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看着我的眼睛:我和阿斯伯格综合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78868
  • 作      者:
    (美)约翰?艾尔德?罗宾逊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从幼时起,作者就渴望与他人交流,但却总是障碍重重。十几岁时,由于他的怪异表现——回避与他人的目光接触,搞出匪夷所思的恶作剧——他被贴上“反社会”标签。他就此辍学,浪迹江湖,把自己磨练成优秀的音响工程师,为KISS摇滚乐队进行了一系列异常成功的“爆炸吉他”等乐器改装,后自立门户,成立汽车修理公司。直到四十岁,才被诊断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自闭症。作为天生的讲故事高手,罗宾逊写下了一部伤感而风趣的回忆录。<br>    《看着我的眼睛:我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是《纽约时报》畅销书。
展开
作者简介
    约翰·艾尔德·罗宾逊,1957年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现与妻儿住在马萨诸塞州阿姆赫斯特市。他的公司——J.E.罗宾逊服务公司负责维修与改装优质欧洲汽车。他也在协助马萨诸塞州艾尔姆斯学院进行自闭症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欢迎您打开《看着我的眼睛》,进入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世界。在这《看着我的眼睛:我和阿斯伯格综合征》里,我竭尽所能用尽量准确的字眼来表达我的思想、我的情感。在涉及人物、地点和事件时,我也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虽然这样做有时比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加困难。在描述童年时光时,我显然无法记清楚那些对话的精确字眼,但我在自己的人生岁月里的确亲眼目睹了父母如何交谈,如何行事;也知道我自己如何交谈,又如何与他人相互交往。我根据这些经历,重新组织了当时的场景和谈话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了我在关键时刻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又如何行事。<br>    在《看着我的眼睛》面世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与数以百计的人交谈过。当我提到自己栩栩如生的童年记忆时,大脑神经健全的人(非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对我记忆中的细节描述经常表现出惊讶,甚至表示怀疑;而那些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却常常主动讲出他们自己记忆中生动的往事细节。我由此而知,超常的细节记忆在自闭症患者身上很常见。<br>    然而,记忆是有疏漏的,对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来说也如此。或许我在某个片段中把某些人物或事件弄混了,但此书所讲到的故事内容不要求对时间过于敏感。多数情况下,我使用的是人物的真实姓名,但有些时候,为了避免尴尬,或者我的确记不起人物的真实姓名时,也使用了假名。曾在我弟弟奥古斯丁·巴勒斯的第一本回忆录《拿着剪刀奔跑》里面出现的人物,我照搬了他原来使用的假名。<br>    我希望走进我书中的所有人物对我的描述感到满意,少数人可能感觉不好,但我希望他们至少认为我的描述客观、公正。我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费尽心机,并尽量带着细腻的感情和笔触去处理那些棘手的场面。<br>    总之,我希望借此书证明一个事实:虽然我们这些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我们也一样情义深深。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奇异、狡黠而又令人难忘的生活写真——虽然有时候说的就像是外星人的事儿一样,但其中总是充满至深的人性。
    ——《芝加哥论坛报》

    我们所能找到的最为甜蜜、有趣、忧伤、真实而又动人心脾的回忆录。
  ——奥古斯丁·巴勒斯,作者的弟弟,《拿着剪刀奔跑》作者

    就像乘坐过山车一样一路驶过罗宾逊的生活……每个对人类心灵感兴趣的人都应将此书列入自己的阅读书目。
    ——坦布尔·格兰丁,《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以自闭者的奥秘解码动物行为之谜》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十二岁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人们对我的评价从“如果他不改好,就得送他到什么机构管一管了”变成了“他是一个奇怪的屡犯错误的孩子”。虽然我的交际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人们开始对我寄予厚望,但我开始犯心理医生所说的“表情不当”的毛病。<br>    有一次,妈妈邀请她的朋友贝特西过来。她们坐在沙发上一边抽烟,一边聊着。这时我溜达进来。贝特西说:“你听说伊丽诺尔·帕克家儿子的事儿了吗?上周六,他被火车撞死了。当时他正在轨道上玩呢。”<br>    我听到她的话笑了笑。她一脸惊讶地扭头看着我。“什么?你认为好玩吗?”我很尴尬,觉得有点丢人。“不,我想不是这样。”我边说边溜了出去。我知道她们认为我笑不好,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咧嘴笑,我控制不住要笑。但我并不觉得开心或高兴。当时我快进入青春期了,很难精确分辨自己的感受,也无力作出其他反应。<br>    我离开时,听到贝特西说:“这孩子怎么了?”<br>    妈妈带我去找心理医生,这些心理医生都把注意力放在错误的事情上。多数情况下,他们一味地关注我那些所谓的劣迹和反社会思想,这会让我感觉更不好。他们满脑子装的都是这些,他们不会使我变得更好,只会使我感觉更不好。他们当中谁也不知道我听到伊丽诺尔的孩子被火车轧死后为什么会笑。<br>    但我现在知道了,是我自己想明白的。我不认识伊丽诺尔,也从没见过她的孩子,所以他们的孩子发生了什么我没有理由高兴或悲伤。那年夏季的一天我大脑里想的事情是:<br>    有人死了。<br>    哇!很庆幸我没有死。<br>    很庆幸淘气包和我父母没有死。<br>    很庆幸我所有的朋友平安无事。<br>    他一定是个很笨的孩子,在火车轨道上玩耍。<br>    我绝不会像他那样让火车轧死。<br>    我很庆幸我自己一切平安。<br>    最后,我宽慰地微笑了一下。那个孩子怎么死的跟我没有关系,我根本不认识他。一切都不会改变,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今天,我的感觉跟当时完全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我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了。<br>    事实上,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对自我和直系亲属的关怀和保护的倾向。我们不会自然而然地去关心自己不认识的人。假如有十个人在巴西的车祸中丧生,我什么感觉都没有。从理智的角度我懂得这件事很悲惨,但我不感到伤心。但我发现人们对此大肆渲染,我很不解,也很烦恼。因为我好像没有同样的反应。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与众不同就被视为不好,即使我从不认为自己是那个样子。<br>    “太恐怖了!我感到很可怕!”有些人会哭泣,我在想……他们真的感到难受吗?还是装装样子吸引别人注意力?我很难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每分钟都有人死亡。如果我们为每一个人的死亡都表示难过,那我们小小的心脏岂能承受!<br>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学会了举止“正常”。我可以做得很好,能糊弄普通人一个晚上,或许更长的时间。但如果我听到什么能激发我产生情感上强烈反应的事情,我就不灵了,我的反应出人意料。在他们眼里,我一瞬间就变成了反社会的谋杀者,我在四十年前就被认为是这种人。<br>    十年前,我接到州警察局的电话:“你父亲出交通事故了,他被送往格林菲尔德医院了。”<br>    “糟糕。”我面无表情地说。<br>    我立刻变得焦虑起来,难受得快要吐了。我很担心,快急疯了。他会死吗?眨眼之间,我已经放下手中的工作,迅速赶到了格林菲尔德医院。爸爸侥幸没有死,他和继母都幸免于难。但是,直到我到了医院,看到他们,向医生询问完情况,欣慰地知道他们都会好起来,那种挂念和焦虑才得以释然。<br>    我在自己大脑里把上述情况和听到飞机在乌兹别克斯坦失事,五十六人死亡的消息作了对比。<br>    “糟糕。”我面无表情地说。<br>    对于旁观者来说,我对两次事件的反应是一样的。但对我来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他人表示关心——或假装关心——这种行为是后天学的。我推测,这是怜悯之情的一种。我对我的家人和亲近的朋友怀有真正的怜悯。假如我听到他们发生不幸,我会紧张、难受或焦虑。我脖子上的肌肉会痉挛,我会变得紧张不安。对我来讲,这是一种“真正的”怜悯。当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时,我没有肢体反应,但我还是会对这种消息作出反应。当这种坏消息没有危险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怎么来解决问题?<br>    我十四岁时,有一天,妈妈回家说:“大约翰,汽车着火了!”我跑下楼,来到外边的汽车那里。车内浓烟滚滚。我心里想,我得为妈妈把车修好,得在爸爸回家前把事情搞定。我打开车窗,把电池卸下来。浓烟消散后,我钻到仪表板底下,发现香烟打火器的一根电线熔化了,正在燃烧。我把它剪下来,修理好。把妈妈掉进打火器插座里的硬币取出来。虽然车里很脏,丢满了烟头和陈旧的纸制火柴——这些是我最恶心的事情,但我还是做了上述一切,我是在为妈妈做事啊。<br>    这是另一种怜悯。我不一定非要修车,我当时可以装聋作哑,妈妈不会发现的。除了妈妈以外,我不会为任何人修车的。但我认为,家庭成员有麻烦了,我有必要提供帮助。<br>    我对不认识的人怀有所谓的“合乎情理的怜悯”,就是说,我明白那些人在飞机失事中丧生很不幸;我也明白他们有家,他们的家人很伤心。但我对此类新闻没有强烈反应。我没有理由作出反应。我不认识他们,新闻对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不错,那是不幸事件,但同一天,成千上万的人死于谋杀、交通事故、疾病、自然灾害及其他种种因素。我觉得我必须理智地看待此类事件,这样才能腾出精力去关心真正与我有关的事情。<br>    作为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考者,我禁不住想——这是有根据的——很多对陌生人的不幸事件表现出激烈反应的人是伪善者。这让我很烦。这些人一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幸消息,就痛哭流涕,好像他们自己的孩子刚被汽车碾过。对我而言,他们与演员没有多大区别——他们说哭就哭,但这真的有意义吗?<br>    这些人经常会转向我说:“你怎么了?什么都不说。难道你对那些失去生命的人一点也不关心吗?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你知道!”<br>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因为讲人们不想听的真话而引来越来越多的麻烦。我不懂得变通,只能避而不谈心中所想。我的想法依旧,只是不表露而已。
展开
目录
    作者的话<br>    前言<br>    序曲<br>    1.不适应环境的孩子<br>    2.永久的玩耍伙伴<br>    3.同情心<br>    4.恶作剧者之诞生<br>    5.我发现一辆保时捷<br>    6.梦魇般的岁月<br>    7.我的组装生涯<br>    8.狗开始怕我<br>    9.高中辍学<br>    10.收垃圾<br>    11.烈焰燃烧的洗衣盆<br>    12.和乐队一起坐牢<br>    13.美好时光<br>    14.第一把冒烟的吉他<br>    15.到底特律的轮渡<br>    16.与机器为伍的人<br>    17.整夜摇滚<br>    18.一份真正的工作<br>    19.管理层来参观<br>    20.逻辑与寒暄<br>    21.当个年轻的经理<br>    22.成为正常人<br>    23.我得到了个熊崽<br>    24.四十岁的诊断<br>    25.蒙塔古人<br>    26.第一至第三单元<br>    27.婚姻生活<br>    28.赢在篮球<br>    29.生命的列车<br>    尾声<br>    平装本后记<br>    致谢<br>    读物与资料<br>    阅读指导与讨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