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永恒的追求与探索: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嬗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449974
  • 作      者:
    李小青著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小青(1968~  ),女,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英国文学、文化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于2002年考入四川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文学翻译大家、德语文学和比较文学专家杨武能教授。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永恒的追求与探索: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嬗变》的研究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将英国乌托邦文学看成是动态的、仍处于历史发展中的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则借鉴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文艺美学的相关方法,侧重讨论英国乌托邦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背景联系密切的思想问题,也十分注重文本的细读和笔者的个人审美体验,在具体分析中尽量抓住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细节,将作品中独特的内容和艺术表述与社会思想取向结合起来。
展开
精彩书摘
    虽然乌托邦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神话,但谈到“乌托邦”这个概念,不能不从16世纪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汤玛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乌托邦》(Ytopia,1516)说起。“乌托邦”首先是由这一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生造出来的一个概念。莫尔自己并没有对“乌托邦”~词直截了当地作概念性的描述和总结,只是将这一理念以文学形式表现在他的《乌托邦》文本中,通过乌托邦岛与英国社会政治现实的非常明显的二元对立表现出来。
    《乌托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的是糅合了英国和法国特征的现实政治社会,其中充满了斗争、阴谋和犯罪;第二部分则由虚构的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转述乌托邦岛的见闻。与当时社会现实迥然不同的是,乌托邦岛上的社会和谐而又快乐。两部分内容都是出自同一个叙述者希斯拉德之口,但莫尔有意将之分开,就是想要表明乌托邦与当时社会现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并以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平、荒谬和丑恶现象,来凸现乌托邦岛的社会空间的纯洁性。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乌托邦与乌托邦文学的界定
一、对“乌托邦”的界定
二、对“乌托邦文学”的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回顾及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英国乌托邦文学的诞生
第一节 萌芽:“科凯恩之地”——民间歌谣中的人间天堂
一、穷人的天堂
二、民间乌托邦的共性
三、“科凯恩之地”的意义
(一)英国文学主流对“科凯恩之地”的贬低
(二)“科凯恩之地”中的乌托邦精神
第二节 诞生:《乌托邦》——人文主义者莫尔的理想社会
一、人文主义者莫尔及其《乌托邦》解析
(一)人文主义式的政治、经济观
(二)人文主义式的宗教、伦理观
二、《乌托邦》的思想、文学渊源及影响
(一)思想渊源
(二)文学渊源
(三)《乌托邦》的影响

第二章 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兴盛
第一节 乐观、进取的“优托邦”
一、《新大西岛》上的科学曙光
二、“鲁滨逊”的个人英雄理想世界
第二节 对“优托邦”幻象的质疑
一、斯威夫特的冷嘲热讽
二、理性的反思
(一)“拉塞拉斯”对终极幸福的追寻
(二)布莱克的“历史循环观”
(三)回归“阿卡狄亚”
第三节 女性乌托邦的别样风景
一、女性眼中的人类未来
二、盖斯凯尔夫人的《克兰福德镇》
第四节 进入时间之维的乌托邦
一、未来的召唤
二、乌托邦实践

第三章 20世纪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多元表现
第一节 “反乌托邦”的梦魇
一、威尔斯的失望与希望
二、异化的社会
(一)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二)奥威尔的《1984》
三、科幻世界中的噩梦
四、乌托邦里的生态灾难
第二节 从“救世”到“自救”的转变
一、“人性本恶”与“自由意志”
(一)“救世”梦想的破灭
(二)“自救”的期望
二、向审美救赎的回归
三、“批判的乌托邦”

第四章 英国乌托邦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乌托邦”式作品
第二节 英国乌托邦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第三节 对英国乌托邦文学的译介、误读与接受
一、译介与误读
(一)对英国乌托邦文学的译介
(二)对英国乌托邦文学的误读
二、接受
(一)晚清作品中的接受
(二)老舍的《猫城记》
(三)林语堂的《奇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