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论集.第13辑,文学与思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83355
  • 作      者:
    陈奇佳, 张永清主编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学论集》是中国人民大学原中国语言文学系主编的一份较有影响的文学研究辑刊。《文学与思想》为第13辑《文学与思想》,陈奇佳、张永清主编。《文学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精神文化问题”为主题,编辑“论集”的主要内容:所选文献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精神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译文、述评、书评及有关研究资料,以文艺学方向为主。根据文章的性质,本“论集”的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的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文化、政治与现代时空观念”、“马克思主义的宗教之维”、“经典的再阐释”五个部分。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学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精神文化问题”为主题,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的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文化、政治与现代时空观念”,“马克思主义的宗教之维”,“经典的再阐释”五个方面,选编了国际、国内相关的前沿论文与译文20余篇,其文章多为首发。《文学与思想》对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当代精神文化问题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均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其实巴赫金从未使用“对话”或“对话主义”来命名他的任何一部著作。但他在法国和美国最有影响的权威解释者托多洛夫和赫奎斯特则都选取“对话”作为巴赫金理论的核心标志。托多洛夫用《对话的原理》来评介巴赫金的著作,而赫奎斯特则将他编译的巴氏论文集命名日《对话的想像》。他们都将巴赫金的理论翻译、传释、介绍给他们的国人,并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学者。所以有位名叫贝洛斯托斯基的巴赫金专家曾断言:“对话”的巴赫金是一个近年来为巴赫金学的学者们所提升的形象,对话批评则是以他为名制造出来的一个学术“企业”。
    当然,巴赫金确曾反复论述,并从根本上认定人类生活的本质即是“对话”,人类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巴赫金推翻了历来人们视对话为手段、方法的成见,断然宣称:“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巴赫金以这种对话观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发现了不同于独语(独自)时代的精神领域内的众多对话层次:作者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作者与读者,人物与读者等一系列的交往方式。这是一种复调式多声部的对位性的全面对话。在“时空交融”的变异中,多重声音,多种解题方式“共展并陈”,形成众声喧哗、百家争鸣的“杂语”局面。这种转型期的文化特征在民间文化中表现为“狂欢节”形式。狂欢节是一个没有观众也没有导演的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它嘲笑一切等级差异,亵渎神圣,颂扬平等。这种狂欢化实际上是对巨大的历史转型时期权威话语失去绝对统治地位而趋于多元、对话的现实景观的一种隐喻。
    巴赫金的这一系列思想近年来迅速得到了西方理论界青睐。这一方面当然来自巴赫金对话理论自身的包容性和启发性,另一方面却在于西方理论界批评界的紧迫需要。20世纪以来,西方批评在经历了独标异说的片面深刻和理论创建期的轰动效应之后,又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各自理论的局限与缺憾。
展开
目录
编辑前言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的基础问题
新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陆贵山)
革新一种思路——当代文艺学的问题域(金元浦)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赵宪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
略论现代艺术形式观念的嬗变(陈传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张永清)
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思想关系的再思考(汪正龙)
文化、政治与现代时空观念
消费·赛博客·解域化——自然与文化问题的新语境(金惠敏)
政治经济学与象征:两种死亡逻辑的对立——鲍德里亚对诸种死亡观的批判及其超越(夏莹)
德勒兹的差异哲学与感性问题(胡新宇)
今日乌托邦——《未来考古学》导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 龚晓虎译 黄金城校)
阿多诺与哈贝马斯的批判策略:意识形态理论与理论意识形态(黛博拉·库克著黄婉玉译常梦虹李慧敏校)
系住蝴蝶:回到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以及抗拒的悖论(杰森·伯格著朱杉译)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之维
“空无”之信仰:让-吕克·南希的神学解构(夏可君)
宗教宽容:文化权利的引导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韩隽译)
天主教徒(特里·伊格尔顿著赵文琼译)
经典的再阐释
“内在财富”论(海因里希·弗雷德里希·冯·施托尔希著胡葳译)
从“内在财富论”到精神生产理论——以马克思对施托尔希的批判为视角(陈奇佳 罗璇)
劳动价值论与剥削概念(杰拉德·科亨著 赵倞译 樊华校)
两次革命之间——《一触即发的革命:列宁文选(1917.2—1917.10)》序言(斯拉沃热·齐泽克著 屠毅力译)
约稿启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