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副刊
近年我国报界一个醒目的现象,是报纸改版、扩版引发的“副刊大战” 的激烈竞争格局。为了争取读者和提高订数,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社会人们 文化消费心理的巨大变化,各种报纸副刊的编辑们从报纸具有话语权威性 和见报迅速的优势出发,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使尽招数,在激烈的竞争 中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副刊”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信息、生动 的趣味和灵活的版式,覆盖了广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各种“副刊”的火爆之势,显然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大众的文化生活。由于新闻性和中心意识形态不是它非要体现不可的特点,它就具有更广泛 的对象性与话语的个人性,至少在内容上和趣味上与新闻和政论的版面构 成了互补关系。真正的思想和语言个性风格总是更多体现在这里,这一点 几乎成了五四以来我国报纸的传统,不仅思想的表达和文学运动的形成,得力于副刊的推动,而且许多散文、杂文作家,也是因为副刊而成长起来 的,像鲁迅的许多散文、杂文,就是因副刊需要而写成的。因此,可以说,副刊既是思想文化交流对话的重要通道,又是作家成长的摇篮,同时也是 一张报纸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但是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报纸的副刊也暴露出一些令人忧 虑的问题。排除那些用广告挤副刊的明目张胆的功利主义现象不谈,众多 副刊呈现的“文化快餐”编辑方向是值得注意的:它关心的是时尚,是大 众的流行趣味,是娱乐和消遣,大款风采、名人轶事或歌星、影星、球星,有的甚至为商业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披上一层绚丽的面纱,把无限膨胀 的欲望裹上漂亮的时装公开兜售。它与当代都市文坛一批“后现代”文匠 结成同谋,乐此不疲地从事无灵魂与心灵参与的文字操作游戏,削平深度,消解意义,把新奇刺激、轰动效应、感官愉悦当做“潇洒”自我标榜,制 造类似“吸毒”一般的幻游之境。这是活跃的副刊文化信息流通快、言路增多等积极因素的另一面,反 映着商品经济社会对人类精神关怀和心灵激情的侵蚀。它以顺从大众趣味,向时尚献媚和调情为特点。它不是一种具有高贵的精神品格和独创性的文 化,而是专事拼凑、模仿、剪贴的东西,到处可见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 劣的复制和拼凑。于是,一大批的“文化快餐”的制作匠应运而生,他们 不是根据精神与心灵的律令而写作的人,而是应着时尚社会文化的“订货” 进行着大规模复制的文化手工业者,他们作为一个文化市场的雇佣劳动者 和作为一种商品的作品面貌已经有目共睹。这种猎奇逐艳的消费文化现象,既表现为人与生俱来的、自觉自为的心灵自救能力的失落,也表现为想象 力与自觉文学意识的失落。它所付出的代价是双重的,既是耗他者,又是 一种自耗和自残者。正是在如上意义上,在这个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在这 个市声喧哗、文化凝聚作用日渐式微的现实处境中,我对自觉坚持人文价 值、追求精神品格的报刊、杂志怀有一份特殊的敬意。它们是焦虑和迷惘 的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绿岛,是灵魂无家可归、心灵无法交流的人们自由对 话的场所。正是在这里,当代生活整一化和机械复制对人的感觉、记忆及 潜意识的侵占控制下支离破碎的经验,才在语言的呈现下得以还原,使人 重新获得个体生命的完整意识。《闽北日报》“武夷山”副刊的可贵之处也 就在这里,尽管它是一张地区性的报纸,读者和稿源都有相当的限制,但 在坚持独立的精神和审美品格方面,在追求纯正的文学品位和自觉的文学 意识方面,它显然自觉坚持了我国“五四”以来报纸副刊的优秀传统。并不是说“武夷山”副刊发表的都是思想和艺术级次都极高的作品,而是它执著地坚持着人文精神和文学理想的关切,努力在这个技术至上主 义和拜金主义的时代,保存个人鲜活的感性,找回心灵的本真和想象力的 意义。为此,根据报纸副刊的特点,编者选择最具自由精神和个人特点的 散文文体作为副刊的主导文体,同时选文时注重那些把喧嚣世界的承受转 换成个人内心经验与领悟的作品,从而真正在生命意义的昭示和个人经验 的语言整合上,体现散文的精神建构意义和纯净的美学意义。像“女散文 家作品专页”中张立勤的《雪天》,写的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生存的恍 惚中,对生命真谛的感悟。雪天的别离是一道屏障也是一把钥匙,它挡开 日常生活的纷扰,开启生活挤压下不经意的收藏,使自己在回忆中把破碎 的情感与经验重新组合起来,从而真正感悟到火车轮子与铁轨碰撞的意味,从而使人从商厦发闷的钟声想到教堂的钟声。另一篇林丹娅的《花事未了》 也是表现真情真性的作品,虽然写的是人们最常见的花木题材,但它绝不 是那种“小花小草记叙文”式的大路货,而是有着自己真性情真人格的渗 透,从而把花的品味和自身的品味真正地结合起来了,从个体生命出发表 现了非本真生存状态的抗争。一张优秀的报纸,副刊与其他版面之间总是以自己独特的功能体现有 机的互补性。就像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当代社会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 知识分子分别承担着推动科技进步与精神建构的不同使命一样,报纸副刊 是健康文化与人类精神的建设基地之一,而不是经济快车齿轮的润滑剂和 世俗、本能欲望的集散地。当经济指标和市场法则变成最高话语权利的时 候,人类需要回身的余地,灵魂需要栖居之地,否则,个体生命就不复完 整性。1993年3月 P63-6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