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己丑草:钱文忠文化随笔.二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802276
  • 作      者:
    钱文忠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行有余力则学文,如果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追求一个比较好的人格,那么学有余力才不妨去学点文。——钱文忠
展开
作者简介
  钱文忠,祖籍江苏无锡,1966年6月生。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师从季羡林先生研习梵文巴利文。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史、学术史、宗教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著作有文集《瓦釜集》,译者《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绘画与表演》。古籍整理《尚书古文疏证》、《散原精舍文集》等10余种,另有各类论文1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参加2009年各类活动的启示、恩师季羡林先生的仙逝及其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等等,这些己丑年里发生的大事小事,钱文忠教授和大家一起经历一起感受。本书由作者在这一年中积累下来的文字辑成,翻开它,你就会发现与平日电视和报纸上所看到的一个不同的钱文忠。而他的所看所思所说所做,相信都会令你感动不已……
展开
精彩书摘
  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都知道,印度佛教中观音形象并没有太特殊的地位,观音只是芸芸众神中的一个。
  观音成为一个重要的神,成为大家的一种精神寄托是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历史轨迹的。印度佛教实际上在大概距今八九百年时已经衰亡,所以我们现在没人认为印度是个佛教国家。在印度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譬如大家今天有机会到印度去访问,在印度的大街上随机请几位印度人过来,你问他谁是释迦牟尼,他多半会将其解释成印度教的一个神。所以印度很早以前就不是佛教国家.。整个社会历史发生变化,观音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观音信仰,实际上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标志。我们过去讲佛教中国化往往讲到禅宗,我们原来只关注禅宗,这对吗?这也没错。但我们忽视了一个也许更为重要的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标志,也就是观音信仰:它更多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在唐宋以后逐渐形成的。在宋朝以后印度佛教消亡,中国佛教发展失去了源头,这样,中国佛教自愿或被迫独立发展下去,观音就摆脱了印度佛教的牵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整套观音形象。
  在历史上,观音形象就是多变的。在我们遂宁是男身观音,这是遂宁作为观音道场最最宝贵的一点,这一点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佛教经阿富汗绕我国西北部新疆传入,如今在新疆出土的观音壁画、塑像中,观音大多还都是男身,最早的观音像上还有两撇小胡子,而且身上还有发达的肌肉。所以遂宁是观音进入中原地区的第一站,换句话说是外国信仰开始进入中华民族信仰血脉的第一站。遂宁观音,大家都知道是按克幽禅师的外形塑造,这样一个连名字都没确定的宗教文化形象,一步步吸引了这么多人信仰,甚至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某种共同记忆和认同,一种身份的标志。
展开
目录
自序
中国文化中的儒道释
观音文化与和谐社会
向世界上所有的真善美致敬
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热的背后
对传统文化热的几点思考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三字经》?
墨子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我读《大学》、《中庸》
从东西方文化交融历史看留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在《新京报》“留学岁月与中国机会”论坛上的发言
文化成长需要“文化批评”——对话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
用减法讲历史
学术界的“时尚先生”
搜狐文化客厅访谈录
和讯网读书频道对话
青岛新闻网:畅谈古今 共话热点
新浪网:聊《三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谐说《诙词典》
独家对话钱文忠:强大后的中国更需要留学
永不忘却的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一年后,我们还醒着吗?——读陈歆耕先生《废墟上的觉醒》
汉字整容 动刀慎重
真情感动天地
真正的性情才学——赵启光教授《老子的智慧》卷首语
讲历史也要“信、达、雅”——袁腾飞兄《两宋风云》北京首发贺词
与自己的神对话
《红豆生南国》序
希望中国站起来的悲壮努力——《中国站起来》序
李坚平李惟茜父女的《上海老建筑摄影集》序
《世界艺术家在上海》序
远走而不离乡的陈家泠先生
谢奕青《行走的书房》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台湾版自序
和谐大爱的典范作品——贺“精彩老朋友”二百期华诞
《每周广播电视报》改版祝词
我们需要更茂盛的笑林
我人生的幸运
作为长者和学者的季羡林先生
为了永久的不悔——恩师季羡林先生的文学情缘
弟子眼中的“季羡林热”
亚依淡和马六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