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的概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9691
  • 作      者:
    (日)铃木贞美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对于20世纪的日本来说,追求“近代超克”的思想和艺术潮流是如何理解并超越“近代”提出了怎样的愿景7又是经历怎样的路线,为什么会堕落到与军国主义同流合污的境地7或者,在军国主义表现的自由受到强力束缚的过程中,寻求了怎样的表现形态7在战后又是怎样开花结果的7等等,如果不仔细地研究这些问题,把握包括20世纪文艺在内的思潮和文化的实际状况,使其成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思想财富是办不到的。
展开
作者简介
    铃木贞美,1947年生,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法文学科、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文化科学研究科教授。国际知名学者。曾获日本大众文学研究奖,多次来华进行学术交流。长期立足交叉学科和致力于日本近现代文艺,思想,文化的研究,是日本近现代文艺史和文化史的重构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主要著作有:《日本的文学概念》、《大正生命主义的诞生与展开》、《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多重危机下的生命观探究》、《日本文艺史》(全八卷,编著)等。
    王成,1963年出生于山东诸城,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1987年毕业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1998年毕业于日本立教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翻译著作约五十万字,翻译作品有:《小说的方法》(台湾麦田出版,2008年8月)、《修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历史与反复》(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月)、《文学的概念》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不管是处于文学的内部、外部,还是处于文本的内部、外部,如何重新组合、重新构建像雷奈·维勒克所说的“具有历史感的人文学”,这难道不是今天受到质问的根本问题吗?这是为了提问“文学能做什么、没有做到什么”时所需要的。《文学的概念》也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创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概念》会成为开辟迄今为止的日本文艺批评和“文学”基础研究的第一步,这一研究工作也将伴随弄清今天被公认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的精髓是何时、又是如何形成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另外,高田卫(1930-)指出:不仅仅是上田秋成,德川中期的文学包括“芜村的俳谐、源内的谈义本、绫足的片歌复兴等,在各种文艺体裁中,形式性得到自觉的加强”。他论述道,“以个体思维成熟为前提的、形式性(基于内心世界的、与作者的个体契机相通的自觉)近代化”“成为文学史的一个特色”。这样的见解在保持与表现形式问题相关联的论述姿态的基础上,体现了“近代的自我史观”也可以上溯到德川时代的思考。抑或,就像提倡从“关注日本近代化‘内发性’视点”把德川时代称为“earlymodem”即“近代前期”的芳贺彻(1931一)的观点那样,具有各自根据的、值得深入讨论的见解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由于“近代文学”的定义不同,对于“近代文学”起源的见解不同也很自然。例如,中国的鲁迅列举出三个标准,即有意的虚构、文体美学明确、描写具有现实性。他把唐代传奇定为中国小说的起源。换言之,也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小说起源于唐代传奇。而且,这样的标准也可适用于日本的中古物语。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东亚的古代文艺中,找出西欧近代“文学”的起源也不是不可能。
    讨论这样的问题,作为前提必须清除社会体制还原主义,必须确认思想和文化的历史是通过描绘与政治经济相对独立的轨迹而展开的这一原理。在此基础上,我个人认为作为文艺的近代形态确立的条件,可以考虑两个指标,第一,文艺作品是面向非特定的读者而出版的(当然,采用的是民众的口语),第二,其作品并非是在民间传说的流动性上临时性的记录。而是明确留下作家的个性(未必是具有固有名词的个人。对于这一“作家”的概念将在第十二章第一节中论述。),而且是读者所期待的。满足第一个标准的是从室町时代的《御伽草子》到德川时代的假名草子一类。在此基础上,满足第二指标的应该是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但是,我还要添加自己的立场,我认为有关作为时代的“近代”,尽管从德川时代的政治形态和经济体系中零散可见“近代”性要素,但是,不能认定为那是依靠西欧式的国民国家而形成的文化体系的统合。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言
“文学”的今天——当前。为什么要讨论“文学"的概念?
第一章 关于文学的疑问——问题的所在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模糊不清的“文学
第二节 习惯的陷阱、历史的陷阱——先行研究的问题所在

第二章 英语和汉语中的“文学”——范畴与基本理念
第一节 英语“1iterature”的多义性及其近代性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历史

第三章 “文学”的接受与重组——从古代到近世
第一节 从古代到中世
第二节 近世的“文学”与体裁意识
第三节 德川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

第四章 翻译词“文学”的诞生
第一节 “literature”与“文学”的邂逅
第二节 “日本文学”的开端
第三节 过渡期的“文学

第五章 观念及其制度
第一节 明治的文化教养与和汉学的复兴
第二节 “文学”与东京大学

第六章 近代“文学”的成立
第一节 “改良”的思想
第二节 《小说神髓》是经典吗

第七章 概念的斗争
第一节 论争的季节
第二节 需要探讨的概念

第八章 近代“文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近代“文学”的确立
第二节 断裂与颠倒、发生与扩展

第九章 “近代文学”的概念
第一节 战后批评的策略
第二节 “近代文学”观的形成

第十章 “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
第一节 现实主义史观的陷阱
第二节 “写生”——理念与表现

第十一章 重组的策略
第一节 新的分析坐标——“近代的超克”
第二节 “近代的超克”——发生与展开
第三节 “私小说”的神话与真相

第十二章 结论——通往文艺史的方向
后记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