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不被人理解也不恼怒、生气,不就是君子吗?是说,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更高层次的快乐。
三种快乐,组合成了人生非常美妙的乐章。
看到这里,朋友,你能不发自内心地赞叹《论语》编排的高超技巧吗?
可能是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古代圣贤们都很注意文字的简练,短小精悍,绝无半点废话。或许就是因为简练的缘故,其所蕴含的内容,特别的丰富。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圣贤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所以,中国古代圣贤的著作,往往令人百读而不厌。说句也许是过分的话,那些大部头的经典作品,能够看两遍、三遍的人,不会太多。而读《论语》超过八遍、十遍的,却是大有人在。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论语》“凤头”的丰富内涵。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关键字是“学”和“习”。孔夫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不吃饭,不睡觉,冥思苦想,费那么大的力气,还不如去认真地学一学。他老人家是从亲身体验中获知“学”的重要意义的。
学与不学,大不一样。还是在《论语》中,孔子又对“学”作了更深入的阐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崇尚仁德,但不注重学习,就会陷入愚蠢且荒唐的境地。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熟知的寓言《东郭先生》。那位老夫子,自以为贯彻了仁德的精神,其实是把自己扔进了愚蠢的泥潭,险些被恶狼吞噬掉性命。类似的教训,相信在现实世界中亦不乏见。喜欢讲究智慧,却不喜欢学习,容易一味地要小聪明,变来变去,流荡而没有归宿。喜欢讲究信用和诚实,却不重视学习,就容易被他人利用,甚至遭人伤害。喜欢直言对人,自以为堂堂正正,一片好心,但若不注重学习,会被他人认为是出言不逊,言语尖刻,不通情理。喜欢拔刀相助,勇气过人,可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常常会因自己的过分冲动而惹来大麻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