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情解西厢:《西厢记》创作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101894
  • 作      者:
    黄天骥著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情解西厢》讲述了张生莺莺故事得以流传,主要应归于杂剧《西厢记》的原作者王实甫。是他以生花妙笔,振聋发聩地表达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普适性理想;是他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具有共鸣意义的典型形象;是他安排了波澜跌宕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喜剧性冲突;是他写下了通篇让人齿颊留香的清辞丽句。
展开
精彩书摘
  后记
  这本小书,算是写完了。我也舒了——口长气。半年前,我差一点就放弃了对它的写作。而现在,总算让这险些流产的“胎儿”面世了。
  说来好笑,这部书,去年七月开始动笔,一路写来,还算顺利。写到今年年初,在还差一两章便呵杀青的时候,有一天午夜梦回,打开电脑,想继续东涂西抹。谁知睡眼惺忪,老眼昏花,不二知道按错了哪一个键,竟把即将完成的书稿,一下子删除了一半。我大惊失色,手忙脚乱,赶紧设法恢复。但我使用电脑的水平,实际和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差不多。心愈急,愈在键盘上乱按,便把错误搞得愈复杂。我鼓捣了半夜,始终无力回天。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等到天明,求助于几位校内电脑高手;高手们替我恢复的一些章节,却是一堆乱码。人家踌躇无计,只好拿到校外,付款请专业的电脑“医院”救命。又过了两天,群医经过会诊,表示敬谢不敏,连手续费也没有收下。看来,我这低水平的“搞手”,竟搞出了让群医束手的高水平的错误,实在可笑可怜。
  这一回,轮到我像张生那样叫一声“我死也”了!几个月的劳动,被我手指轻轻一按,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到如今,我实在没有写下去的劲头了。可是,再一想,这书的前—半,保存在另一个U盘里,没有删掉。如果我就此撒手,半途而废,岂不是连同更前一段的劳动,也都丢到东洋大海了吗?想到这里,又心有不甘。怎么办呢?是回头补写失去的章节,还是就此打住?这哈姆雷特式的“死去还是活着”的问题,真叫我“两下里做人难”了! (红娘语)经过奸几天的思想斗争,我咬咬牙,终于下决心补写失去的部分。这段期间,有时忽有所悟,有时又兴致索然,写作进行得很不顺利。使用电脑时,则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如此这般,算是捱到了可以撰写“后记”的一刻。
  今年的三四月间,我实在倒霉得很,除了这椿电脑事故以外,还差一点上了电话骗子的当。细想原因,看来是由于我的思想只专注于一点,结果,在许多事情上弄得七颠八倒。其实,只要是“人”,这样的毛病是常会发生的。由此推想,《王西厢》里的张生,在热恋莺莺时闹出许多笑话,实在一点也不稀奇。有趣的是,我们研究张生,却难免发生“张生式”的失误。此无它,但凡是“人”,人性,包括其弱点,都有其共通之处。
  我在1956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而引起我对《西厢记》的兴趣的,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看到由石凌鹤先生率领的江西赣剧团,到穗上演赣剧《西厢记》。演出后,广东戏剧家协会组织了座谈会,我有幸陪同王季思教授出席。在会上,人们纷纷提出对《西厢记》的看法,我也发表了——篇名为《张生为什么跳墙》的文章。其
  后,王老师主编全国教材《中国戏曲选》,我校注的是有关《西厢记》部分。本来该有进一步探索《西厢记》的条件,不过,当时频频和学生下乡劳动锻炼,正常的教学也断断续续,遑论科研!
  “文革”过后,我以古代戏曲作为研究重点,也发表过一些有关的论文。到了80年代中,我感到过去研究路子走不通了,离开了对一定时期戏曲形态的了解,离开戏曲演出的特点,把它和一般叙事文本等同起来,那么,所谓戏曲研究便只能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在彷徨无计之际,也为了配合当时隋唐文学史的教学工作,我把目光稍稍移向古代诗词领域,也胡乱写了一些文章。害得有些学术界的朋友以为我走投无路,已经放弃了对古代戏曲的学习研究了。
  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我觉得应该先把注意力,集中对戏曲形态的研究方面上。由于解放后学术界一味强调理论分析,对文献和材科的发现不够重视,研究戏曲形态的工作更陷于沉滞。于是,我尝试从研究角色名称入手,在20世纪80年代中写了《旦、末和外来文化》一文,其后也跟着发表了一些与戏曲形态有关的论文。不久,康保成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他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到90年代中,保成从日本讲学三年后返国,我们有更多共同切磋的机会,在指导研究生时,也分头合作,多从这方面给予引导。于是,我们这一个研究团队,积卜多年的功夫,便有了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古代戏曲形态研究》的成果。
  不过,我也意识到,探索戏曲的形态,毕竟也只是戏曲研究的一个方面。我常对同学们说,戏曲,作为艺术,而我们又是作为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如何发掘戏曲的魅力和价值,让读者全方位地理解戏曲作品,是没法回避的问题。当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弄清楚其形态的基础上,就应当进一步探索作者如何创作的问题。当然,研究戏曲,我们需要与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学科沟通,但文学艺术的研究,毕竟又有自己的特点。文学是“人学”,戏曲归根到底是表现人的性格,表现人与人的关系,这里就有作者如何写“人”的问题,特别是如何通过戏曲艺术表现“人”的问题。如果我们离开了对这方面的研究,那么,也等于取消了对文学艺术的研究。
  上述的道理,应不难理解。但如何进行研究,如何把剧本与场上演出结合起来,我实在也茫茫然。我又想,与其只说不练,不如大胆试水,于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在主持编写了 《中国古代戏曲形态研究》,交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后,就尝试写下了这一部不成熟的著作。在写作过程中,詹拔群、倪采霞、李惠、徐燕琳、孔颖琪、刘春晓诸君,给了我许多帮助。书成之际,蒙远在日本讲学的戚世隽博士赐序,在此,一并致谢。
  黄天骥
  写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2010年12月
    ……
展开
目录
序 戚世隽
楔子
第一章 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的作者问题
山西古剧场作者的身份
年代的归属多人的增改
第二章 始乱之。终弃之——莺莺原型的悲剧性
《会真记》写的是爱情悲剧
“始乱终弃”悲剧的根源
写出了人的复杂心态
第三章 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董西厢》对“始乱终弃”的颠覆
宋人对张生态度的变化
婚姻阻力来自何方
《?西厢》的题旨
婚恋观的嬗变
第四章 若无新变,不可代雄——《王西厢》的新格局
从“掏幻”到“剧幻”
开场两个关键性的改动
楔子的两支曲子
第五章 临去秋波那一转——佛殿奇逢和莺莺的主动追求
五百年前风流冤孽
“临去秋波”是全剧的关窍
三次“回觑”和年龄改动
第六章 老孙来替老张作伐了——戏剧冲突的契机
孙飞虎事件
和尚的作用
三计和五便
惠明的粗豪张生的机敏
老夫人的态度
第七章 小姐近前拜了哥——两代人的正面交锋
红娘的转变和“闲笔”的妙用
环绕着敬酒的细节
老夫人的两重性格
第八章 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人物心灵的对话
第九章 赖柬的前前后后——兼谈重复手法和戏曲道具的巧妙运用
第十章 张生为什么跳墙——描绘喜剧人物性格点睛之笔
第十一章 今宵端的雨云来——怎样看“酬柬”中的性描写
第十二章 我直打死你这个贱人——戏剧高潮的处理和红娘的“侠气”
第十三章 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送别”“惊梦”中叙事性与抒情性
第十四章 是狗尾续?吗——关于《王西厢》的第五本
收煞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