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渴望一片永远的绿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80051
  • 作      者:
    孙玉石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渴望一片永远的绿地》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写作的散文及随笔文字数十篇,包括《一枚小小的徽章》、《知识结构与传统文化素养》、《大山与小小的酸石榴》、《找回的梦》、《给我一枝花吧》、《渴望一片永远的绿地》、《“热”后余想》、《走着一条通向太阳的路》、《世界上最美丽的坟墓》等。作者以睿智而不失风趣的文笔记下了许多个人记忆、文坛趣事等。
展开
精彩书评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童年。它应该拥有一片永久的绿色空间。这空间在自然界也在人精神世界里。无论它变得怎样古老,在这里生长并从这里出发的都是含苞待放的希望。我愿永远不会再有人用野蛮的思维和暴力铲除北大人百年来葆有的灵魂的一点绿色。 <br>    ——孙玉石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是对艺术问题的防弊而加权力。30年代,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们的现代派的尝试与探索,本来是“化古”与“化欧”,建设东方民族现代诗的一种实践,是新路子的一种拓宽,当时一些值得尊敬的理论家却判定为地主资产阶级文人颓废没落的歌唱,进行声讨。但是,我们30年代的诗坛还是留下了今天人们看到的那样纷繁多样的面貌。40年代,“九叶”诗人被骂为“才男才女们的大聚会”,甚至是粪坑里的一群猪,但是舆论的压力不能禁止他们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他们的一些艺术的高层建筑,才能以忠于时代与忠于艺术内在的统一为特色,在40年后又重放异彩。倒是后来的一些理论加上权力形成的压力和个人的遭遇,使这群渴求善、理想和真理的人们,却寂寞地无声无息了。艺术问题上的“防弊”的被防者,是否是弊,本来就大可讨论的。偏于防弊一旦与权力结合,它的魔力制造的就会是利弊混淆,是文学创作的萧条。<br>    三是防弊要尊重文艺规律。文艺自身的特质应当尊重,不能忽视,更不容违背。按文艺规律办事,我们就会繁荣些。违反了文艺本身的规律,文艺就会衰微。有些防弊者,用心何其善良,但抱着一大堆不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框子,什么反客观主义啦,什么决不可把表现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放在同等地位啦,什么现代主义在中国没有土壤啦等等,花样虽然翻新,骨子尚是依旧。我们中国的文学家,近一百年来,承担着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都没有承担过的重荷。他们应该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和原则去完成自己。少一些精力的内耗而多一些的内心的安定,是中国作家的唯一的渴望。鲁迅讲的那种“横着站”的生存方式和心理担忧,应该只能成为20世纪作家们的一份遗产,不要留给后一代。
展开
目录
一枚小小的徽章<br>敲向灵魂的钟声<br>——读鲁迅的小散文诗《螃蟹》<br>根情缕缕<br>访日本郭沫若旧宅<br>稚嫩中预示着希望<br>——读一首诗的随想<br>匆匆脚步走向未来<br>——日本青年生活散记<br>心中的祝辞<br>——写于中文系贺林庚先生80大寿之际<br>生命之路<br>——为中文系“尊师重教”座谈会而作<br>知识结构与传统文化素养<br>徜徉于书海<br>——我与北大图书馆<br>回顾与祈愿<br>大山与小小的酸石榴<br>阿苏、别府行<br>——日本札记,1995<br>宫津旅札<br>——日本札记,1995<br>难忘的和歌山<br>——日本札记,1995<br>京寺与清水寺小游<br>——日本札记,1995<br>与平山先生话旧<br>——日本札记,1996<br>箱根:旧地重游<br>——日本札记,1996<br>读画:略记心志<br>——日本丰L记,1996<br>记伊藤漱平先生<br>——日本札记,1996<br>游大阪下町并参加片山智行先生退任纪念祝贺会<br>——日本札记,1996<br>参观谷崎润一郎纪念馆<br>——日本札记,1996<br>写在记忆中<br>——阪神大震灾后随录<br>找回的梦<br>“开花在时间之外<br>——为中文系“尊师重教”座谈会而作<br>《生命之路》自序<br>《生命之路》后记<br>重读北大学术传统<br>给我一枝花吧<br>渴望一片永远的绿地<br>读书与高文化素质的养成<br>九八新生致语<br>电脑与“烦恼<br>世纪老人的声音<br>我为这歌声而来<br>——两次拜谒聂耳墓<br>致友人的一封信<br>让传统参与现代精神的塑造<br>——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座谈会上的发言<br>“热”后余想<br>人的价值的发现<br>——世纪回眸之<br>未完成的“文艺复兴<br>——世纪回眸之二<br>文化反思的反思<br>——世纪回眸之三<br>一个充满痛苦与魅力的世纪文化<br>——世纪回眸之四<br>我们给中文系留下了些什么?<br>走着一条通向太阳的路<br>“如歌”的岁月里<br>飞来的一群<br>寄语<br>——为中文系2002年迎新会_<br>游长阳武落钟离山小记<br>香山寻旧记二则<br>——京华寻旧录(一)<br>颐和园谐趣园寻旧三记<br>——京华寻旧录(二)<br>颐和园赅春园寻旧小记<br>——京华寻旧录(三)<br>购雕龙青玉柄镶铜圆镜小记<br>读画小记一则<br>览书录抄片感<br>说几句“读书”的话<br>冷眼梦看“挽狂澜<br>——致鲁研友人信<br>一颗深系着亿万中国农民的心<br>——为釜屋修先生70华诞暨退休纪念<br>北冈正子教授古稀并退休庆祝会祝词<br>走进这块圣洁的园地<br>——我与《北京大学学报》<br>一份“掏书”的微茫记忆<br>——梁宗岱的《水仙辞》<br>有用亦美<br>——《三叶集》漫忆<br>《新诗发展概况》历史书写答问录<br>——湖畔沉思录之<br>《概况》的自我“示众”与叩问<br>——湖畔沉思录之二<br>大批判与“文学史”写作<br>——湖畔沉思录之三<br>七七级,一首读不完的诗<br>半问“小屋”旧事琐忆<br>翠禽无语向黄昏<br>——北大十三公寓编写文学史生活及后续漫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