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山是淮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集镇,镇子不大,大多姓陈。镇子的中间有一条不长的黄土街道,街道东头窄西头宽,老百姓称为窄街和宽街。窄街住的多为贫苦的百姓,街的两旁是低矮的茅草房,房子拥挤得屋檐快要连到一起了,窄街上大多是匠人的店铺,篾匠铺、铁匠铺、修锁店、包子店等,破旧的幌子在风中晃动,街上来往的多是穿着破旧衣服的农民。宽街住着几个大户人家,门楼上有着好听的名字,如大府邸、蒙学堂等。走进去,是深深的院落,宽街上的店铺,经营着几家饭店、旅馆、茶馆、浴池等,除了幌子外,夜晚还挂着红红的大灯笼。
每到逢集的日子,街道两边摆满了摊点,人群挤挤挨挨的,很是热闹。赶集的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把地里种的蔬菜、粮食和养的家畜等拿到集市上来卖。但一到闭集,街道上便冷冷清清,撂棍打不到人。
出了街不远,有一座低矮浑圆的山冈,上面长满了杂树。一条小路,像一条黄色的带子,从山脚下一直通往山顶。山坡上岩石裸露,有几块大石卧在山坡上,又像牛又像马。山头上有一座庙,叫龙泉寺,庙不大,但有些年头了,香火很盛。庙的门楼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修的了,破旧中透着岁月的沧桑。
瓦缝里长着低矮的万年青,一年到头都是灰色的。院子里有两个泉眼,挨得很近,一个泉眼的水常年是清澈的,另一个泉眼的水常年是混浊的。山顶上有泉,本来就很稀奇,两个泉眼还有着这样的差异,就更令人诧异。附近的百姓遇到结婚、生子、盖房子等大事,都要来庙里烧炷香,放挂土鞭炮。
小龙山集三面临河,只有一面陆地与外界联系。古河道里,常年流着浅浅的河水,到了夏季雨水丰沛时,河床里的水才涨起来,一片汪洋似的。但河水来得快去得也快。河床由于常年的水流冲刷,两边的河岸遍布沟坎。当时,共产党小龙山区政府还没有迁过来,上面就派了侦察员过来侦察,侦察员在走访了数个地方后得出结论,可以把区政府设在小龙山,因为小龙山集上人口不多,群众基础好,利于开展政治工作。遇到危险时,三面的河沟也便于人员隐藏和撤出。
皖北特工委看中了这里的天时地利,就把小龙山区政府设在了这里。
区政府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小龙山集街上陈姓的宗祠里。这是一座古祠堂,三重进深,大门左右各有一只石狮子被雕得怒目圆睁,双爪抬起,由于年代久远,呈现出黑黝黝的颜色,两边站着拿着枪的警卫员。
小龙山区政府在区委书记赵俊林的领导下,发动群众为前线送衣送粮,输送热血青年,进行土地改革,宣传党的政策,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抗日战争。
经过八年抗战,日本鬼子终于投降了,小龙山区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热烈地庆祝了一番。可是不久,就传来国共分裂的风声,而且风声越来越紧,终于,内战爆发了。国民党军队一天天紧逼解放区,许多地方的共产党组织都遭到了破坏,形势越来越严峻。
这年冬天十分寒冷,区政府的工作人员还穿着秋天单薄的衣服在工作,粮食也越来越少。区政府开始分散减人,最先减去的是文艺演出小分队,接着又减去了炊事班里的几个人,最后只剩下区委核心的几个人了。
不久,传来邻近的李岗区委遭到国民党小股部队的偷袭,区里全体干部牺牲的消息,在小龙山区委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群众也人心惶惶,还有的人从地主家分得的房子里搬出来了。
这几天,大地主王大财也从外面回来了。
王大财是河西村的大地主,家里有数百亩土地,都在河冲里,土地肥沃,旱涝保收。这次共产党小龙山区委成立后,首先批斗了王大财,把王大财家的地分了,房子也分给了几个贫农住。王大财气病了,卧床数天,然后就去了南京,住到儿子那里,说是去治病了。在南京,王大财从报纸上看到国民党在反攻解放区,许多解放区重新被国民党占领了,他便悄悄地回来了,等待时机。
王大财出门弓着腰,双手拢在袖子里,见到熟人就一脸皮笑肉不笑的样子,说:“去儿子那儿治病了,病在身上,活不长了。”然后,用力地咳了咳。人家看到他这个样子就生厌,赶紧打了招呼走得远远的。
王大财回来的消息,很快就被小龙山区政府掌握了,区委书记赵俊林决定打击一下他的嚣张气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