透过一座座新奇而考究的印文,恍惚可见纷红骇绿、山赤涧碧,思绪逸出,邈邈难收。
读这些印文,大有抚创安神励志止痛之效。其文不外言志、感慨、情景诸类,然大率句句都是不羁之态,刀刀都是自由之魂。且看——不贪为宝。志在高山流水。林深远俗情。宦途吾倦矣。其言志的心魂,岂非醉翁之意,在乎刀石之间吗?再一类——忍把韶光轻弃。知命故不忧。满眼是相思。待五百年后人论定。感慨之深郁岂不是埋忧冲刀之顷,挥之不去吗?而又一类——只有看山不厌。积书盈房。松窗明月梦梅花。眷恋良辰美景,流连朗月清风。在下刀的腠理和石纹的肌理中,这样的情与景,似乎顿得放大、落实。大自然的无边风月,在有限的方寸之间,似乎顿获无限之效了。
近人王菊昆以为,印之大小,划之疏密,挪让取巧,俯仰向背,各有一定之理,但也不完全一定。关键在“字与字相依顾而有情,一气贯穿而不悖”。此诚卓见也。治印大家邓散木则谓“刀法有成理者,有不成理者,而施之以用,则需因时制宜”。两大家心眼机杼同一。仅翻阅卷帙浩繁的《飞鸿堂印谱》而言,千人千种刀法,或冲波逆折,或六龙回日,或蛇行明灭,或磅礴正大,或幽花自赏,或断涧寒流,刀法本身也各成一种诗料,自然茂美。这是古人在混沌的大自然中为吾侪创造的一个小乾坤,一个艺术家心灵中的小乾坤。
不管治印者外表看似如何枯寂,生活如何单调、牵萝补屋,寒蛩不住鸣,但其推刀冲决之际,其中蜿蜒寄托携带的,却正是一种破网求出的自由精神。摘句本来是传统文艺鉴赏的老路,摘于旧诗古文经传释辞;但治印因工具所限,一般而言,比摘录段落或完整之句要为节省。单位石头的面积容量既远逊于纸张,而推刀难度也较大于笔墨的措置。这种情况下落实到石面上的印文自然带有一种厚度、深度、力度,所得想象力的溺爱似也多出几分。凝神注目,缭绕直到心绪的灯火阑珊处,玄想幻化,只觉末韵纡转盘旋,久之不绝。往昔诗文,时人作品,所截出的一句半句,甚至只言片语,在石上落实,放大再放大,语句的内在容量很容易像鲁迅在厦门眺望夜色的时分,一沉再沉,“加药、加酒、加香”,其辐射力,自然是老柴般经烧。
我喜欢这样的句子:葫芦一笑其乐也天。竹杖芒鞋。搔首对西风。君子和而不同。志士过时有余香。闲多反觉白云忙。凡物有生皆有灭,此身非幻亦非真。人生聚散信如浮云。庾郎从此愁多。让人非我弱。每爱奇书手自抄。蜗牛角上争何事。不开口笑是痴人。挑灯看剑泪痕深……就情景的状态而言,这些截句印文确如卡夫卡所说,“地洞的最大优点是阴凉宁静”。(《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下册)幽花杂卉,乱石丛篁,摇曳于穷乡绝壑、篱落水边,仿佛一颗百年孤寂的心灵,虽然看去并非激荡的热血,心中却始终洋溢着人间的关爱。细味其精神趋向,却无不是想象力稀薄处的逆动,是草枯霜冷时分的“芭蕉叶大栀子肥”,是于无声处有激烈,是对无形精神枷锁限定、桎梏的冲决、超越,是自由精神的翱翔,有情有趣,有胆识,更有大悲悯,这才是刀中乾坤、石上世界的真意义。
中国文人,无论帝制社会怎样的无情寡恩,但林苑寺庙、山庄别业的存在,到底网开一面,提供一种身心的庇护所,自由思想,多少还有表达的余裕;刻刀笃笃,仿佛打开层层枷锁和规限,寄意深深,自娱娱人,自成一统;而遇极权的严酷时代,则山庄林苑,悉数扫荡,秦火焰烈,艺士文人,避无可避,以至自由精神丧失殆尽,艺术泯灭,人皆如行尸走肉。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时分,包含孤胆与柔情的自由思想也在严霜之下艰难寻求生长与出路。近见媒体披露1973年冬新华社记者刘回年先生写给王洪文的辞呈,大为感佩。其时王氏任中央副主席,气焰熏天,选刘为秘书,馋杀几多依草附木者,然而刘回年却一拖再拖,最后上辞呈云:“首长好,任秘书我深感荣幸,考虑到首长处工作,事关重大,要求高,本人从学校出来后一直当记者,自由主义惯了,不严谨,恐难以适应……”潜台词是不想干,不来干。这其中,也正包含着“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真意。石在,火种不灭,此番辞呈,真堪刻成一方大闲章,刀法要率性而充溢浩然之气,印边要连贯而时见缺落,边款可泐日:自由主义惯,伟哉刘回年。他迫于无奈,无奈中偶一挥洒,到底绾住了自由的础石。
印章面积有限,但它的内在质地,也正是这样一种人类追求自由的普遍精神价值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