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岩》是怎样炼成的:国家文学的生产和消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88170
  • 作      者:
    钱振文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红岩〉是怎样炼成的——国家文学的生产和消费》从文化生产的角度考察了《红岩》的创作、修改、出版、发行、社会反馈、受众阅读等一系列生产和消费环节,通过对革命文艺生产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文化制度、历史环境、公众趣味等等之间多面而复杂关系的分析,揭示了革命文艺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因素、机制和奥秘。
  《〈红岩〉是怎样炼成的——国家文学的生产和消费》采用“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文化产品生产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详细梳理了《红岩》组织生产中的整个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呈现出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国当代文学在生产过程中出人意料的复杂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三 朴贞姬的“生产方式”研究
  朴贞姬的《构成的真实--(红岩)的叙事形成考察》是一篇试图从文本之外走进文本之中的尝试之作。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红岩》的前文本阶段考察”,第二部分是“构成的真实”。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试图探究《红岩》写作过程中的某种复杂性和写作方式的特殊性。通过考察,作者认为《红岩》的写作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写作方式上有一个“‘个体作者’逐渐淡化或消失,而演变为一种‘集体化写作…的过程。这样,关于《红岩》的作者是谁就有了全新的结论:“这部小说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只是执笔者、署名者而已。……这部小说的真正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写作人员的组合,是这个组合背后的意识形态。这个组合共同创造或者说共同服从了意识形态话语。”由此思路出发,作者认为《红岩》的写作是一个作者不断克服“个人体验”的“非个人化的写作”。最后,作者得出了结论:“《红岩》的写作过程是有典型性的。当代写作中,个人体验与政治意图、意识形态目的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冲突。”②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是较早注意到《红岩》在写作方式上和一般的文学作品甚至是和其他的革命文学都很不相同的研究者。与朴贞姬差不多同一个时期,洪子诚先生在他的非常“个人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以“《红岩》的写作方式”这样一个独特的、专门的角度来论述《红岩》,并有和朴贞姬非常相似的结论:“《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这种’组织生产‘的方式在戏剧、电影的制作中是经常使用的,在’个人写作‘的文学体裁中并不一定常见;但在后来的’文革‘期间,则几乎成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产方式。
  ……
展开
目录
序言
导论
一  被冷落的《红岩》和《红岩》研究
二  李杨的“再解读”
三  朴贞姬的“生产方式”研究
四  作为概念的“当代文学生产”
五  《红岩》生产过程中的“断裂”和“接合”
第一章  对重庆大屠杀的最初书写
一  对重庆大屠杀的个人记忆和“私人写作”
二  组织机构对大屠杀的两种表述
三  “编写”:对大屠杀叙述的规范化
四  《圣洁的血花》:对集中营生活进行“斗争化”叙事的开始
五  谁有资格代表历史发言?
第二章  口头讲述和长篇写作
一  讲述大屠杀
二  长篇写作的开始和写作方式的独特性
三  报告文学抑或小说?
四  “一堆材料!”
第三章  中青社的约稿和”回忆录”的出版
一  流行出版物《红旗飘飘》“瞄向”罗广斌
二  群众的反响和中青社的组稿
三  怎么讲述历史?
四  再次约稿和单行本《在烈火中永生》的出版
第四章  从“回忆录”到长篇小说
一  “大跃进”带来的机遇
二  党组织对小说写作的介入
三  再一次“试写”的失败
四  “满纸血腥”与“低沉压抑”
五  马识途在讨论会上的发言
六  沙汀的“慧眼”和贡献
七  “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和小说的“翻身”
第五章  中国青年出版社与《红岩》的生产
一  出版社约稿的重要性
二  中青社的“重点稿”和“大盘菜”
三  作为“重点书”出版的《红岩》
四  责任编辑对《红岩》的修改和加工
五  中青社和当代文学的“当代化”
第六章  《红岩》的阅读和评论
一  评论家的作用和“《红岩》热”的生成
二  《红岩》的阅读方式
三  生产者们关于生产过程的措辞
第七章  作为政治罪证的文学写作
一  “文革”的开始和对文学作品的索隐式解读
二  “革命”和“不许革命”
三  “红”与“黑”的辩证法:革命文学的内在矛盾和自我颠覆
四  为《红岩》“翻案”和“翻案”活动的无效
附录一  《红岩》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的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部分)
附录三  大树不是从腰部往上长的——《红岩》著作权争执之我见
附录四  还历史真面目
附录五  谈谈《红岩》
附录六  我担任《红岩》责任编辑时特定的背景
附录七  胡元访谈录
附录八  杨世元访谈录
附录九  林彦访谈录
附录十  江晓天访谈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