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爱的女儿,
虽然妈妈有强烈的控制欲,不过就葬礼来说,我的规定没那么多。反正尽你们所能快速处理,好吗?熬过去就没事了。丽莎知道要放什么音乐,如果你们受得了我挑选的那些。我们已经谈过葬礼辞,就用这首短诗:
你们知道,
我只希望你们都出席;
你们也知道,
我想要什么样的棺柩,
穿哪件漂亮的衣服。
感谢上帝让我失眠,也多亏有网络,我才能找到这首诗,否则只好逼你们去念那些恶心讨厌的东西。务必找个念葬礼辞不会哭的人,这是我最大的要求:千万别哭,求求你们,如果你们真的克制得了情绪的话。还有,别穿得黑漆漆的,把你们衣橱里最亮眼的衣服找出来。我知道这两项要求听起来陈词滥调,不过,缤纷色彩绝对比暗沉色调好。对了,帮我试试看,设法让那天阳光灿烂(我知道这恐怕是你们最无法掌控的事)。我不会在这里提到什么伤感的话,这封信纯粹就是交代那天的事,不过我想,或许我会再多写几封吧。还有话想说呢,如果活得够久,还有时间写的话。这会儿你们大概心想,我又在乌鸦嘴了……(你们好像不喜欢这种重症末期式的幽默啊?)
对不起,要让你们来处理我的后事,真的很对不起……
我对你们的爱永不止息,永永远远……
妈
别在我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儿,也没睡着。
我是吹拂的阵阵微风,
我是雪地上的钻石光芒,
我是成熟谷物上的灿烂阳光,
我是缓缓飘落的秋天雨丝。
你们在寂静的清晨醒来,
我已精神抖擞地追赶。
我在绕圈飞翔的鸟儿中,
我是夜空温柔的闪亮星斗。
别在我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儿,我没有死。
(在原野上举行葬礼不是很完美吗?)
丽莎
丽莎缓缓地让自己沉浸在有芳香疗效的精油泡沫中,凝视着那张八乘十寸、从楼下钢琴上拿来的照片。她将照片立在水龙头后方,好让自己躺在氤氲的浴水里也能看得清楚,不过得小心别弄湿它。这是妈妈芭芭拉的黑白照,八年前妹妹珍妮弗结婚时拍的。相片中的妈妈顶着刚从美容院“出炉”的“热腾腾”发型,有技巧地搭配一张自然却出众的妆容,简直要迷倒众生。她坚持不戴身为新娘母亲通常会戴的水蜜桃色礼帽。丽莎还记得妈妈戴了顶直径约三英尺、帽缘松垮的深咖啡色大草帽。婚礼那天她身后四排椅子没人坐,由此可见那顶帽子之夸张。照片中的妈妈笑得好开心,没人知道原因,她自己也不记得为什么。她整个人笑到往后仰,而那顶不雅又不宜的帽子早被丢到一旁,一头赤褐色的大波浪卷发被夏日微风吹散在脸上。她那表情丰富的大嘴巴张得好大,连上排补牙的填充物都一目了然,而淡褐色的双眸则成了眯眯眼,几乎消失在笑成一团的脸庞中。虽然芭芭拉原本就上相,但这张照片仍是最棒的。丽莎看着照片,仿佛听见妈妈低沉洪亮的笑声。她最怀念妈妈夸张喧闹的笑声和身上随时飘散的晚香玉香水味。
她想起母女那次一起捧腹大笑的情景。那天丽莎帮妈妈计划葬礼事宜。妈妈说她无法和丈夫迈克一起讨论,因为他肯定会哭个不停,她受不了。她最不想看见有人哭。对此非常反感的她,就连走到生命尽头仍如此坚持。至于其他女儿,汉娜显然年纪太小;阿曼达不在身边,反正这女孩就是在忙现在正在忙的事;而嫁出去的珍妮弗……很自然不是她心里的合适人选。说这话时,妈妈还做了个很愚蠢的鬼脸,骨碌碌地转着眼珠。丽莎也知道珍妮弗不适合。因此被妈妈挑选来讨论后事的丽莎,一方面觉得很害怕,另一方面又觉得很荣幸。
她从没想过这场后事讨论竟变成搞笑大会,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搞不懂怎么会这样。丽莎从小到大就经常和妈妈一起聊天搞笑。那个礼拜妈妈的状况很好,虽然消瘦,皮肤也呈现出有点怪的半透明浅紫色,不过仍然行动自如,也颇有活力。她已经将手边收集到的所有传单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纸张摊在餐桌上。棺柩、灵车、花环……她经常说诞生是做零售生意的好商机,不过现在看来连死亡也是。大家都说,如果筹备得宜,这可是人生最后一场盛大派对。讨论的前二十分钟“死气沉沉”,令人不自在,不过后来母女俩开始八卦起来。妈妈已经查好了马车丧礼的各种价格,但其他人大概没心理准备要坐在紫红天鹅绒的马车上,参加一场伦敦东区黑道大哥风格的告别式吧。不过她倒是决定好自己出殡那天的打扮:要穿上千禧跨年派对时所穿的礼服,虽然这衣服现在有点过大。身材消瘦是个值得穿礼服庆贺的小借口,也更有理由打开棺柩让大家看她最后一眼。当年千禧跨年派对要穿上这件礼服前,她还足足喝了一星期的包心菜减肥汤,甚至实行在淋巴部位缠上绷带的减肥法,希望1999年12月31日那天能将自己挤进这件礼服中,可惜显然成效不彰,因为2000年1月1日将塑身绷带拆开后,一团团肥肉全都一波波涌出来。丽莎记得那件丝滑轻盈的翠绿色礼服,妈妈一穿上它,简直惊为天人。对已成年的女儿来说,这种好事可真让人有点怨恨。还有丁字裤那件事也很好笑,那天她说服妈妈穿丁字裤(这是她生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穿)。她告诉妈妈,若不想见到紧身礼服露出内裤的痕迹,除了不穿内裤,丁字裤是唯一选择。结果新年那天妈妈打电话来说丁字裤太不舒服,没穿一小时就受不了脱掉,于是就这么没穿内裤迎接新年,当时在座的还有郡长和校长呢。聊到这里又爆出更多笑声。
“这样不是有点浪费伦敦名设计师本德里希那件完美的作品吗?我想要这件礼服还得不到呢。”她这么开玩笑。事实上真的是开玩笑。珍妮弗若听到这句话肯定会把她臭骂一顿。“是浪费了。”妈妈眨着眼这么说,“我会留一些钱,拿这些钱去给你自己买一件吧。”
母女真正严肃讨论的是音乐。妈妈说她无法忍受听起来很悲伤的音乐,所以绝不能放《求主同住》(“这首歌的高音没人唱得上去,从歌声中也总是听得见哭哭啼啼”),也不能选《与主相亲》(太过煽情)。至于《舞王》也不行,因为这歌名总让她联想到爱尔兰著名踢踏舞者迈克?弗拉里。有谁愿意在放下人间苦难准备去天国之际,还联想到凌空腾跃的舞者啊?而黑人灵歌《整个世界在他手中》里有太多手鼓。她喜欢《耶路撒冷》这首歌,虽然听起来比较像婚礼而非葬礼,不过管他呢。当然,绝对、绝对要有《成为我异象》这首,最好是由凡?莫里森来演唱,以笛声开场,虽然在天花板高挑的教堂听起来声音可能会太小。她也上网找了网友推荐的非宗教性流行歌曲,不过这些歌最后都让她们笑到流泪。譬如美国著名男歌手法兰克?辛纳屈的经典名曲《我的路》,妈妈对这首歌下了这番批注:“嗯,看来死在六十岁就是我该走的路!”至于70年代美国著名黑人女歌手格洛丽亚?盖娜那首《别说再见》,“就比《浴火重生》来得好”。她咯咯笑着说:“这些人到底是谁?我怎么从没被邀请去参加他们的葬礼?”接着想象女歌手桃乐丝?黛蜜糖嗓音所唱出的《世事难料》歌声中,棺柩缓缓前进,真是让人笑到肋骨疼。要不,想到大家在葬礼上安静聆听英国女歌手薇拉?琳恩那首畅销曲《我们会再相逢》,更笑到捧腹。两人好不容易恢复平缓呼吸,擦干笑到流泪的湿漉脸庞,决定用爵士乐大师刘易斯?阿姆斯特朗那首名曲《如此美好的世界》。妈妈果断地点点头,以她如少女般的圆润字体在A4纸上写下这首歌。丽莎脑海中浮现旋律,想象葬礼那天播放这首歌的情景,赶紧别过头,不想让妈妈看见她一直不想看到的泪水。
她们精心筹划妥当的这天终于来到,丽莎却发现自己毫无准备。凡?莫里森和刘易斯?阿姆斯特朗的CD整齐地放在手提音响中,风琴手的散页乐谱停在《耶路撒冷》这首歌上。只不过此刻完全不好笑了。丽莎让自己沉入浴缸内。她闭上眼睛。如果,如果安迪在这里就好了。
珍妮弗
展开
——伊莉莎白·诺贝尔
来自英国文思敏锐的小说家伊丽莎白·诺贝尔的这部小说,是一部超越死亡的小说,母女之情动人心弦。《来不及告诉女儿的事》实至名归,赚人热泪。
——《科克斯书评》
这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感人至深、读来愉快的女性小说佳作。
——《图书馆期刊》
伊丽莎白·诺贝尔这一本赚人热泪的小说让她更上巅峰。独特的叙事风格令人刮目相看。
——《出版人周刊》
文笔出色,情感浓郁。你会不止一次为它热泪盈眶。
——《太阳报》
彼此包容、心中有爱,就能化解世间所有困难的挑战。“珍惜亲情”,这是作者通过本书,献给大家最好的礼物。
——《每日快报》
最适合漫漫长夜回味的精彩小说。
——《每日邮报》
流畅生动,一页接着一页,爱不释手。
——《每日镜报》
她的故事确实引人共鸣。她笔下的人物保证‘真实’,有软弱有缺陷,容易让人感同身受。这是一本深具抚慰效果,令人难以抗拒的小说。
——Glamour
好爱这本书,我也要我的女儿读。
——Eve
感动人心的故事,优美地诠释出母女之间无可取代的情感。
——Bella
措词巧妙、深情动容,坦然掬泪一探女性情谊。
——Red
引人入胜,每个人物都触动人心。
——H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