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朴贞姬的“生产方式”研究
朴贞姬的《构成的真实--(红岩)的叙事形成考察》是一篇试图从文本之外走进文本之中的尝试之作。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红岩》的前文本阶段考察”,第二部分是“构成的真实”。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试图探究《红岩》写作过程中的某种复杂性和写作方式的特殊性。通过考察,作者认为《红岩》的写作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写作方式上有一个“‘个体作者’逐渐淡化或消失,而演变为一种‘集体化写作…的过程。这样,关于《红岩》的作者是谁就有了全新的结论:“这部小说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只是执笔者、署名者而已。……这部小说的真正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写作人员的组合,是这个组合背后的意识形态。这个组合共同创造或者说共同服从了意识形态话语。”由此思路出发,作者认为《红岩》的写作是一个作者不断克服“个人体验”的“非个人化的写作”。最后,作者得出了结论:“《红岩》的写作过程是有典型性的。当代写作中,个人体验与政治意图、意识形态目的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冲突。”②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是较早注意到《红岩》在写作方式上和一般的文学作品甚至是和其他的革命文学都很不相同的研究者。与朴贞姬差不多同一个时期,洪子诚先生在他的非常“个人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以“《红岩》的写作方式”这样一个独特的、专门的角度来论述《红岩》,并有和朴贞姬非常相似的结论:“《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这种’组织生产‘的方式在戏剧、电影的制作中是经常使用的,在’个人写作‘的文学体裁中并不一定常见;但在后来的’文革‘期间,则几乎成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产方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