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阅读吴宓<br> 一<br> 说来好笑,阅读吴宓,留心有关文字,成了近年来很当真的一件事情。起因只是他生于一八九四年,这是个特殊年份,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拉开序幕。也正是这一年,孙中山给李鸿章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他的改良主义思想,遭到拒绝后,从此投身革命,坚定不移,直到死在北洋军阀时期的北京。很长时期,抗日和革命成了两个重要主题,研究中国,不论思考历史,还是评论文学,都无法回避。我习惯找出几位出生于这一年的人,把他们当成解剖近现代中国的标本。我的祖父也出生在这一年,这是很好的参照系数,它提供了一个横向的比较机会。阅读吴宓,我总是忍不住想,和他同年的祖父此时正在干什么?面对同样的问题,祖父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在厚厚的十本《吴宓日记》中,提到祖父只有一处,时间是一九四五年的一月九日,一次宴会上偶然相遇:<br> 遂偕赴华西大学内李珩、罗玉君夫妇邀家宴。座客桦外,有叶绍钧及谢冰莹女士。席散,同步归。<br> 叶绍钧名字下面,有小字自注:“圣陶。苏州人。今为开明书店总编辑。与宓同年生。留须。温和沉默。”这是典型的吴雨僧风格,记账本一样老老实实,一本正经。再看祖父的日记,略为详细一些:<br> 五时半,至李晓舫家,晤吴雨僧、李哲生、陈国华、谢冰莹。雨僧与余同岁,身长挺立,言谈颇豪爽,近在燕大讲《红楼梦》,借以发抒其对文化与人生之见解,颇别致。主人治馔颇精,而不设酒,余以酒人,觉其勿习。八时散,复至月樵所,方宴颉刚夫妇,尚有他客六七人,墨先在。余乃饮酒十余杯。十时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