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的杂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0084689
  • 作      者:
    周作人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div class="detailText" id="dy">    全书以周作人《我的杂学》一文为依托,从钟叔和主编的《周作人文类编》十卷中选出三十一篇,以中土/西洋/东洋为界,编为三辑,其中杂学之十八所谈外国语,按照周作人的翻译情况,杂入“西洋”与“东洋”两辑,杂学之十九所谈佛经,也以《谈戒律》为代表,编入“中土”一辑。《我的杂学》一文则作为“纲目”冠于三辑之首。 <br /><br>    文章的甄选标准,与周作人的“择书”相类似,“计较他们的质,又要估量他们的文”,呈现周作人的学术脉络之外,同时也希望突出他的文章之美。但为避免成为纯粹散文集,如演讲稿《日本的小诗》,1949年后周作人为自己的译作所作的序跋也酌量收入,这是为增加“学”的成分,也算是对周作人1944年所作的《我的杂学》的一种补充。</div>
展开
作者简介

<div class="detailText" id="zzjj">    周作人(1885-1976),字星杓,原名魁寿。浙江绍兴人,十六岁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严复所译《天演论》、《物竞论》等书,并首次阅读英文版&ldquo;真正的民间文学&rdquo;《天方夜谭》。二十一岁东渡日本求学。三十二岁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八十三岁立下遗嘱:&ldquo;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唯暮年所译&lsquo;希腊对话&rsquo;,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rdquo;被称为&ldquo;文学家&rdquo;、&ldquo;翻译家&rdquo;与&ldquo;文学评论家&rdquo;,亦被称为&ldquo;古今中外派&rdquo;、&ldquo;杂家&ldquo;、&ldquo;审美救世主义者&rdquo;,周尝谓:&ldquo;人类所有zui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才是zui高尚的艺术。&rdquo;</div>

展开
内容介绍
<div class="detailText" id="nrtj">    编辑“大家小书”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br /><br>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br /><br>    本册《我的杂学》为该丛书之一。</div>
展开
精彩书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br /><br>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稷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br /><br>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禁。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也,已知之矣。<br /><br>    在这几节里我觉得末了一节顶好玩,把子路写得很可笑。遇见丈人,便脱头脱脑地问他“有没有看见我的老师”,难怪碰了一鼻子灰,于是忽然十分恭敬起来,站了足足半天之后,跟了去寄宿一夜。第二天奉了老师的命再去看,丈人已经走了,大约是往田里去了吧,未必便搬家躲过,子路却在他的空屋里大发其牢骚,仿佛是戏台上的独白,更有点儿滑稽,令人想起夫子的“由也喭”这句话来。所说的话也夸张无实,大约是子路自己想的,不像孔子所教。下一章里孔子品评夷齐等一班人,“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发中权”,虽然后边说我则异于是,对于他们隐居放言的人别无责备的意思,子路却说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何等言重,几乎有孟子与人争辩时的口气了。孔子自己对他们却颇客气,与接舆周旋一节最可看,一个下堂欲与之言,一个趋避不得与之言,一个狂,一个中,都可佩服,而文章也写得恰好,长沮桀溺一章则其次也。<br /><br>    我对于这些隐者向来觉得喜欢,现在也仍是这样,他们所说的话大抵都不错。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最能说出自家的态度。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最能说出孔子的态度。说到底,二者还是一个源流,因为都知道不可,不过一个还要为,一个不想再为罢了。周朝以后一千年,只出过两个人,似乎可以代表这两派,即诸葛孔明与陶渊明,而人家多把他们看错作一姓的忠臣,令人闷损。中国的隐逸都是社会或政治的,他有一肚子理想,却看得社会浑浊无可实施,便只安分去做个农工,不再来多管,见了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却是所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想了方法要留住他。看上面各人的言动虽然冷热不同,全都是好意,毫没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味,孔子的应付也是如此,这是颇有意思的事。外国的隐逸是宗教的,这与中国的截不相同。他们独居沙漠中,绝食苦祷,或牛皮裹身,或革带鞭背,但其目的在于救济灵魂,得遂永生,故其热狂实在与在都市中指挥君民焚烧异端之大主教无以异也。二者相比,似积极与消极大有高下,我却并不一定这样想。对于自救灵魂我不敢赞一辞,若是不惜用强硬手段要去救人家的灵魂,那大可不必,反不如去荷蒉植杖之无害于人了。我从小读《论语》,现在得到的结果,除中庸思想外,乃是一点对于隐者的同情,这恐怕也是出于读经救国论者“意表之外”的罢?P55-57<br /><br>    ……
展开
目录
我的杂学<br /><br>第一辑<br /><br>《论语》小记<br /><br>关于家训<br /><br>读戒律<br /><br>《五老小简》<br /><br>谈笔记<br /><br>《花镜》<br /><br>《清嘉录》<br /><br>论八股文<br /><br>关于近代散文<br /><br>小说的回忆<br /><br>关于鲁迅<br /><br>第二辑<br /><br>《黄蔷薇》<br /><br>论鬼脸<br /><br>《希腊神话》引言<br /><br>《习俗与神话》<br /><br>《金枝上的叶子》<br /><br>《塞耳彭自然史》<br /><br>《性的心理》<br /><br>荣光之手<br /><br>《希腊拟曲》序<br /><br>第三辑<br /><br>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br /><br>日本的小诗<br /><br>《歌咏儿童的文学》<br /><br>儿童的世界<br /><br>《远野物语》<br /><br>《东京散策记》<br /><br>《隅田川两岸一览》<br /><br>《浮世澡堂》引言<br /><br>心中<br /><br>《江都二色》<br /><br>明治文学之追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