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春的一天清晨,天上飘着蒙蒙细雨。温哥华的“斯丹陵”公园仍像往日那样寂静,就连平日盘旋在空中的海鸟也都不知去向,只有带着咸味的海风在空气中穿梭、游荡……
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妇人黯然销魂地站在岸边,她手握扶栏,无限怅惆地仰望着天空,怀着极度的悲伤与绝望默默地问苍天为何对她如此不公。无情的岁月使她脸上饱经风霜;坎坷的道路使她变得哀毁骨立--几十年的爱与恨、几十年的辛酸泪,如同海浪,凶猛、无情地撞击着她那颗脆弱的心。回顾自己的一生,她感到何等的失败;可她仍不明白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可悲的地步。
虽然她的心早已破碎,却仍放不下曾经朝夕相处的亲人,哪怕他们都有了依靠,她仍牵挂着他们。她这一生几乎从未想过自己,到头来却如梦一场,犹如一支燃尽的蜡烛,留下的唯有斑斑泪迹。如果此时投身大海,谁也不会知道。她感到人与人之间如同这茫茫大海--那么无情、那么残忍、那么深不可测!她思绪万千却欲哭无泪。
今天,她就要离开这个被世人称之为最适合居住的地方,无人知道她去哪里,也无人为她送行。她只好来到这个一直想来而又未能如愿的温哥华最大的公园,向着大海对死去的亲人说声再见,希望海风将她的呼唤带给天上的女儿。这是她唯一的寄托,也是她追悔莫及的致命伤痛……假如小女活着,她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随着小女的消失,她所付出的一切再也无人在意和珍惜。尽管她一生都在为他人活、为他人忙、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到头来却无人为她着想。她身在异国,一无收入、二无依靠,只有一颗痛苦的心,留给她的唯有痛苦和回忆。她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常常以泪洗面,悲到极处就想一死了事,可一想到那忘恩负义的男人,又觉得不甘心。她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决不能死在这对狗男女前面!上帝迟早会惩罚他们!可是,太多的烦恼困扰着她;太多的痛苦折磨着她;太多的往事使她无法忘记。在这举目无亲的异地他乡,她感到寸步难行。这种无依无靠、无人过问的日子,使她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于是,她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不再踏人这块曾经让她梦寐以求却又使她家破人亡的土地……
在福建龙岩地区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户有名的中医,主人姓苏,名中堂。他五十开外,长得一表人才,人们称他“活神仙”。
镇上有一条小街,街上住了几十户人家,都是做小生意的,只有苏家例外。
街的尽头有个农贸市场。每天清晨三四点钟,附近乡下的农民挑着菜担、扛着麻袋经过小街,发出“咚咚”的脚步声和“吱呀吱呀”的扁担声,吵醒了梦中的住户,因此,大家养成了早起早睡的习惯。
苏家的房子坐落在中间,它的屋顶比左邻右舍高出两尺。外地人慕名而来,只要一问苏家,别人就说,“最高的那家就是”。
苏家几代单传,靠行医谋生。可是到了苏中堂这一代,这一心愿却无法实现,使他有愧于祖宗。
当年,苏中堂取了镇上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那女子知书达理、心地善良、贤惠耐劳。小两口一个看病,一个端茶倒水,招呼四面八方赶来求医的人。
两年后,他们喜得一子,取名玉成。苏中堂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咱们苏家后继有人了!”他希望儿子长大后继承父业,将祖宗传下的医术发扬光大……
一晃几年过去了,玉成长得和父亲一模一样。他生性好动、活泼可爱,走到哪儿都讨人喜欢。
苏中堂却为此发愁,因为儿子不喜欢呆在家里。为了阻止他往外跑,规定他每天做完作业再抄三页药书。
书上都是草药名称,玉成感到枯燥乏味,小屁股在凳子上摩来摩去,如坐针毡,字也写得不像样子。
苏中堂为此不知罚他跪过多少次。可他就是不改,说不喜欢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还说:“家里到处都是药味,我一闻到就恶心。等我长大了决不当医生,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苏中堂气得直摇头。
其实,玉成心地十分善良。镇上有个小饭馆,父母忙不过来,就让他到那里去吃饭,月底结账。
有一天,苏中堂来到饭店,看了老板给的账单惊讶地说:“老张,怎么我儿子一个月花这么多钱?”
“不是他一人吃的。”老板解释说:“每次都有几个同学陪他一块儿吃,我还以为你知道。”
回到家,他对儿子说:“玉成,你以为那家饭店是爹开的呀?以后不准带同学去吃,我辛苦一个月还不够给你付账单的。”
“爹,那些同学很可怜呢。”玉成拉着父亲的手说:“为了那顿饭,他们一天不吃东西,你就可怜可怜他们吧……”
“那好,要想帮助人,就得跟我学医,否则哪来钱行善?”苏中堂趁机教育儿子。
玉成不出声了……
一晃又是几年,苏玉成高中毕业,自作主张找了一份小学教师的工作。每次拿到薪水,他就买些糖果、饼干,站在门口吆喝:“孩子们快来,发点心喽!挨个排队……”
街上的孩子一个传一个,一会儿跑来一大群……
苏中堂面对儿子的叛逆,深感有愧于祖宗,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儿子心地很好,这是做人的根本,同时,他希望儿子快乐,不忍心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