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11中国杂文年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63754
  • 作      者:
    鄢烈山编选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大年三十出生在农家,“大跃进”那年发蒙,“大串连”后回乡种田教书,大学毕业后在区政府工作时开始杂文和时评写作,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有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获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思想随笔佳作本集中不少,如:狄马破“勤劳是一种美德”说,分析杨朱有没有“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谁来拔毛、谁有权逼入拔毛;朱大可通过茅台酒和月饼这两个载体,从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剖析,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当下社会心理文化的病态;符号对“同床异梦”这个贬义词的质疑也很有意味——同床就该同梦吗?谁见同床同梦了?一起来翻阅《2011中国杂文年选》吧!
展开
精彩书摘
    又到记者节。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尤其是在中国。节日是喜事,一般每个行业的节日,都过得欢乐祥和其乐融融,洋溢着的是鲜花掌声和职业荣耀。 唯独记者节,始终摆脱不了些许沉重和悲壮的底色,尤其是在业内,每到这个节日,从业者们更多的不是职业荣耀,而是对职业现状的不满和对权利的追求。 在往年的记者节,我们呼吁过自由报道的权利,不被打的权利,今年,我们要争取不写假新闻的权利。 假新闻,向来是笼罩在记者这个群体身上的一个巨大的污点,也是降低这个行业公信力、让这个职业共同体蒙羞的致命缺陷。媒体的把关不严和记者的缺乏道德,甚至唯利是图,被看作假新闻的罪魁祸首。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写假新闻,向来是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记者的一项道德要求。确实,从 “纸馅包子”到“谢才萍包养16男”,多数假新闻都源于记者缺乏职业道德。 但也有一些假新闻,责任并不在媒体和记者。假新闻虽然刊登在媒体上,虽然是记者写的,但并非出于他们的意愿,而是某种外在力量让他们无法选择。 所以,不写假新闻,不仅是一种对记者的道德要求,也是记者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记者的责任是报道事实和揭露真相,他们应该有拒绝说假话、拒绝写假新闻、拒绝传播虚假消息的权利。 不写假新闻的权利,首先是拒绝新闻通稿的权利。因为,那种企图让舆论一律、打压不同声音的新闻通稿,很多时候正是假新闻的源头。 新闻通稿,原来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特权,他们在利用自身的通讯网络和信息优势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后,会以一种统一的发稿方式发往需要稿件的媒体。后来,这种通稿形式被政府部门和企业所采用,企业就某个事件发布某条新闻,会向媒体发一份自己写的通稿供媒体选用;某个地方发生了某个群体性事件或突发事件,地方政府会写一份通稿发往媒体要求媒体刊登。企业的通稿,媒体可以拒绝刊登;但地方政府的通稿,媒体很多时候无法拒绝,尤其是本地媒体,只能原文刊登。 最典型的案例是,当宜黄强拆引发的自焚血案发生后,地方政府发布的通稿则把自焚描述为“恐吓不成反不慎误烧自己”——拆迁对象钟家故伎重演,以浇灌汽油等极端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威吓,不慎误烧伤自己3人。这样的通稿刊登到媒体上,不就是赤裸裸的假新闻吗?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通稿一般都会报道:情绪非常稳定,秩序未受到影响。矿难之后如此,校园惨案后也是如此。中国人真这么麻木,或者真这么坚强吗? 记得一家中央级大报曾刊登一张表现节日欢乐氛围的新闻照片,广场上鸽子很少,为了让照片更有宣传效果,作者Ps了一个鸽子——照片刊出后被细心的网友发现,于是成为一起造假丑闻。这就是宣传与新闻错位所产生的恶果。 给照片上加一个鸽子,这在宣传上似乎问题不大,可从新闻的职业规范看,就是造假。新闻的核心伦理是客观地报道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真实不新闻,新闻从业者所有追求的终极指向就是真相,是绝不能扭曲的。 不写假新闻,也要求政府充分公开信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国家部门会站出来指责媒体传播假新闻:又是指责“出台房产税”是不实消息,又是谴责 “征收拥堵费”是假新闻——可这些垄断着信息的部门从来不反思,这些所谓的假新闻是怎么出来的。如果政府部门有充分的信息公开,如果记者向政府核实坊间传闻时不会遭遇“踢皮球”,如果政府发言人能真正地履行发言职能,假新闻可能就不会出现。 信息不公开,政务不透明,记者报道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记者无奈只能报道未经权威部门证实的新闻,于是就出现了假新闻。 所写的每一个字都经得住事实的拷问,所刊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这对一家媒体和一个记者来说,是最高的要求。达不到这个要求,起码要争取不写假新闻、不说假话的底线权利。
    ……
展开
目录
前言
孔子铜像与马丁雕像
这个记者节:争取不写假新闻的权利
言慧珠四十五周年祭
拆字趣谈
“负表扬”艺术
请慎言“模式”
成语重组二则
首脑,用的不仅是脑
关于口号
离开复旦:一夜间我改变了“成分”
粤语只有“你”,没有“您”
通往文化的峡谷
古罗马皇帝康茂德的下场
欠债还钱的公理高于革命逻辑
有电报机的成吉思汗
勤劳是一种美德吗?
杨朱的一毛
“同床异梦”古今皆然
且请善待“吐鲁番”
牛津大学的“牛气”
我们丢掉了很多
国有经济的中国传统
至今犹忆“袁大头”
刁民,其实恰是政府的好学生
小崔说事:赵本山与宋丹丹“离婚”了
我也喜欢“红歌”
清廷最后的救亡策为何失灵?
飞“红场”和偷“故宫”
又臭又长的裙带
西湖申遗·普世价值·东坡肉
水泊梁山的住房政策
木桶上的社会
赢者通吃之隐忧
点石成金
音乐的“背景”与“去政治化”
处理“伤害感情”的美式规则
扭曲的惜才
慈禧时的报纸
马克思有多少言论自由
美国政府真穷
至于你痛不痛,反正我是痛了
思想投机饭
“你配有人权吗”
大清子民的爱家与爱国
阿喀琉斯之踵
反思经济赶超
话说政治学习
我们被互联网“浅薄”了吗
惊闻贪官呼唤舆论监督
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古阿斯指环
结婚宣誓
西门庆:儿子还得挣个文官
人要自问:那时我在哪里?
苹果为什么不曾烂掉
“跟众”的赞歌
泄密
“疯狂英语”与李阳的癫狂
幸福不是口香糖
“蔷薇叶子”二题
有多少“沉没的声音”无须打捞?
官员抑郁症“被自杀”的大清版
孙悟空答记者问
也是一场战争
走出一个误区
转基因争论岂可“泛政治化”
“宣传语”选注
“八旗子弟”与“官二代”
先有志士后有革命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陋习的“示众”
西域列传之卡扎菲评传
晒收入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
“我爱我的笼子”征文大赛揭晓
是鹿是马?举手表决!
惭愧的螺丝钉
他为什么敢骂我
茅于轼的两难:中国之痛
杂感二题
卡扎菲政权何以穷途末路
总有一种感动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白虎汤与回避制度
孔子的钱包
东郭先生,你为什么不忏悔
朱自清该不该吃救济粮
国家形象论
另一种毒害
庄生的道德圈套
“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
他们在酒桌现了本相
飞兵奇袭本·拉登
吴孟超那双手
余墨谈屑四则
不必害怕网络谣言
“滚蛋条幅”的中国特色
官员“日记门”频现带给我们一串问号
你有权保持沉默
从不相信到犬儒社会
距离真实的路有多远?
推敲推敲“我为党工作数十年”
孙中山莅临杭州带来的教诲
调查的另一面
孔夫子论“卡扎菲”
“给我加工资”
小刊物别惹大人物
恶梦一场
别了,穆巴拉克!
乔布斯神话的土壤
正正经经说的荒诞语言
现代婚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生孩子
“呸”是射向邪恶的子弹
大陆应了解多元的蒋介石
谣言与谶语
纵容同性婚姻是怂恿民族慢性自杀
《婚姻法》应该多让点空间给习俗和契约
利比亚战争能让国企海外投资更清醒吗?
给拉“许三多”们下水者来一个“底线截击”
“平凡”咋就成了贬义词
动辄“清场”暴露了什么?
城市道板也可以这样铺!
官场的黄赌毒
管什么卖什么
警惕以“左”谋私
虚假新闻中的章太炎
有所思二题
旅游的意味
皇帝一定爱国吗
致挪威失足青年布雷维克的一封信
疯狂的月饼
茅台酒的文化象征
总编辑的“腔调”
生物链与连环套
脸皮、法律及其他
三个没想到
拼爹时代,看人家的爹在拼什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