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鬼才”贾平凹的诗歌、小说、散文,在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恐怕没有多少人不知道的。但对他的书法与绘画,知道的人却不是太多。
关于贾平凹的书画家风范,他的乡党、著名作家孙见喜在《鬼才贾平凹》一书中曾有一段这样的精彩描述:贾平凹写字极快,他曾一个上午写了一万两千字的小说。这是他用蘸水笔、圆珠笔和自来水笔写字的速度。可是,他一提起毛笔,那副沉稳斯文的架式,常常要急死观众。他的书法,非行非楷,亦行亦楷,但有庄有谐,又规矩又疏懒,如他的文章一样,透射出一种清肃高古之气。
据悉,贾平凹在上初中时字就写得很好。1968年冬在丹凤县修苗沟水库时,他就曾应工地指挥之邀“提着半桶红洋漆”,上山刷写过“农业学大寨”之类的大幅标语。工地人看了后都说:“这娃的字写得好。”但他的字真正算是“字”,并被人正视,那是到省城西安以后,而他的画作声名鹊起则是近几年的事了。
贾平凹进行书画创作非常讲究形式美。他说,中国的书画,兼容诗、书、画、印为一体,是东方艺术的特色。但其诗、书、画、印及上下题款却排置有序,不可紊乱。比如用鉴,无论画者、收藏者,着印之处均以书画面上重心而定,其轻重虚实藏放,俱要全胸把握,方才锦上添花,否则乱盖一气,便要猪脑豆腐,一塌糊涂了。
贾平凹认为,诗、书、画,是一个整体,但各自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进行书画创作就像写诗一样,必须有感而发。他说,每当走在乡间小道上,看花开花落,观云聚云散,其小桥、流水、人家,其黑山、白月、昏鸦,诗的东西涌动,却会意而无言道出,就用笔把它画下来。每当坐于房中,读一封家信,抚一节镇尺,思绪飞奔于童年往事,串缀于乡邻人物,诗的东两又涌出,却不能写出,又不能画出,久闷不已,就书一幅字来。书、画可以使人将愁闷从身躯中一尽儿排泄而平和安宁亦可以在兴奋之时发酵似地使人张狂而饮酒般的大醉。
作为小说家、散文家的贾平凹认识到自己书画的价值,是被狂热的崇拜者、疯狂的追随者“逼”出来的。他到西安后的头几年,每有朋友小聚,他都会应约写几幅字相赠。有时打麻将打输了,也有用字抵账的。1984年在陇东,一次为百十人题字;1985年在延安,一气书写到深夜,都从未讲过价钱。近年来,随着贾平凹书画名气与日俱增,求字索画者应接不暇,贾平凹的家人便想到用钱“挡驾”的办法。“挡驾”成功后,贾平凹也就接受了这个“损招”。求字索画者,不论是政府高官还是市井小民,一律付费,从不二价,并将亲笔书写的收费标准悬挂于案头,以正视听。
当然,也有例外的。2002年3月,我先后参加贾平凹西安上元书画展、五十华诞庆典活动和《木南摄贾平凹生活照影展》之后,和爱友、篆刻家马东旭先生一起专程到贾府拜访贾平凹,也顺便为我布置新居索幅字,同时亦请他为单位题写两幅门牌,并给他带去6000元“润笔费”。贾平凹对我索字欣然应允,极端认真地写下“金凤居”三字,上下题款排置有序,用鉴考究。他写完后高兴地说:“老陈,我把这幅字送给你了。不要装裱,买个红木框子装上,挂在厅堂很是好看的。”但对请他为单位题写两幅门牌却执意不肯,他说:“为单位题写门牌是商业行为,每字低于1000元不行。”这一送一拒,贾平凹的人品、书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贾平凹是从诗歌创作起步的,散文亦写得卓尔不群,小说独树一帜,字与画义“鬼气”十足,才气横溢。愿贾平凹进入知天命之年后,精品涌流,极品不断,为人类奉献出更多、更丰盛的文化大餐。(作者系《中国国土资源报》陕西记者站站长)(原载《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第5期)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赏石越来越青睐。人们为什么会喜欢石头呢?原来,从远古开始,人与石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亿万年前,海浪和石头的撞击,产生氢、氧,而后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有一部分变成了人类。人类从森林里走出来也是依靠石头,成就了石器时代。石与人类的关系,既是同根生,又是半生缘。历代皇帝把美丽的石头喻为宝物,赏石成为达官贵人的专利。进入新世纪,国人突破了生存和发展两大层次,人人都成了赏石的专家,奇石、观赏石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奇石,也称观赏石,是除宝玉石以外的一些用于观赏的天然矿物和岩石的统称。其主要包括天然形态或纹理及所含包裹体、滑石等所表现出的奇异多姿或呈象形造型、天然图案的矿物或岩石。就赏石论,西方人爱矿物晶体,东方人爱象形纹石,各有千秋。赏石是心与石的交流,内涵丰富的文化素养、观念和经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赏石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操得到了陶冶。东西方的赏石观也折射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真可谓“赏石,赏心也”。
多以出口为主的晶体矿物,白有完整的晶体和状态,人们叹为观止,却无可奈何,继而对奇石列出了“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12要素的赏石标准,还有那些玄妙的定名,着实让洋人摸不着头脑。如在黄河滩生长的卵石统称为“黄河石”,却因造型、石质不同而千姿百态;偃师产的“菊花青”,因频频在洛阳牡丹花会上露面,而被称为“洛阳牡丹石”。
赏石的奇就奇在自然天成,美丑无双;妙就妙在形似、神似,出人意料。收藏观赏石,就是珍藏民族的历史文化。朋友们可以做个试验:面对钟爱的赏石,你是否会心旷神怡,思维敏捷,浮想联翩,甚至心跳加快,激动、兴奋?与石友谈起感受更是其乐无穷。赏石,赏心,确有奇妙之处。
当人们为自然造化赞叹不已之时,市场上便出现了人工赏石。人与石的交流变成了人与人的交流,价值干元的珍宝贬为数十元。人造石,非工艺,非赏石,充其量不过是个赝品,它根本不能进入观赏石的范畴。若不予纠正,将有损赏石的高雅艺术品位。
目前,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平顶山、三门峡等地,赏石文化日趋浓厚,全省赏石人达万余之众,并成立了河南省观赏石协会。2003年10月将在洛阳市举办第10届国际爱石展,这对河南省观赏石的展示、交流和学习又是一大促进。建立组织、规范市场、学习交流,是赏石业的三大瓶颈,突破它是大势所趋。只要有兴趣,付诸实践,就一定会成为观赏石的鉴赏家和收藏家。(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原载《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第5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