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单车,上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34771
  • 作      者:
    刘文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见到不同的人,也看到不同的风景,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偏狭和局限。
     三毛远行,是为一解“前世的乡愁”,有爱情陪伴;
     凯鲁亚克远行,是为寻找自由,有LSD陪伴;
     周云蓬远行,是为实现梦想,有吉他陪伴。
     刘文去远行,却是为了与全新的自己靠得更近,陪伴他的只有一辆自行车以及一份渴望。
     没有地图,没有路线。一次近乎“玩儿命”的旅行,掏空了刘文的精力,却将他的人生填满,从而使他完成了自我救赎。与公路恋爱,与车轮对话,7000公里的骑行改变了刘文的一生,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心灵如何涅槃。
     有人说“冒险让我的内心浮游于水晶一般的天堂”,其实我们都该上路,去寻找这样的天堂。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文,1972年生,“绿洲音乐网”创始人,行者,摄影爱好者,自由撰稿人。以2000年骑行去拉萨为契机,2003年开始独自出国骑行,现足迹已遍布亚洲、非洲、欧洲,预计五年内踏足美洲。曾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尚玩家》栏目、《玩家旅游》杂志的采访,旅游卫视《行者》节目曾做过十集专题《不想骑了》报道其骑行事迹。
展开
内容介绍
  我的旅行不是在空调大巴上,而是骑车在荒野,在乡村。
  我在越南遭遇过流氓,在印度打工赚过钱,在埃塞俄比亚受到过好心人资助,在肯尼亚差点儿死在沙漠里,还在坦桑尼亚遇到狮子,在马拉维得疟疾险些丧命,最后终于到了终点南非,还被当地人用枪抵着脑袋。
  当然路上也有激动人心的时刻,我看到了壮丽自然景色:从柬埔寨的雨林到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从宽广的恒河到美丽的马拉维湖……我也流连于恢宏的印度古代遗迹和非洲的人类文化遗产。
  我走村窜户,就像古典探险家那样受到当地人的款待和帮助,也由于文化差异而闹出过笑话。
  这是一次自我反省、尝试改变自我的旅行。
展开
精彩书摘
  “你愿意陪我老婆睡觉吗?”
  沙巴是个可爱的地方,青山环绕,满目苍翠;镇上鲜花绿树,环绕着殖民时期留下的法式建筑。穿着艳丽的土著妇女们,在老旧的门廊、台阶、石柱下做针线活,这种场景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味。这里是值得享受的好地方,也是摄影的好地方。可我心太急,着急返回正确的路,而没想到这里就是路上的一部分。我按原路返回了老街,学会了河内的发音:哈闹依,就再次踏上去往首都的路。
  出发之前我就认真想过,为了省钱,一定要自己做饭、野营。吃饭还好解决,一是有炉具和方便面,足够坚持几天,路上偶尔也有小饭馆。再者,一路上有不少水果摊,水果品种很多,甘蔗、香蕉、榴莲、桔子,卖得都不贵,所以一路上水果倒是没有断过。所以最重要的是解决住宿问题。公路两侧不是山就是河,即使有空闲的地方也都种满了庄稼,哪能找到宿营地?
  临近傍晚,我在一家路边的米线摊休息,考虑着晚上在这里宿营的可能性。这时,进来一群修路工。记得在路上遇到过他们,当时他们还试图拦住我呢。显然他们也想起来我这个打扮奇怪的人。身穿骑行服,头戴车盔,想不惹眼都难。
  工人们吃饭,喝酒,大声喧哗,也许还在猜测我是哪国人、奇奇怪怪的自行车是干吗的,他们还不时地爆发出粗鲁的笑声。我有种不祥的预感,他们有排外情绪。所以我尽量不看他们,一边低头吃米线一边想,也许给老板帮忙的少年会懂些英文单词。他正在照顾工人吃饭,上菜、送酒,还没等我下定决心开口,一个工人就走过来递给我一杯酒。
  这个人胡子拉碴,满脸通红,举着酒示意让我喝掉。从他醉醺醺的举止中感觉到一丝不友好。我举杯喝酒,那个家伙顺势把他的奎式帽戴到我头上,众人哄然大笑。
  我不敢有激烈举动,因为在沙巴,曾有个导游充满敌意地对我说:“你们轰炸过我们,我爸爸死了。”
  这个家伙借着酒劲搂住我的肩头,说:“Chongguo?Chongguo?”
  这个我听得懂:“对,我是中国人。”
  他对众人高声重复着我的话,一下子,嘈杂声小了,人们脸色开始都变得不太好看。我立刻明白中国人不受当地人欢迎,也许这里还遗留有战争的阴影。但在国内,我正感觉相反,看来这个问题有些复杂。
  进退两难。走,马上要天黑了;留,心里非常难受,不知道这些人接下来还会干吗。这些人酒足饭饱后有的是情绪闹腾。就在这时院子里来了一个小女孩,背着小书包,显然是刚放学回来,众人再次兴奋起来,他们要让她做翻译!
  她可不是来帮我的,在众人的撺掇下,小女孩上来和我讲英语。第一句:“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然后,从书包里把英语课本取出来,郑重地问了第二句:“What's this?(这是什么)”她指着树说。她指着狗问了第三句:“What's that?(那是什么)”我说:“dogy!”小女孩立刻反驳:“错误,是'dog'(狗)!”民工们围着,急切地要她得出答案我究竟是不是外国人。结论:我不是。
  有人鄙夷,有人冲我吐口水。老板看情形不好,过来打发走女孩,然后劝众人离开,然后让洗盘子的男孩带着我到后面的房子中。
  摊主家就在竹林后面,一间房子,两张床,屋里除了一副脏兮兮的胡志明相挂在中央,再没有其他任何陈设。一会儿摊主和一个中年女人回来,摊主指着妇女,又指着自己,意思是说,这是他的妻子。我连忙低着头问好,免得让目光落在人家的胸脯上--那妇女敞着黑色的绣花外衣,圆润丰满的乳房几乎全要露出来了。
  主人指着窗户下的一张竹床,意思是我睡在这里,他睡在屋角另外的一张双人床上,求之不得。然后,他把妇女拉到我面前,双手模拟做爱的动作,意思是今天晚上让我和他妻子睡。我顿时尴尬万分,连连说“No(不)”。主人的妻子不失时机地冲我一乐,黑乎乎的嘴里一颗金牙“熠熠生辉”,差点没把我雷倒。我连忙摆手加摇头,才算谢绝了人家的“盛情”。
  这一晚真的好难熬,蚊子发疯一般叮咬我,我却不敢发出响动。相反,摊主和他妻子不知道为何这么亢奋,房事动静大得出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的心情就像那句话“我像一个早期的古典探险家,对所面对的现实大惑不解”。
  进入河内
  约280公里的路程我用了四天半的时间从老街到达河内。头两天,骑行基本上在山间,公路伴随红河,起伏并不大。到了第三天,山地转为平原,我穿过一个又一个乡村,向首都前进。放学的孩子们会好奇地随我骑上一段。他们的打扮和我小时候上学一样,红领巾,白衬衣,唯一不同的就是头上多了个斗笠。路过一个挨着一个的瓦房时,我发现坐在门口的老太太们见到我都会惊讶地放下手中的烟袋。接近河内时,体育馆与新型工业区的建筑变得宏大起来。宽阔的马路边树立着广告牌,上面写着:热烈祝贺第14届国际海洋运动节。再往前,上了红河大桥,夕阳的余晖中,河水金光粼粼,点缀着渔船的剪影。我站在桥头,抽烟休息,远望美景,内心充满了胜利的快乐。对一个蹒跚起步的旅行者而言,能走出第一步,而且是成功的一步,意味着天下的路没有什么走不通的。
  天黑前,摩托车的洪流带我进入了河内市区。这是我第一次到其他国家的首都。在一个天主教会女学生的帮助下,我找到了游客旅馆聚集地:还剑湖区。
  在河内头两天我非常亢奋,骑着车四处乱逛,也去了巴亭广场,那相当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广场有现代越南建立者胡志明的故居和陵墓。这一带气势颇为恢弘,广场西南的独立寺以及还剑湖边的文庙都很有越南的传统特色。当然,最喜欢的是还剑湖北面的老街区,越南的过去在这里基本上都可以感受到。
  现在想来,河内给我的印象比较混杂,因为这座城市混合了很多元素。从街景就可以看出来,新旧区的明显区别。新到摩天玻璃建筑,旧至可以追溯到阮朝的老瓦房。殖民时期建成的建筑也很多,它们大多被粉刷成淡黄色,和那些社会主义时期建筑的水泥楼拥挤在一起。此处装饰着铁艺、柱廊的居民楼狭窄而单薄,洋楼的建筑风格中混合着热带情调。河内还有高耸的天主教堂、香火旺盛的文庙、垂柳环绕的小湖。从午后在树下舞剑或者读书的孩子们身上我能感受到有种隐秘而闲适的气氛。但只要往外走上一站路,繁忙的都市景象就又顿现眼前。
  后来我路过的很多越南的乡村、小城,比如荣市(Vinh)、惠安(Hoi An),还有那些叫不上来名字的村庄,甚至是胡志明市,都体现了这种综合气息里的某种气氛,这让当地独具特色。所以看了河内,基本上可以体会到越南的全部现实。
  十月的河内很热很湿,衣服洗了也干不了,白天只能躲在旅馆里。只有到了傍晚,稍微凉快些,游客出动了,小贩开始叫卖了,这个城市才算苏醒过来了。在那些隐秘纵横的小巷子中,一座座瓦房老宅大门也敞开了,在各色商店的灯光映照下,情调十足。这一带是给游客提供服务的小区,旅行社、工艺品商店、饭馆、酒吧、画廊很多。但相对这些我对吃喝更感兴趣,因为想好好款待下自己饱受亏待的胃。我品尝了美味廉价的现制冰咖啡、榨果汁、冰露,还有著名的法国长面包(巴盖特)以及夹着酸菜和肉馅的热狗。
  到了河内,首要任务是办下个国家的签证。多数国家的申请表都大同小异,内容包括常规的个人资料、前去国家的目的、住处,以及计划呆多长时间。这些倒也没有多难,但对英语不好的我来说,有些问题就比较棘手。比如“Country of birth”什么意思?国家的生日?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诞生国的意思,而且也从来没有意识到我可以在其他国家诞生。职业一栏也需要小心填写,我曾因填写摄影师而被拒签,多数时候还是写公司职员、老师最好。信仰一栏对我来说也相当麻烦,填写共产主义者或者无政府主义者,比较适合来自中国的身份,但那个词我不会写。要么朋克(Punk,流氓或者朋克乐手)?恐怕会被拒签。反正,办理签证就如谈恋爱,让人忐忑不安又充满期待。
  路边召妓
  交了20美元,等了三天,得到了为期一个月的柬埔寨旅游签证。
  在河内待了六天,除办理签证、旅游外,还要为接下来的上路作准备,包括预算开销、买路上的用品。由于越南盾的面值太大,算起来让人头痛。我计划美元现金留作应急,其他的可以在ATM机上提取当地货币。但要在外文操作界面上学会提现让我很是紧张。提了七万盾,回房后我才算出这也就约合五美元,而手续费也是五美元。越币的大额面值还真够让人崩溃的,在越南两千盾也就只能买卷手纸!
  10月4号,我离开溽热的河内,开始了去往西贡的1300公里征程,我将从北到南穿越整个越南。之后打算从边境木牌(Moc Bai)进入相邻的柬埔寨,然后再横穿柬埔寨到泰国;接着再去东南亚、非洲,我想深入每一个途经国的腹地。旅行的珍贵之处正在于我们既可以游览景点,也可以接触到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旅游名胜,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过去;眼见的当地人的生活,则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现在。也只有了解“过去”和“现在”,旅行者才能借此反观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
  这个季节是越南的雨季,几乎每天都有一场短暂的暴雨,但却丝毫没有减淡炎热。为了躲避可怕的天气,我很早就出发。等太阳升起来,地面的水分蒸发了,阳光经过雨云的折射照射到地面上来简直比天上下刀子还让人难受。这时再骑车简直是虐待自己。我的大腿和胳膊在暴晒下一片通红,脸更惨不忍睹,短短几天皮肤就像得了花斑症一样。
  在这样的天气下,要尽快离开河内尘土飞扬的城乡结合部。这一带是卡车密集的路段,越南南北地区的物流都在这里周转,交通乱且道路交叉复杂。由于我当时没有当地地图,所以只能靠打听找路,一个修眼镜的老头告诉了我去一号公路(贯穿南北越的主干道)的方向。
  老头能说英语单词,还问我会不会法语,这真让我惊叹。他问我从哪里来,鉴于之前的经历,我真不太想告诉他我从中国来。没有想到他一点都不在乎,反而说我就喜欢你们这些外国人。然后,他神秘兮兮地问我,喜不喜欢“Madam(女士)”。开始我没有太在意,当地人想和外国人说话很正常,没想到一转眼,他居然叫来了一个女孩子。
  这个女孩长得不错,凤眼、长眉、浓发,皮肤也很白,不像普通越南人那么黝黑。这个女孩看着也就十七八的样子,一身白色丝质旗袍,颇具古典气质,害羞地站在我面前,搞得我有些脸红。老头凑过来竖起大拇指,我立刻明白他的意思,忙笑着摇头拒绝,心里对他有些反感,因为他说这是他的孙女,我对此非常怀疑。我匆匆喝完可乐,推车上路,临走瞥了一眼那个女孩,在嘈杂肮脏的环境中,她显得那么稚嫩和天真,让我心生怜悯。贫困中折射出的残酷像阴影一样笼罩着穷困的人们,我仿佛从路边的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因为她和年少的我一样,都是这阴影中的一分子。
  一个普通越南人家里是什么样
  出了郊区进入红河平原,视野更广阔了,阡陌交通中凸显出田园如歌的画面。公路两侧,绿茵茵的水稻田延伸至天际,喀斯特地貌石头山像盆景一般,静默地矗立在田间,田间水牛休憩,加上头戴斗笠的农民,那画面颇有中国山水画中晕染出的气息。
  越南的村庄和国内南方的传统村落非常相似,建筑中间小巷纵横,大片的瓦房被水田包围着,每户人家的院子里都种植着各种植物。我看到有些祠堂非常有中国韵味,高挑的屋檐,装饰着龙凤的吉祥图案,门上还有汉字对联,就像河内市区的文庙某处的文字那样:寻源访古此中无限风光,临水登山一路渐入佳境。真是好句子,简直是我在路上的感觉最贴切的形容!这是越南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一面。但有时候,它也会呈现出突兀的一面:田地尽头冒出一座孤零零的法国教堂,教堂顶上的十字架高高耸立,那种坚硬的几何分割结构,在线条柔和的越南乡村的衬托下越发显得奇怪。
  稍大的点市镇,景象要凌乱得多。政治宣传牌上充斥着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波普画,内容多是保卫国家、建设祖国题材,和新兴的仿殖民地时期风格的建筑混合起来,再加上满目颓败的传统建筑、轰鸣的雅马哈摩托车、台球桌、IS9000标准牌、高压线架、小铺门上的越南文可乐广告以及茂密的热带植被,俨然一幅杂乱却繁盛的图景。这里有这个国家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都被展现在这幅场景中。
  在北越的头几天,由于刚刚出发缺乏经验,吃住问题都解决得仓促。出河内后,我一直在想,必须找到适合当地的生存办法、控制旅行的节奏。有了在北越住宿当地人家的经验,我决定再次尝试。
  一般到下午四点左右,我就开始找合适的人家过夜。有几家见到是外国人,就惊恐拒绝。一日天刚擦黑,终于找到一户人家。一位老太太开门出来,却不明白我的请求,就叫来她的丈夫陈先生。他50多岁的样子,瘦小、谢顶、宽而塌陷的鼻子,典型的越南人长相。可他也不明白我捂着脸、做睡觉的动作是想过夜,于是两个老人就傻傻地看着我在那里表演。突然,陈先生好像明白了什么,呜里哇啦跟妻子一通解释,她妻子狐疑地从厨房端来一瓢水递给了他。
  “我不渴,我要……”
  陈先生上来一把抓住我的手,压住肩头,把我摁到地上。我还在挣扎着,一瓢水就浇到了头上。
  因为倒霉再遇到性格急躁的陈先生,才会发生这么搞笑的事情。后来我才明白,他居然以为我是因牙痛而求助,幸亏当地没有把人捆起来拔牙的习俗,不然,牙没搞定人早就吓死了。这通误会因邻居的出现而化解,老天总是很帮我,重要时刻派来一个中学女教师,还是教英语的。至于我的请求,也不需要再翻译什么,陈先生已经把我的自行车推到房间里,他的妻子给我打水洗脸,然后去做饭。接下来大家气氛欢愉,我向陈先生敬烟,这是中国人表示敬意的典型习惯。但我们吃饭却是按照最越南的方式进行:地上铺一张席子,饭菜就摆在上面。晚饭有米饭、蔬菜汤和炒蔬菜,为了迎接我,他们还特地炸了小鱼。我们席地而坐,每次陈先生要我夹菜的时候,就用筷子敲敲盘子边。
  陈先生家很穷,只有一间瓦房,迎门的墙上悬挂着胡志明像,观音菩萨则让位在旁。神龛供着香火,下面是一个立柜,摆放着这个家里最有价值的财产--一台电视机,镶玻璃的柜子里摆着一套茶具。房间左手边上有一张双人床,摆在窗户下,晚上我就和他的儿子睡在一起。他是个话很少的年轻人,在水泥厂打工,回来的时候满身都是石灰。
  在陈先生家的这一夜是我路上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后来,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得到像他们这样朴实善良的当地人的帮助。没有他们,我断然无法完成这次的旅途。
  第二天我和陈先生合影留念,这时他显示出作为一家之长的威严,特意端坐在胡志明像下,表情严肃;陈先生的妻子则安静地坐在丈夫身边。等我上路的时候,陈先生妻子给我煮了好几个鸡蛋,就像对待家人出远门一般。
  这种景象我很熟悉,我的父母以前也会这样,这甚至也是越南人家的待客之道。全天下百姓的朴实善良是那么相同。
  夜宿妓院
  我已经开始慢慢适应骑行的生活,早上七点半我就会准时醒来,吃完早点一口气骑到十一点,再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我发现早饭一定要吃饱,加肉馅和酸菜的面包一口气要吃三个外加两瓶可乐才能保证体力。午饭倒简单,遇到村子就吃碗米线;如果没有,就自己在树荫下煮方便面。即使这样还是饿。到了晚上五点钟就开始找住处,晚饭后写日记,最后休息。这几乎是我整个行程的节奏,后来再想,这样的方式真挺自然的。就像一头野兽,隐匿在山林,每天只要吃饱,有藏身的地方,就一切无忧;这样虽然依然辛苦,但我过得简单,内心有种幸福感。要是人一辈子这么过,该多好!
  简o莫瑞斯在《丝绸之路》中说:“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旅行不是寻找新的世界,而是把旧世界抛弃在脑后。”现在我也有这种感觉,过去的生活慢慢模糊起来,想不起来朋友们的名字,电话号码也全部忘记了,以前的生活现犹如水中倒影,被骑行的节奏一一打散,最终变得朦胧,直至消失不见。现在我的感知力在增强,视力变好,反应力敏锐,不再去思考那些恼人的问题,也不在乎自己如何,旅行会让一切变得简单起来。
  经过一个星期的骑行,我走出了红河平原,进入了一号沿海公路。
  第八天,经过城镇富禄,路出现明显的转向,斜向东南。远处出现山头,路的坡度开始攀升,四周空旷,冰冷潮湿的风迎面吹着,有时候还夹杂着冰凉的雨点。数小时后,我在低矮山丘中间做了上下左右的几个短暂变速热身活动,路再次向南来了个大转弯。三辆现代牌空调大客车迫使我停在路边,心情愉悦的游客隔着玻璃冲我挥手。他们一定想到胡志明市还要1000公里,过整整一晚上才能到呀。可对我来说还要走上十几天,潜意识中速度和距离的概念在悄然发生改变。但至少路越是难走,结果越是令人欢欣。辛苦地爬上那条大坡,一瞬间大海尽现面前。
  这是一片无名海湾,两边由长着茂密的灌木和藤蔓植物石崖包围着。海边的沙滩上没有一个人,安静得只有海浪声,踏过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沙子,我心情愉悦得无法形容,海在我心中,是自由和开阔的象征,从计划旅行的那天,我就想象着在路上有一天遇到了大海,那应该是旅行中最激荡人心的部分。所以我像个疯子一样,在水里打滚,在海滩上疯狂地奔跑,然后冲着大海喊:谁说人不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对面就是中国,我希望那些曾经反对过我这次行动的人都能听见。
  太阳偏西时,我在小石桥略作休息,跟旁边的一户人家打听哪有旅馆。院子里有个约莫十岁的孩子。“旅馆”这个词的英文他不懂,我用铅笔给他画房子。孩子搬来字典查阅后在本子上给我画出地图:这里是他们的家,前面是胡志明市,那儿有饭店。他没有错,只不过胡志明市距离这里至少1000公里。但担心是多余的,往前走了两公里就看到饭店的牌子,在夜空中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三美元的费用倒是可以接受,只是这家饭店气氛不太好,透过昏暗的灯光我看到大厅摆着八仙桌和太师椅,几个中年人无所事事地坐着,看着不像好人。
  伙计把我安排在院子里的简易房中,我虽满不在乎但也留了个心眼,没让他扣留护照。我推车进屋去洗澡,发现垃圾桶里有几个用过的避孕套。
  这里是妓院!
  入夜,院子里热闹起来,有女人的笑声,汽车停车关门的声音,当然还有我隔壁的动静,开门、关门、大呼小叫,彻夜未停。
  第二天早早起来收拾停当,推车走人时我撞见警车开进院子,登时觉得天空一片昏暗,我愣愣地傻在那里……
  车上下来一位便衣警察,年轻帅气,衣着光鲜。伙计迎上来,恭敬地接下他手里的钥匙。哦?!原来这人是这里的头儿,身兼双重职务,警察和妓院的老板。所以,我是安全的。
  搭车去西贡
  旅行的第二十四天后,也就是10月17号,我到达了越南中部城市顺化。情绪很低落,这是出发后第一次这样。还有,我非常疲惫,感到体力有些衰竭,想着还有近千公里才到西贡,真的有些害怕。还有个麻烦,越南一个月的签证,到此为止只有一个星期的有效期。我决定搭车。
  搭车是嬉皮时代西方人免费旅行的方式,后来有不少人在国内效仿。我在2000年从日喀则去帕里也是这么干的,省钱还舒适。但此刻在国外,情况不同,最担心我的车如何携带。
  骑车到城外等了一小时,没拦到私家车,却拦到了去西贡的长途汽车。
  这种简陋的长途车,招手就停。当地人搬上来各种农作物,售票员像个表演的猴子,跳上跳下吆喝着,把两只鸭子塞到座位下、一桶鱼固定在走廊的扶手上。要不是这样,司机这种撵兔子的开车方法,早就让车厢成太空失重实验舱了。虽然我司机副驾驶的位置还算舒服,不用和人挤在一起,可我总担心这么颠簸的路,自行车会不会在车顶颠坏。后来这种事情在非洲还真的发生了。这一路,怕车坏的想法一直伴随着我。
  也无心看景,只是回想着越南旅行的波折。
  有一次在河内,我在ATM机上取钱后忘了推车。回到旅馆后,以为车丢了就和大堂经理吵起来。他说在他的地盘上不可能丢东西,他说话的口气就像黑社会的老大。然后我们打赌,如果他在半小时内找到的话,我就等着麻烦吧。果然,一刻钟都不到,车就被抬来,还上着锁。当时,再不道歉的话,就会被当街群殴。之后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在一个乡村遇到了几个少年,十六七的样子,他们居然用英文说“I want to smash your face(我想抽你)”!我相信他们的小头目为了表现自己,绝对有胆子揍我。这使我想起初中时,一个同学被街上的小流氓打瞎眼睛。后来我用一盒“红山茶”打发走了这几个亢奋的越南少年,才算逃过一劫。
  但之后就没那么容易了。也是在同样的村口,在水果摊休息,过来一个二流子和我要钱,还戏弄我。最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家伙居然煽动过路的村民,说我不给他们的孩子买糖。那意思是说,既然你来自有钱的世界,帮助我们是应该的;否则你就是资本主义走狗,是侵略者!我当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可以随时一走了之,没想到等我要推车时,却被这个家伙拦住,周围站满了表情激愤的农民,他们各个扛着锹,拎着锄头。如果双方有摩擦,我不被打死才怪。
  那个二流子知道我害怕,故意推搡,引我动手。我只有努力把车挪到马路中间,挡住来往的汽车。这么做很快有了效果。一个路过的官员停下了。
  事情再明白不过,在官员的呵斥下,这帮农民才不情愿地散开。二流子还摇头摆尾,以为做了多么高尚的事情。官员上去给他一巴掌,他才放开车把,我得以逃脱。
  如果一路上就这么吃不好住不好、与当地人产生纠葛、精疲力竭地爬坡、枯燥地行进,还要忍受孤单,人很快就会崩溃。很快我就尝到了旅行最苦的那一面。
  西贡!西贡!
  20小时后,车抵达了这个国家最南端的城市。我神情恍惚,异常迟钝,一时还无法适应从自行车到汽车的节奏。
  来了才知道,以前游客所熟知的西贡,越南统一后已经改称“胡志明市”。对游客来说,只有“西贡”这个名字才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的魅力。“西贡”是通过小说和电影建立起来的南亚香格里拉,不论是杜拉斯的殖民地爱情,还是越战中放纵的美国士兵,都让西贡成为一种符号,也成了人们的一种情结。
  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粗狂和隐秘,感伤和刺激,现实和回忆,来到这里人的各种情感和物欲交织在历史和意识之间,哪怕想象中西贡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
  不管是过去的西贡,还是现在的胡志明市,街头所见,和其他城市没有区别。饭店、酒楼、拥挤的交通、林立的跨国公司广告牌,都索然无趣。要说这个城市的特色,洪流一般的摩托车流算是一项。弥漫着的尾气和炎热的天气足以让游客只愿躲在范老五区(Pham Ngu Lao Area)。这是游客的聚集地,有便宜的旅馆和各种旅行社,还有令游客兴奋的当地风土元素。传统的建筑、狭窄的街道、堆满了旅游用品的商店、制作世界各地美食的饭馆、小吃摊上摇曳着昏暗的灯光,街上弥漫着烧烤的味道……一拨拨观光客混杂在忙碌着的人群中,一切熙熙攘攘繁华艳俗的气息都只为营造出一种气氛--以前的西贡。
  我需要准备再次出发的食品和装备,所以没有太多时间游玩,只是仓促地看了几个著名的景点。其中,1883年建造的法国教堂,尴尬地矗立在拥挤的市区中心,被精心装饰的草坪和玉兰环绕着,只供人参观,无宗教作用。显然,这么漂亮的建筑,最大的价值也许是在历史上,或者带来旅游业效益。
  西贡邮政大楼给我感觉不错,气势恢弘,巨大的拱顶绘有天使在风云突变的天空中飞翔。以前挂耶稣像的位置,现在是胡志明的画像。
  虽有极具艺术感的工作环境,可服务人员却效率低下、态度恶劣,我花了五美元打包邮寄了明信片和日记,等从非洲回到国内,却都没收到。那有我的思念、我的感受,可它就这样消失在某处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缘起
少年时代的骑车旅行
卑微的过去
“愤青”生活
我病了
拉萨之行的启发
第二章 我们的现实
我属于谁
意想不到的事件
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
行前准备
第三章 学习穿越东南亚
关口
很狼狈
“你愿意陪我老婆睡觉吗?”
进入河内
路边召妓
一个普通越南人家里是什么样
夜宿妓院
搭车去西贡
西贡!西贡!
逃往柬埔寨
村子里的贵宾级待遇
一个旅行者引发的外交事件
国家公路的新定义
独享柬埔寨人的秘密
寺庙里的舞会
最幸福的普通游客
宰客教育和装炸弹的自行车
天堂里的年轻人
第四章 进化穿越印度北大陆
刚到印度的中国人
穷得和他们一样
好莱坞科幻片片场
爱印度的人
恒河线路
GTR公路惊魂(上)
GTR公路惊魂(下)
意外的收获
为世界和平而骑车旅行的尼泊尔喇嘛
一个中国人在印度哭泣过的地方
中国文明VS印度文明
我爱瓦拉纳西
喜爱中国的印度工程师
在印度看电影
看泰姬陵的两个角度
让人崩溃的阿格拉
贪污薯片的地方治安长官
ATM机也停电
印度也有开发区
一个中国人的印度式婚礼
雇用地痞“萨达姆”
清洁工、厕所工和尼泊尔厨师
沙特比尔的表演
到印度农家做客
China(瓷器)来了
中国人际PK印度官僚
打工结束
申请签证难
路在哪里
峰回路转
第五章 困顿穿越非洲大陆(上)
29美元从非洲开始
初识埃塞俄比亚
找工作一波三折 
湖区旅行
雨林的心脏
折磨依旧
灌木地带
穿越边界
和采采蝇赛跑
吉库尤人约翰·卡马先生
告别
生不逢时
走进非洲
公路边的马赛人
非洲大草原上的小镇生活
走出非洲怀旧版
古城蒙巴萨
过关综合征
迷路
想去日本的非洲土著
骗子遍地
横穿马赛大平原
在非洲的一天
遇到狮子
前人的路
魔鬼路
绝望的思念
吃完玉米吃西瓜
第六章 孕育穿越非洲大陆(下)
一碗类似新闻联播的牛杂碎汤
马拉维湖边的性幻想
洗头洗出脑浆
骑车走世界的中国人
与警察枪战
磨难的高潮
夹缝中推销“中国造”
偷渡来的中国人
       迫不及待的总结性陈词
逃离理想国
一个比一个差
津巴布韦的前世今生
夜宿土著家
克里斯蒂安的梦想
非洲版英国情调
非洲人想象中的中国
在警察局快乐的一天
和“去放松”一起看大津巴布韦遗迹
不同的路
没有所谓的安定生活
最后一次吓破胆
旅行终点
尾声
是结束还是开始,这是个问题
关于苏的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