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们这一代: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毕业30年集体记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003112
  • 作      者:
    管卫中主编
  • 出 版 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1977年,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春天里,一大批怀揣求学梦想的青年学子,从四面八方走进多年魂牵梦萦的大学校园,用发奋读书来挽回曾经失去的青春年华。三十年后,他们带着对往事的回忆,相聚母校,共叙情谊,同忆年华,共祝母校发展、祖国繁荣。这本书,对西北师大的事业发展和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都有着别样的启迪意义。
    管卫中编著的《我们这一代》一书,全面记录了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乙班同学们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
展开
内容介绍
    从1981年底毕业到现在,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一代青年,如今都已两鬓染霜。管卫中编著的《我们这一代(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毕业30年集体记忆)》是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乙班全体同学,于毕业三十年之际对当年往事的一次集体回忆。每个人的回忆中,都散发出深深的怀念、感慨与沉思。从五十位同学的自述与照片中,我们感觉到的是那个年代这一群人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他们各自走过了三十年人生之路后的深刻感悟,是同窗间经过时间冲泡后变得更加浓酽而清醇的情谊,是准亲人式的相互知解、砥砺和关爱,个中也流淌着他们怀念青春的无声旋律。
    《我们这一代(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毕业30年集体记忆)》又是一份历史档案。它为我们认知那个时代提供了一面小小的多棱镜。这些,也许就是这本书的耐人寻味之处吧!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的大学不是梦
    马玉生
    很有幸,我的人生里有一个特定的符号——老三届。77级的大学生,是多么特殊的一群人啊。是历史,让我们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在了一起,拥有了四年同窗的情谊。让我,让我们,有了许许多多的好同学、好朋友。回首三十多年.这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我的生命中,仍然是十分美好的一页。
    曾经有十年之久,我很痛苦。1966年,我都已经填写了高考志愿,却得知高考取消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曾经,我的志愿是上清华大学。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同学理科学得好的并不多。我的父母也只是抱着让我学点知识、好自食其力的想法,送我上学。年少时的我总在想.为什么女孩子就学不好呢?为什么就不让女孩子上大学呢?
    1968年11月,学校安排我去酒泉地区安西县(2006年更名为瓜州县)插队。安西县总面积2.4l万平方公里,是连接甘、青、新三省区的交通枢纽,兰新铁路横贯全境。那里的天气非常非常寒冷。当地有俗语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O这里全年八级以上的大风日,超过两个月.堪称世界风库。“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代的边塞诗人曾经这样描写过。由于风多、风大,安西境内很难看到参天大树;由于风多、风大,植树造林时,所有的树苗必须先“砍头”才能定植生根;由于风多、风大,哪怕三伏酷暑,安西农村妇女仍然头巾裹头,甚至脸捂口罩
    队上安排我们一行五人住在当地一个贫农大娘家里。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子一直没有门。大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当时我在班上当班长,就得事事带头。我只好先用包行李的毯子做了门帘.先凑合一下堵着点。窗户也没有玻璃,用白色的塑料布钉在上面,风一吹.呼啦啦地响。我自愿睡在窗户边,晚上听着风吹打塑料的响声,又冷又害怕。当晚住下,风呼呼地刮了一夜,吹得电线发出呜呜的叫声,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第二天起床一看,街道出奇的干净。碎纸、树叶之类.被风打扫得一干二净。大风,让我对安西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那时,我常用毛主席《青年运动中的方向》里的话鞭策自己:“知识青年在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尽管他们(农民)的脚上有牛屎,但他们的思想是最干净的”。因为我学习好,队上推荐我去大队学校当老师。学校只有两个老师,一、二、三年级一个教室,四、五、六年级一个教室,叫复式班。三个年级轮流上课。我带的是四、五、六年级的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全教,也算是个“全才”了。插队的日子是非常艰苦的。我早上天不亮就要下地劳动,九点到下午两点半要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放学以后,还得参加队里的劳动。但这个当老师的机会,也给了我宝贵的学习时间。我来安西时偷偷地把高中课本全部带到了这里。学生们写作业的时候,我就看自己的高中课本。有时,晚上还能在煤油灯下看一会儿书。在教书的那一年时问里,我自修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我还参加了大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时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很盛行的。我为宣传队写剧本、编歌词,大伙儿排练成节目到其他大队去演出。逢年过节或在乡亲们结婚喜庆的日子,我还给他们写写对联。乡亲们都说我是山沟里的“女秀才”。
    我们当时都只是十七八岁的姑娘,从未受过那样的苦。没有人握过镰刀,手时常会被镰刀割破。吃的面得自己磨,烧的煤砖自己和。没什么菜,只能用酱油、醋拌面吃,生活单调而乏味。有些同学受不了那里的苦,说“只要能回兰州,扫大街我都愿意”。我觉得很好笑,我相信知识总会有用武之地的。尽管生活艰苦,但我上大学的梦想一直没有破灭。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因为我在安西表现优秀,被抽调回了兰州.分配到小学当了一名教师。是在小学带中学班的课,那时叫“戴帽子中学”。当时的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好多门课都缺老师。我怕丢了高中的基础课.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包括农业常识我都带。我想教学相长,只要考大学能用得上的课我都上。一辈子当个小学教师,心里是多么的不甘啊!
    “文革”大批判开始时我又被抽调到城关区教育局写材料.写大批判文章。八股式的文章,前边用几句毛主席语录,后面是标语口号式的文字,特别没劲。倒是给职工补习语文的工作使我受益匪浅。后来开始推荐工农兵大学生了,但又因为我刚结婚,不符合推荐条件而未能如愿。为此我懊恼不已。
    1977年10月底公布恢复高考消息的那一天,说起来就像昨天一样。如在眼前。那天,我和丈夫都拿着登载恢复高考通知的报纸回到家。他说:“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说:“我也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同时拿出了报纸,两人都笑了。
    他问:“你能考上吗?”
    “我怎么会考不上?这是上苍给我的机会,我一定得把握好”.我回答。
    那时我在兰州市城关区商业局当办公室秘书,已经是国家干部了.还有了三个孩子。周围的人知道我准备考大学,都劝我不要考了。
    有些人劝我丈夫说,“女人上那么多学干什么,能有个工作、把家务搞好就行了。她上学了,你一个人又上班又看孩子顾得上吗?”
    他笑了笑说:“考上了也不上,她也就是想试试自己的实力。”
    ……
展开
目录
陆浩 序
马玉生 我的大学不是梦
马国昌 自言自语
卞卡卡 永不褪色的记忆
王人恩 我的大学生活片段
王小玲 毕业30年抒怀
王云 尘封的记忆
王东伟 永远的记忆
王玉兰 甜在心中的回忆
王恩绒 知识改变命运——一封迟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王桂芝 我的教师梦
刘米红 从那里,一路走来
刘洁 感悟、随想与回忆
孙敏 难忘的年代
何西庆 浪花中的记忆
宋燕冰 我这三十年·小传·补记
张力 大学时代——不可复制的时代
张小玲 永远活在心中的爱人
张仲仪 我的梦想我的路
张先堂 结缘敦煌
张林 相聚·感悟
张新 珍藏的记忆
李占年 在红色老区的沃土上
李玉兰 脚踏厚土心染彩虹——我的大学梦
杨启祥 往事如溪水,在清清地流淌
杨言顺 校园生活散忆
邵明 久远的回忆
陈学亨 怀念刘书成同学
陈堆稳 风雨兼程半世纪教坛耕耘三十年
陈新民 琐忆
武亚玲 我是武亚玲
武志元 1977,我的十里店
罗德茂 回忆金城求学的快乐时日
胡或 一点回忆和感受
荣耀光 六十岁:人生的一次轻盈转身
赵国强 春天的记忆
郝明 我与中文系之缘
徐肖楠 岁月中的激情与怀恋
栾行健 一个冬天的童话
高子发 同学是缘
康娅红 大学杂忆
康泽民 校园轶事
黄大炘 人过六十
蒋维民 卅载沧桑忆当年历久弥新苦犹甜
韩经太 梦云如丝,黄河之畔
解志熙 往事历历在目前——“我的大学”琐忆
管卫中 一个懵懂者的开蒙之路
滕宗恒 忆佐槐
黎戈宁李惠荣 我们俩,半辈子
魏霖 守望真诚
徐汉生 岁月沧桑忆往昔
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名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