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不可能成为主流学派
有不少真诚的学人认为传统文化、国学、儒学是能够济人心救世界的良方,这种意见实际上是文化万能论。传统文化是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这种背景下生成的思想系统和价值观念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是工商社会、法治社会、契约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国学”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也将会被更多的人所钟爱,甚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许多人也可能走入这个行列。然而它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学派,只能作为一种调节机制而存在,不管人们如何痛心疾首。
——题记
又是一年“国学”热
200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成立了儒教研究中心。这两则文化消息使得“国学”再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虽然其中不无媒体炒作的因素,但“国学”、“儒学”的问题确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为人文知识分子所关注,曾有过多次讨论。
这次的“国学热”可以说是2004年“弘扬传统”热的继续。我曾著文戏称2004年是“保护传统年”。因为“那一年中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就是知识界中许多有着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们都发现了传统的重要,从不同角度提出要保卫传统。例如,以儒家自命的人们发出倡导少儿读经的呼声(这大约也是顺应了无论倡导何事都要‘从娃娃抓起’的思维定式),并与一些时髦学者结合起来汇成一股‘儒道救国’的小小思潮;有的研究哲学的学者突破了历来以‘进步’、‘革新’为正面价值的藩篱,宣称自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还有一些非主流的学者也有感于近百年的‘心灵漂泊,精神虚无’呼吁‘再文明化’,重新建构‘中国精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