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金字塔”<br> 何少川<br> 我把三明市郊的万寿岩称之为“中国南方的‘金字塔’”。参观过这座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后,在返程途中不断地回味,萌发的灵感更为清晰。当然,这只是一种联想的比喻。埃及的金字塔是人工建造而成,万寿岩却是一座自然的山体,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我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主要原因在于远远看去,万寿岩的形状十分像座金字塔;万寿岩蕴藏的古文化内涵,可以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万寿岩依然留存着不少尚未揭示的谜语。<br> 万寿岩,坐落在距三明市区西北方向近三十千米的岩前盆地上,由于早年遍体长满黄杨木,又称黄杨岩。我游览万寿岩时值冬至,虽然寒气已有些逼人,但山野四处依然林木葱茏,只是树叶开始镀上一层淡淡的金黄,点缀着些许的紫褐,色泽显得更加斑斓,全无肃杀之气。沿着山谷逶迤而行,当开阔的盆地一览无遗地展现时,我豁然开朗,不由地感叹天地造化变幻莫测,看似平常却无比奇妙。站在盆地的边沿,我眺望环顾,只见四周是起伏的山岭,峰峦参差巍峨,风光旖旎。而环抱中的盆地广袤平坦,阡陌纵横,幽静雅致,犹如一处世外桃源。尤其奇异的是在空旷的平地之间,一座独立的山体隆胸挺起,傲然耸立,与周边的群山毫无关联,盆景似的为大地添秀。我原以为相传中的万寿岩,该会像世上许许多多山岩那样,隐藏在群岭的深处,可意想不到的是眼前这座孤峰就是万寿岩。于是,我想起北宋名士邓肃到此登临绝顶,曾留下“群山透逸不能高,突兀独摩霄汉碧”这样的诗句,细细揣摩,觉得意境贴切。我把目光注视着万寿岩屹立的孤峰,一个非常有规则的、几乎是等边三角形的山体,让人仿佛间犹如见到一座古老的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突现在荒漠的沙地之间,万寿岩升腾于翠绿的旷野之上。我心中禁不住一阵欣喜,赞道:“那不是中国南方的‘金字塔’吗?!”<br> 万寿岩召唤着我们靠近它。我从植被的空隙中看得出,这是一座由灰岩构成的山体,属于喀斯特地貌。据考证记载,它生成的时间约在两亿年前,岩体内有二十多个大小不一的溶洞,洞洞连通,景观干态,极具欣赏价值,因此留有不少历代文人骚客的吟咏。除此之外,山顶宋朝时还建过书院、庙宇等许多人文景观,后山有瀑布、一线天、七重门、侍郎岩等自然景观。但是,现在许多人文景观已不复存在,十分可惜。幸好这些溶洞仍然较完整地保存,因此万寿岩在不断地考古发掘中,成为一处身价倍增的稀世宝地,是人们追溯远古、探索人类发展历程难得的场所。特别是1999年秋天的发现,证实几十万年前人类曾在这里栖息,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万寿岩出土的一些遗物和遗迹中,有的在全国尚属首次,弥足珍贵。<br> 洞是万寿岩的生命。正因为有了这些洞,还有岩前的平川和流经而过的渔塘溪,造就了一处古人类理想的居所。也正因为这些洞,使万寿岩才有了永久保存的价值。洞都是一些天然的洞,天然洞本是无名的。山脚与山腰处那几个叫什么船帆洞、龙井洞、灵峰洞、碧云洞,都是多少年后宋人给起的名字。这些名字,或因状物而得,如龙井洞,据说洞里有口井,如船帆洞,洞口有三支柱状岩石撑住,形似帆;或因意象而得,如灵峰洞,宋时曾在其间筑寺庙供奉观音,如碧云洞,大概是揽青云而纳瑞气之意吧!但似乎也是必然,树大招风,名盛招人,才有了今人的挖掘和发现。<br> 那天,我兴趣盎然地探访了两个洞,一个是船帆洞,一个是灵峰洞。<br> 船帆洞在万寿岩的底部,洞口几乎与平地在同一水平线上,人们进洞无需攀援,最为便捷。走进这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居住过的洞穴,空间之高之宽之深,都给人一种宽敞舒缓的感觉。我曾想,如果加以装饰,置以必需的设施,对于现代人来说仍不失为一处舒适的家居。洞穴里有四样东西吸引着我。首先是,人工大面积铺设的碎石板地面,全部采用石炭岩角砾,大小不等,多数稍加磨圆,作用大概在于防止地下水的渗透。地面略向南倾斜,预防洞口季节性雨水浸入洞内。其次是,在石铺地面与岩壁交接处,有四条沟槽状的遗迹,从沟槽的布局和走向看,其排水功能甚为明显。经过权威考古专家的论证,史前居住洞穴里的人工石铺地面和排水沟槽遗迹的发现,在全国尚属首例,世界也极为罕见。第三样是,一方留在现场供人们参观的石制砍砸器。从洞穴里整理出来的780多件原始石器和2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现在收藏在三明市博物馆,我们来万寿岩之前参观过的石器中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还有加工石器的工具石锤、石砧等。器物类型较为简单,形体粗硕,加工简略,鲜有精细者,但从中也突显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真实地反映这个史前洞穴遗址的文化特点。<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