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怪”学校
“优秀总是有点怪”,这话说起来还确有几分道理。
这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怪”老人,这是一座不同寻常的“怪”学校。老人“怪”,是因为他自己贴着钱办了座小学校。学校“怪”,是因为和正常的学校多有不同,不布置作业,倒是总在教孩子们玩花样。三年多来,老人省吃俭用花去万余元退休金购置教具,用新型教法因势利导,他教育的孩子个个能歌善舞、能写会画,有的4岁便能拼读20多首绕口令,有的5岁就能阅读60多万字的故事书。这就是在当地赫赫有名的郝修伦和他的“威特学校”。
1990年1 1月,在教育研究工作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的郝修伦从孟县教委退休。虽然年已花甲,但那颗不甘寂寞的心时常激励着他.他决心发挥余热,为教育下一代做些工作。
早在10年前,他有一次到河北石家庄出差,买到了一本名为《早期教育和天才》的书,挑灯夜读,受益匪浅,以致到了入迷的程度。那本书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木村久一的著作,书中对幼儿教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郝修伦结合自己的教研实际,深深感到早期教育是一条投资最少、效果最好、速度最快的育人之道,并开始了前期探索。其间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工作被迫“搁浅”。1992年10月18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在此之前,各大报刊纷纷登载了纪念文章,郝修伦再次被陶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奉献精神所感动。这种感动一下子点燃了热爱早期教育之火,他毅然决定开办一家幼儿学校。“不办则已,一办惊人。”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话是这么说,资金从哪里来?家里刚刚盖好房子,外债还没有还完,凭自己的一点退休金简直是杯水车薪。无奈,他只好求助于银行,不想,跑了好几家银行都碰了钉子。接着,他又跑到信用社,人家说,私人贷款他们只对农民不对干部,于是他又骑车40多公里到原籍龙台村,通过侄媳贷了1000元,后又东挪西借了。750元,总算有了启动资金。不久,他的“威特育英园”正式开学了。为什么起这个“洋”名字?原来,威特是德国教育家,其子小威特是早期教育成材的典型。小威特少时被人称作“白痴”,在威特的教育下,小威特13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16岁柏林大学教授。郝修伦用这个名字是具有代表性的,也表达了他个人的追求与希望。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只招收了10名幼儿。办了几个月,社会反响良好,人数渐渐增加,到1992年学生已达40多名。
有人说,为社会多培养一个天才要胜过千万个庸人。为了实践这一教育思想和验证早期教育的具体成效,1992年秋,他征得幼儿家长们的同意,将幼儿园更名为“威特学校”,只留下了9名四五岁的幼儿留校学习。这时社会上的风言风语就来了,有不少人传言:“老郝办学校失败了,要不,为什么学生会越来越少?”郝修伦无言。他知道,一切解释都是多余和苍白的,他坚信学校会办得与众不同。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几个孩子身上。他先后从工资中挤出了1万多元,购置了教具、图册、磁带、乐器等教学设施。在教学中,他根据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采取了寓学于玩、于做、于动、于乐的方法,使体、音、美教学与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过,他很少给孩子们布置作业,但是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却在不断增强。
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聪明。三年来,孩子们学会了近20种集体舞蹈、30多种智力游戏、20多首歌曲,还学会了简单英语、相声、快板、书法、绘画、剪纸等。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方面,他从彩图、拼音逐步向文字过渡,并提供了数量充足、富有吸引力的图书资料。他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嗷嗷待哺”的孩子们。三年时间,郝修伦共购买图书3000多册。价值5000多元。他还专门设立了借书登记册,让孩子们看完书后在课堂上相互讲述,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口才。他教的9个孩子,4岁全部能读拼音,5岁全部能读10万字以上的厚书。去年12月,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举办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书法比赛,威特学校9名学生的参赛作品全部获得了优秀奖。
近年来,郝修伦的教学法,得到了省市关工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以往,一些家长怕孩子在那所“怪”学校里被耽搁了,通过反复考试,和同龄孩子比较,他们满意地笑了。有时,别人问起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颇为自豪地说:“在郝老师的威特学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