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11746
  • 作      者:
    汪永晨著
  • 出 版 社 :
    语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汪永晨,女,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 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跑遍中国各省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十几个国家。
    制作的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走向正在消失的冰川――寄自长江源的家书》、《百岁老人和她的渡口》三次获亚洲太平洋广播节目大奖;
    1999年获中国环境奖“地球奖”,随后将所获两万元人民币奖金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了“绿家园教育基金”。
    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
    1996年创办了“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在中国开创了民间观鸟、观树、领养树等活动。并开始组织志愿者到沙漠、黄河边、长城脚下种树,在长江边保护濒危动物白鳍豚、开辟了绿家园绿色耕种营地、绿色讲座“周三课堂”和环境记者沙龙。目前参加绿家园志愿者活动的有近5万人次。
    1996年开始发烧摄影,并用镜头记录下了大自然的壮美及现状。特别是1998年9月徒步走进长江源头,近距离地接触了母亲河的发源地-姜古迪如冰川、江源的网状水系和生活在江源的人家;1999年随国际科学考察船在北极,拍摄到北极的白昼和蹲在冰蘑菇上的北极海象、游出北冰洋的北极熊;2002年8月,在南非参加世界可待续发展首脑大会期间,拍摄到了南非最具代表性的五种野生动物“犀、狮、象、水、豹”;2002年10月,在西藏阿里的羌塘自然保护区,更是把上万只藏野驴和上千只藏羚羊奔跑时的气势,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展开
内容介绍
    《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者》是一部中国民间环保“史记”,讲述了作者的一些有“野性”生活的朋友所经历的环保故事。全书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环保的领军人物;第二部分是中国西部江河的守护者;第三部分是和野生动物打交道的人;第四部分是他们关爱的是自然;第五部分为“我”的记者同行。
展开
精彩书摘
    1994年春天我在美国旧金山采访时,一位朋友托我打听一个叫“梁孔捷”的人。我的朋友当时在美国一家民间组织工作。她说在《世界日报》上看到“梁孔捷”等四人在北京成立了一个环保组织叫自然之友,他们希望和这个组织建立联系。
    回到北京后我四处打听,1994年环保民间组织不像现在这么家喻户晓。直到1994年秋天在一次中华环保基会的采访活动中我才知道“梁孔捷”应该是梁从诫。因为《世界日报》上那条消息是从英文翻译过去的,“梁孔捷”是梁从诫的译音。
    从1994年至今,我和梁先生在“一个战壕”里已经打了12年的交道。
    这12年里,站在梁先生的旁边,我一次次分享着梁先生得到各种奖项和荣誉时的喜悦。也分担着周围的生态、环境一次次告急的惆怅。
    梁先生得的奖有人一一列出:1995年获日本和韩国媒体授予的“亚洲环境奖”。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00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使者”称号;同年,被北京市奥申委聘请为环境顾问。2000年8月,获菲律宾麦格赛“公众服务奖”。2000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2003年获第二届“母亲河奖”表彰他在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的卓越贡献。2003年12月获中央电视台十大“年度法治人物”。2004年9月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2005年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特别是有了互联网,如果“百度”一下,提示你的是,有50,700条与梁从诫这个名字相关的内容任你认识梁从诫。
    在见谁都叫老师的年头,我叫梁从诫:梁先生,似乎这样称呼才符合我内心对他的认知和尊重。我对生态问题关注的程度,曾让梁先生一认识我就把我拉进了自然之友。也是因为梁先生,没多久我又离开了,拉起了绿家园志愿者的旗帜。
    当时我和梁先生的分歧发生在一次领养树的活动上。活动前我想通过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让更多的人参加。梁先生却认为不管做什么活动,组织化程度应该更高些,以免出问题。所以只能是会员参加。
    在那时,不知这算不算是一个记者和一个民间组织的领导在工作方式上的区别。不过,这也就是今天自然之友越来越多地找来资金做起了各种环保项目之根本。而绿家园志愿者还在一个劲地搞着各种环保活动,沉浸在不花钱也办事的“育教于乐”中,并试图用民间的声音影响公共决策,推动环境保护公共参与。在民间环保领域,怎样充分发挥自己所长,我虽没再和梁先生讨论过,但12年来我把我们之间的关系称为是一个“战壕”里的,可见我们之间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上达到的默契。
    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们曾一起去过三峡,当时长江汛期已过,可是黄褐色的江水在舷外波涛不兴。梁先生回忆着抗战时期在扬子江畔度过的童年时代,那时每当秋季来临,江水已是青绿色了。
展开
目录
志愿的快乐
快乐来自走进大自然
快乐来自于志同道合者的组合
快乐来自于自我价值的体现
环保领军人物
为“表亲”奔走——梁从诫
遥想当年,舟上有人难眠
拉钩拉出来的民间环保组织
对“豪”字的解释
不当绿色“救世主”
我眼中的廖晓义
发生在我俩之间的事
年度人物实录
让女儿休学的妈妈
她要举起绿色的大旗
能说、能文、能行——唐锡阳
做事,做人,都较真
七十五岁这样走过
大学生绿色营
错!错!错
一段始于大自然的爱情
官司缠身——王灿发
200万诉讼费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官司从争夺媒体开始
法律为谁做主
追求把建议变成行动——吕植
“你的大熊猫在我那儿”
还野生动物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科学家要有勇气和骨气面对自己的良心
用自己的方式服务社会——梁晓燕
NGO如何始终保持自身目标的清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乡村图书馆的首席推销员
哀莫大于善心无法表达,哀莫大于能力无法施展
她一定是我一生都认的朋友
江河的守护者
长江源——杨欣
藏羚羊迎着列车
藏羚羊的经历
一条江和一个人独走苍茫
江源的民间保护站
杨欣的自述
富有的民间环保人——于晓刚
黄车已过
博士论文和戈德曼环保大奖
NGO应该参与到决策中去
我叫她运大姐——运建立
岁末年初汉江行
60岁的生日礼物
1+1>2
第一次经历没有黑夜的“一天”
牵挂南水北调
“绿色汉江号”启航
为五斗米折腰
他在乎尊严——马军
相同与不同
江河的尊严
法律的尊严
中国水污染地图的尊严
公众的尊严
和野生动物打交道的人
为猴子请命——奚志农
它是只疯了的金丝猴
面对三堆藏羚羊的尸体
为了野生动物的家
蝗虫亘古不变的“秘密”——走近解密蝗虫的陈永林
蚂蚱与蝗虫
没有护照的国际“游客
蝗虫亘古不变的“秘密”
蝗虫与气候变化
漫漫“驼生”——袁国映
野骆驼的母爱
野骆驼和家驼的区别
荒漠戈壁上的流浪汉
野骆驼的家园
救救野骆驼
黑颈鹤的守护神——孙德辉
“候鸟”的我歌我泣——周海翔
为黑脸琵鹭设的帐号
V字不仅仅代表着胜利
镜头下的阳光与罪恶
他们关爱的是自然
从未得过奖的环保官员——牟广丰
给民间环保组织以合法身分
向影视明星们鞠躬
请留下最后的生态江河
环保最能体现“三个代表”
与诗为伴的环保官员
相信大自然永远是正确的——沈孝辉
女儿眼睛里的爸爸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人祸”二十年祭
人参、神山与江河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寻找长白山神秘花园
“感谢”沙尘暴——刘书润
生态学与人情味
游牧文明过时了吗?
地球是五颜六色的
我的记者同行
思考总理正在思考的问题——苏京平
无颜面对完达山
来自360度全景的震撼
170盘录音带
不是我比别人更聪明,只因为我比别人离炮火更近
我,不能沉默——熊志宏
她笔下的中国环保历程
一个生命决定了她的人生
促成开创杜邦环境新闻奖
同事眼里的熊志宏
张可佳和她的绿岛
我俩儿
媒体里的NGO
绿岛译丛
追求独家新闻
新闻维护公众利益才有生命力——刘鉴强
三峡的疑问
虎跳峡的牵挂
没有河流的故乡——我与绿家园
媒体与环境保护
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
从关注江河到推动公众参与影响公共决策
后记——记录“野人”的足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