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书林三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3314
  • 作      者:
    曹聚仁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浙江浦江人(出生地蒋畈村现划属兰溪)。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创作立足文坛。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从书斋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主持《正气日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报刊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并参与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1956年后,曾数次回大陆采访,并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1972年7月病逝于澳门。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七十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书林三话》为曹聚仁书话系列第三种,前曾以《曹聚仁书话》为题于1998年初版。上世纪30年代初,曹聚仁先生即以“书话”为题,在报刊上发表读书小品。他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早使用“书话”一语的一位先行者。50年代初,曹先生到了香港,到70年代病殁海外,他一直以卖文为生,而写作最勤的还是随笔与书话。
    曹聚仁的书话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缘手他的国学修养以及对文史哲的广泛涉猎。他读书主张杂览,行笔自然洒脱,不尚空论,因此时见新意,不失学人品位。
    《书林三话》或论史谈文,或话版本源流,或道书业沧桑、文坛掌故,莫不娓娓动听,率真直言。作者曾说,他做学问和写作,“一部分只是为我自己,我也明白,为‘己’部分弄清楚了,倒真的为‘人’,这是我经过了一番经历以后的觉悟”。从这种诚恳的自白,可以看出他撰写随笔与书话的严肃精神,也正是我们不能小视这些貌似不经意为之的小品的原因。
展开
精彩书摘
    “书似青山常乱叠”
    周启明先生在《书房一角》序文中说:“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出了自己的心思。这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一个人做文章,说好的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掂出一点斤两来了。我自己很不凑巧,既无书斋,亦无客厅,平常只可在一间堆书的房子里,放了几把椅子,接见来客,有时自己觉得像是小市的旧书摊的掌柜,未免有点惶恐。”这段话先得我心,我看了不觉微笑。我在上海,在香港,都只有勉强算是书房的所在,客人来了,也就在书房里挤着坐的。至于我的这点斤两,别人不掂也就知道,不必藏拙的。在我书房里“行走”过的朋友,都皱着眉头下一个字的“赞语”,那就是“乱”字。好在前人诗:“书似青山常乱叠”,配上“灯如红豆最相思”,“乱”反而显得风雅些,这就可以解嘲了。
    有一回,我坐了一辆人力车走长路,路既有五六十里那么多,又是崎岖不平,得走六七小时才会到。坐在车上,只能拿出一本书来看看。我的车子,拉过一处村落的小滔店门前,几位酒客就在那儿议论:“这样一天到晚都在看书,书怕不要看完的!”在我听了,当然觉得十分可笑,怕书看完,跟怕天塌下来还不是一样的。古有汗牛充栋之说,到了现代,书籍之多,那只能用“海”字来形容,海水会有枯竭的时候吗?我的一位朋友,她年轻时,就把糖果点心钱留着,到中华书局去订《小朋友》看。她有一天恍然大悟,说:“书是看不完的,因为每一星期要刊行一本新的,那怎么会完呢!”我的书房所以“乱”得可以,就因为新书既不少,古书又实在多;再加以刊物太多了,有的月刊,有的半月刊,有的周刊,有的三日刊,这一股洪流,一下子就会把小书架塞满了的。我是不用书架的,苹果箱,奶粉箱,十只二十只在添,只见水涨船高,很快就塞满了。再加以日报、晚报、午报,北京的报纸,台湾的报纸,三天不理,就是一大堆,要不乱也不可能了。现代的人,就算是圣人吧,书房也总是乱糟糟的。
    像我这一行当的人,要说专门研究什么,也是不可能的。《儒林外史》那位高翰林批评马二先生,说他“务杂览”。高翰林所说的杂览,是指“八股”、“经义”以外的诗词歌赋之类。到了我们这一代,那才是真正的杂览。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无所不知,其结果,当然一无所知。别人走进我的书房,那么一瞥,总是问我:“你是弄什么的?”最聪明的答语,是说搞新闻的,新闻记者,算是专业化,也会变成百科全书派的。我呢?心有不甘,总说我是搞历史的。一说到历史,即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何况而今不只是“十七史”,又不只是“二十五史”。东方有东方的“二十五史”,西方又有西方的“二十五史”呢!今日之事,明天便变成了历史,所以报纸刊物都是历史,那就难怪陆放翁的书房乱于前,我们的书房更乱于后了。
    前天,偶尔看一本珍·曼丝菲主演的趣剧,剧中女星飞、到了纽约,给记者群包围了。大家问她准备演什么戏,她就说:大概是一个乱七八糟的故事,不大有人知道的,大概叫做什么《战争与和平》吧!于是有人问她:“托尔斯泰怎么样?”她就说:“没有什么,和他不过是很好的朋友!”于是,哄堂大笑了!(《儒林外史》里,那位从穷书生爬得很快的匡超人,他在船中对冯琢庵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都是同一类的笑话。)我这样无所不知的人,就得当心给别人掂了斤两去的。我还记得有一回,在江西临川作客,某君叫我在他们那个军营讲演一回,我避重就轻,就地取材,就讲讲王荆公、陆九渊、汤若士的情理观。我心里以为他们都是军人,谈哲学总不会出毛病的。哪知,第三天,在某处的宴会上,一位姓汪的参谋长,就和我谈张载“东铭”的话。张子“西铭”,那是大家所知道的,他偏要谈“东铭”,岂不是有意要估量我的见识吗?老实说,“东铭”的内容,我已记不真了,只是依着张载的哲学路线,不着边际谈了一回。我真捏了一把汗,直到赣州,在一家旧书店中,找到了《近思录》,把“东铭”重看一过,才算放了心。
    我的书房是不值一看的,一个“乱”字就够了。我研究的虽说是史学,其实是杂览。我其实懂得不多,连张子“东铭”都说不齐全,然而我要在临川讲宋明的人生哲学,险乎哉,几乎出了丑!
展开
目录
曹聚仁作品系列总序
第一辑
书话(一)
书话(二)
“书似青山常乱叠”
杂览
中流
读诗
“赋诗”
谈诗
三十年前一件旧事
谈文
权勿用
推陈出新
内幕书
博通之难
“新潮”
“戏是人生乎”
读书得间
从《中等国文典》谈起
宗谱
古文
一个“不”字
谈标点古书
谈“引得”
五十年后
“死后是非谁管得”

第二辑
沈括《梦溪笔谈》
《笺注》
《李慈铭日记》
谈黄梨洲《明夷待访录》
《三国演义》
谈《金瓶梅》
《奇门遁甲》
《木皮散客鼓词》
谈《屁》
读《庚子西狩丛谈》
四书五经
“四维”之说
《文史通义》
《论语》今译
关于“明德·格物”——答文幼先生
《此路不通》
《周易》
《随园探胜》
“人间北看成南”
关于《浮生六记》
共振
“不动心”
文澜阁一瞥
《四库全书》的剖析

第三辑
棋盘街上的沧桑
《生活周刊》·生活书店
神州国光社
大江书铺
北新书局
开明书店
开明型
上海书店
群众图书公司
天马书店
泰东图书局
《鲁迅自选集》
《真正老牌幽默文选》
《集外集》的故事
检查老爷之刀
《人间世》
《宇宙风》一三九期
《笔端》
关于《今日北京》
《旧日京华》
关于《抗战画史》
啼笑皆非
翻版书

第四辑
曹聚仁与书
父亲的文稿
选编后记
曹聚仁书话系列编后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