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中国大地,勾勒“神实主义”文学史,探索乡土文学的“第三条道路”<br> 作家眼中的作家:阎连科纵论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博尔赫斯、卡夫卡、苏童、莫言、余华、王安忆、贾平凹等数十位中外名家。
《阎连科文学对话录:我的现实、我的主义》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与评论家、翻译家的多次有关文学问题的对话,追寻土地、介入现实、谈论语言、评论世界文学,在观点交锋和激情碰撞中,勾绘出一幅文学图景。
《阎连科文学对话录:我的现实、我的主义》是一本写作宣言,一次生命剖析,一场从土地出发的文学之旅:阎连科畅谈自己三十年写作历程,细数笔下故事与人物的诞生,纵论世界文学名家。第一次提出了“神实主义”创作观念,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家与批评家
作家与批评家不是同行中的朋友,更不是一个单位中的一对情人。他们是被文学捆绑在一起的一对夫妻,过不得,散不得;和不得,也离不得。
有的时候,他们和睦共处,相敬如宾,如同走在旅途中结识的同道驴友,彼此因为同道,也才友好;因为友好,所以同道。朝着一个方向,为了一个目标,手拉手的样子,很像一对兄弟,或者一对姐妹。这景象让外人看来,仿佛狼狈。但他们自己明白,正因着兄弟姐妹般那丝丝股股的文缘情分,即便狼狈,也不会为奸。那样不仅别人会嘲弄他们,他们自己,也瞧不起自己。
当然,有的时候,虽是同道,同一方向,可从人多的大道上走到了小道,到了寂静,到了狭窄,到了只有几人或者只有二人。那就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情。人家说批评家和作家狼狈为奸,也多是因为他们走上了这条小径。有的时候,他们打闹,头破血流,反目成仇,为了不兵戎相见,才要走上法庭,那架势完全如必须离婚的一对夫妻,不到法庭上无以解决问题。可是,从法庭上下来,虽还彼此攻击谩骂,但却没有了当时准备上法庭那一阶段的火燥和气盛,没有了那时咄咄逼人的指责和谣捏。而且,经过了这一番折腾,都还变得理性,变得容让。因为理性和容让,就说他们会成为模范夫妻,却是决然的没有可能。毕竟,在这个家庭里,矛盾是他们相互认识的镜子,裂痕是把他们捆在一起的绳子。因为矛盾和裂痕的存在,他们才更愿意去探究对方;因为探究,也才能发现对方伟大的不凡和可笑的不齿。
……
第一辑 写作,是对土地与民间的信仰
一、生存,在我的记忆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最初的写作是为了逃离土地
三、土地对我的要求,就是我对它们的书写
四、民间,有无尽的写作资源
五、民间真实,我小说的起点和归宿
第二辑 现实、存在和现实主义
一、直面现实,是拿头撞墙的艺术
二、作家,应该表现出对"人民"的厚爱
三、时间,是艺术的无刃之刀
四、存在的荒寒与乌托邦的诗意之灯
五、独有的情感,是现实存在的艺术标码
六、文体:是一种写作的超越
第三辑 追寻结构和语言的力量
一、结构:小说内蕴的必然要求
二、语言:由故事的灵魂所决定
三、创造和变化应该是全方位的
第四辑 文体:是一种写作的超越
一、文体觉醒的最初萌动
二、文体自觉的长篇实践
三、文体与故事的平衡和制约
四、文体下的真实与理论
第五辑 阅读的文学资源
一、拉美文学: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催生剂
二、拉美文学的炫目光彩
三、翻译文学:中国文学振翅的一翼
四、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在缺失
第六辑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一、当代文学漫议
二、作家和批评家
三、当代文学中的"神实主义"写作
四、写作最难是糊涂
第七辑 随思随言说
一、写作是情感焦虑的结果
二、文学的个人主义
三、文学与亚洲"新生存困境"
四、"乌托邦"笼罩下的个人写作
五、当代文学中的中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