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两年某新贵还在当“疏逖下士”的时候,曾经宣称要办一种什么“文章正宗”的报来抵制白话的“文章歪祖”。大概是因为“忝侍政席”(注意这是总长对执政底辞令,执政府的茶役以及听差人等,不得比附援引)底预备工夫太忙一点吧,以至于他底“正宗”老没显灵,而一般“歪祖”仍在这里大白其话。直到如今,整个儿正宗的报还是没见,幸而有一两篇的可以充得正宗的零碎文章昭示天下,也算大家底眼福了,安得不于快睹之余,细细-的咀嚼咀嚼!
于国学垂绝士德全荒之际,来提倡文章正宗,当然仅仅在形式上禁止非“国学”的白话是不澈底的;还要在内容上能发挥“士德”。今天我中国历圣相承之士德,孰有大于忠孝者哉?那么文章底正宗不正宗,不待说是要以忠孝不忠孝作标准的了。例如一位总长,因为“执政忧学之忱溢于言表”,于是乎“凡事可为执政稍展隐忧……即摩顶踵亦所愿为”;于是乎“虽懔贾生一岁三迁之戒,终怀李陵得当以报之诚”;这还不算十成到工的忠吗?因恐怕“万一钧座因而减膳”——乃又不恤把“本兼各职均一律开去”——减膳撤乐,都是皇帝“省愆”底仪注,以此恭维“钧座”,令人想见春秋尊王之义;至于惧其减膳而自愿牺牲,则又与“文王一膳亦一膳、文王再膳亦再膳”的世子同一用心了——这还不算无微不至的孝吗?这种文章,假使他拿白话写出来,也要开个特例,容他在“正宗上行走”;何况是顶呱呱的“桐选合璧”,没一个“引车卖浆之子”底字眼,虽欲不列之正宗也其又安能?
且夫自民国无君以来,各该总长之忘乎其形,不知“天泽之分”者“久矣乎非一日矣”。什么叫国务员,什么叫赞襄大总统,什么叫责任内阁,配吗?这样的什么约法什么宪法,还不该一扫精光吗?老实一句话:总长者,“侍”执政者也。拈出一个“侍”字,——一则日:“忝侍政席”,再则日:“侍执政之日长”,不但把赞襄、国务、责任等等不纯正的概念,完全打消;而且比几千年来“坐而论道”、“正气立朝”的君臣大礼更进了一步。像这样“收图布宪足负微劳”的大“文宗”(又注意,这是文章正宗底略词,切勿误认作前清的学台大人;前清的学台大人,不过和今天的教育厅长相等而已,比总长还差得远呢),转瞬要定起宪法来,还愁不是一部忠孝宪法吗?总长“宜弄柔翰”,不但执政“稍匿隐忧”,而且宪法“可开生面”,猗欤休哉。圣人云:文风关乎国运;有了这样正宗的文章,我们贵民国底前途是不卜可知的了,“凡在清流亦多鉴可”,那更何消说得。
阎婆惜曾经说过:“花儿好,叶儿也好,难道就没有一点儿褒贬吗?”是的,不错,上头所说这篇辞职表章小毛病要挑也可以挑出一点来,然而毕竟总只是小毛病。例如他说“家有子弟莫知所出”,好像是骂“出生不明”的私生子;好在下文接着就是“钊有三儿亦罹此困”,立刻可以证明他不是骂人。又如他在辞表中用“本管长官”四字,似乎和“忝侍政席”的态度有点矛盾;好在这一节是对“束发小生”而言,并非对“钧座”“沥陈衷曲”可比。又如他用“束发小生”这四个字,似乎反于眼前学生不束发而剪发的现状;好在正宗文章,本不要像写实派的小说那么“刻舟求剑”。又如他用“国士之报”、“百身莫赎”这些典故,似乎于忠孝底对象有点不吉利;好在他自己声明愿“摩顶踵”,自然不能疑他是有意诅咒。又如他以“威棱已损”为辞职理由之一,似乎侵越了陆军总长底权限;好在军警与教育当局合作,已经早就成了事实,而况且要在“学风之坏已臻极地”的时候来“整理教育”,实在和穆罕默德传教一样,非有杀人的“威棱”不可。统而言之,就文论文,这篇大作,可以说是“虑周藻密”,而且“盎然忠孝”,无论从“国学”和“士德”哪一方面看,都是“瑕不掩瑜”的作品,至少和曹植《求自试》,诸葛亮《出师》,李密《陈情》是可以抗衡的。虽然有人疑心“贾生一岁三迁之戒”的典故,有点捏造的嫌疑;殊不知在这临时政府一切与民更始的新潮流之中,只要说话方便,捏造就捏造,那更是满不在乎;而况乎他通篇只捏造了这一个,自然是无伤于文体的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