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建学校
2000年,我从北京骑自行车到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旅游。11月份,我来到云南省宁蒗县,路过金沙江畔。这里全是大山,当时,丽江至宁蒗的公路还没有修好,不通汽车,骑自行车则可以通行。一天傍晚,我到了大厂小学。
宁蒗县是少数民族居住地,村里基本是木头房子,村民们居住在山坡上。大厂小学的孩子们上学要翻好几座山,七八岁的小孩每天翻山往返4个小时去读书,时间大多用在路上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客观的教育状况,造成大量小学生流失,村子里许多适龄儿童不读书,新一批的文盲正在诞生。
学费是每个小学生一年40元,村里人请来一位中学生当老师,在一间约8平米的黑暗木头房子里(山挡住了太阳)教着两个班级,二年级和四年级。
在这里,教育的目的很简单很朴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扫盲,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哪怕他们只能小学毕业,也总比不识字好。
晚上,我住宿在那间四面跑风的教室里,心里想,回去后一定要筹钱帮这里盖几间房子。第二天,与老师商量,做了个简单预算后,我就骑车到教育局找到一位工作人员,做好详细的预算。
2001年2月我回到北京后,开始找资金。起先遇到一些困难,跑了不少地方,却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后来给我们上海公司的领导打电话,提及建校之事,很快,他就到了北京,见面后交给我2.4万元建校资金,他不愿提这事,就说是朋友捐助的。
有了钱之后,我于2001年9月动身,来到大厂小学。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没能在大厂小学盖成教室,只是修建了两间急需的厕所(水泥池子、瓦片椽子、木头结构)。建厕所花了1 684元。
这次没盖成房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没有得到有力度、有实效的支持是主要原因。这让我明白了,光有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要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有用。当时我第一次做建校的事,没有取得当地村民的信任,从而没有得到他们真正有力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朋友们可能要说了,为什么不让村里人自己盖呀,这样不就省了很多事了吗?事实是,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当地居民主要是彝族、普米族、傈傈族和摩梭人,他们擅长修建木头房子,而修建钢筋混凝土的砖瓦房子,则需要找专业施工队。
大厂小学厕所建好后,我马上到了县城,找到了前一年认识的浦礼顺同志。他出生在翠玉乡牛窝子村,后来外出求学,毕业后在县城上班,开了个家庭小旅馆。2000年我就是在他家投宿的,他为人诚实善良、热情有爱心。
我把修建学校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浦礼顺说,这样的破小学在当地很多,他老家牛窝子村的长坪小学,就很破旧,有几间危旧木头房子,摇摇欲坠。学校原来有5个年级,由于房子破旧,从安全方面考虑,最近两年只招收一、二年级学生,其他年级的学生都到别的学校读书了。
牛窝子村位于大山深处,全称是“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翠玉普米族傈傈族自治乡牛窝子自然村”。村子里世代居住着藏族、傈僳族、普米族和汉族四个民族,约90户人家。那里离金沙江有30公里,距泸沽湖48公里,全村世代都住在木头房子里。
2001年9月25日晚上8点,我和浦礼顺一起找了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出发到牛窝子村。天下着雨,走了20公里公路后,车左转弯,上了山村土路,路上全是泥坑。司机告诉我,说话时不要把舌头伸到牙齿中间,否则车子颠簸会把舌头轧断的。18公里的山路,我们足足走了3个小时。一路上震下荡,车子终于在一个水库边停了下来,浦礼顺说,从这里到村子里还有2公里路,车进不去,要步行。于是他打着手电,在前面带路,雨天别说找什么路了,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村子坐落在大山上,每户人家相距很远,稀稀落落地分布着。
我穿着运动鞋,刚开始还挑干爽的地方蹦着走,不断陷入稀泥中之后,就干脆不顾及鞋子和脚了,直接膛着泥水走。
晚上12点多终于到了浦礼顺的老家,我们简单洗漱后,计划好第二天早上由浦礼顺找村长和书记,约他们到他家来商量建校事宜。
我踩着颤巍巍的木头楼板,上了二楼,在一张床上倒头便睡。
第二天一早,浦礼顺就到山上去找村长和支书。我起床时,村长和支书等人已经到了院子里,讨论正式开始。
我们大家一起来到学校旧址,研究出一份基本的预算:学校拟建3间,共108平米,预计2万(后来证明预算不够,因为房子结构变化了,后又追加了几千元),村民出义务工,砖瓦购买,椽子适量用原木头房子的。丽江是地震多发区,砖瓦房子要用钢筋圈梁以抗震,达到云南省教育厅规定的学校抗震标准,在建校过程中,丽江永胜县就发生了地震。
展开
——特蕾莎修女
人人都有这种想法。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
从前我也是个妄图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人。后来我变得淡漠了。但我没有淡漠到失去对“信天谨游”这样人的尊敬和信赖。我的利己之心太重,牵挂太多,我有很多对自己的失望和轻视,但看到有“信天谨游”这样的人在前头引着,我还是愿意跟随,并且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信天”说他有一件背心,背后写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吐吧。我想说,“信天谨游”,因为有你,有你这样的人,这世界永远充满着温暖。
——助学网友 流水流
这一点点温暖,我想人人都需要的——特别是一个陌生的、急需在黑暗中看到一点光亮的孩子。
——资助人Malilu_wind
就像“信天”所说,山区实地走访学生的意义并不在于重复那些完全可以电话传达的意见、原则,而在于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和激励。山外的世界多么遥远,哪怕用自由的想象也无法抵达,那我们就去抵达他们,用我们的到来,传达关切的信息。
——资助人 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