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330519
  • 作      者:
    曹宏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权威军史专家倾力奉献,图文并茂,真实再现共和国领袖的风采,给人以思想和视觉的震撼。是一部值得阅读、收藏的珍贵红色经典。
展开
内容介绍
    天安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它不仅目睹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悲凉,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还见证了新中国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更是共和国举行盛大庆典的神圣重地。
展开
精彩书摘
  世人都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自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以来,天安门广场便成了新中国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那一个个雄伟壮观的场面,那一片人山人海的欢声鼎沸,早已经印记在亿万人的心中……
  欢声背后却凝聚着多少艰辛和泪水?广场隆隆行进的方队,背后却有着多少故事?
  在那高耸的城楼之上,明清两朝宫廷的隐密,共和国60多年的曲折经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印刻在这座世界第一大广场上,后人是否都能知晓?
  让我们掀开历史的尘封,从广场的历史再看到它的现在——
  01/
  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广场,
  当属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气势最宏伟的城市中心广场。这不是夸张之辞,而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区中心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北端,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中央,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壮丽的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东西两侧遥遥相对,毛主席纪念堂和彩绘一新的正阳门城楼矗立在广场南部。整个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百万人举行集会,堪称世界广场之最。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任何一个广场,建筑面积都不能与之相比。如莫斯科著名的红场,大小只是天安门广场的1/10。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已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是全国人民最向往的地方。
  讲到天安门,就要讲到北京,是首都的地位造就了这一凝聚天下人心的广场。
  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帝尧时代建立的都邑——“幽都”,就在北京这个地方。当时,那个时候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夏以前还是部落联盟时期,首领居住的地方一般连城墙都没有,顶多四周挖条沟,再修个土围子,还称不上城市。
  北京真正形成城市,是在什么时候呢?
  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北燕定都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以北和白云观一带),这便是北京城的前身。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战国七雄中的燕国,也是以蓟城为首都。
  现代的出土文物证明,那时的城市还很繁华,已经是当时北方的大都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蓟城就成了秦朝的46郡之一。一直到唐朝末叶,这里既是一个商业中心,也是一个军事重镇。北京曾先后称幽州、燕山府。
  公元10世纪,契丹人连犯中原,并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朝,燕京是它的陪都,号称南京。据史书记载,城内繁华程度虽比不上北宋的首都开封,不过宋朝的人士来此一游, 均说景物之盛与南朝已无太大区别。
  作为一个大王朝的首都,北京定都的历史应该追溯到850多年前,即金代。2003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建城850周年纪念,便是从金中都算起。
  从东北白山黑水起兵的金国灭辽、灭北宋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从此,这里成了一个割据中国半壁江山的王朝的首都。
  后来,元灭金,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立新都,并建新城,改名为大都。这里就成了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并享誉海内外。
  1367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同年9月,徐达大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统治被推翻。
  为了削除前朝的“王气”,朱元璋下旨将大都改名北平府,将大都北城墙向南收缩了3公里,另建新墙一道。1380年,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遵父命镇守北平。
  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继位,年号建文,是为明惠帝,又称建文帝。此时,镇守北平的朱棣已重兵在握,一心想要篡夺皇位,遂于1399年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史称“靖难之役”。4年之后,叔叔打败了侄儿,夺取了大明帝位,燕王朱棣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成祖,并改年号为永乐。
  坐上龙椅的朱棣,并未忘记自己起家的“龙兴之地”北平,并深知逃到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仍可能卷土重来。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北方,保住明王朝的千古基业,明成祖打算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平。
  一些大臣看出朱棣的迁都意愿后,便开始“急皇上之所急”,搜肠刮肚地为明成祖寻找起迁都的理论依据来。据《明成祖实录》所载,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上书朱棣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
  1403年2月4日,朱棣将北平改称为北京,但在正式迁都前暂称“行在”(即皇帝外出时的行宫)。1406年,朱棣派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征集木料,烧造砖瓦,并征派各地工匠、军士、民工,开始了大规模营建宫殿楼阁的浩大工程,直到14年后的1420年方告完工。1421年(永乐十九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宫城(即现在的故宫)建在元大都城的中心,沿用了元朝大内的旧址而稍向南移。其主要建筑都布置在北京城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两侧匀称地排列许多建筑群,且左右对称。这座成为了北京核心部分的帝王宫阙,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巍峨壮丽,千姿百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堪称世界建筑的瑰宝。
  宫城之外还有范围更大的皇城,筑高大红墙围绕,同样是百姓不得进入的皇家禁地。皇城围墙长3,225丈9尺4寸(约10,753米)。从现今遗留下来的东皇城根、西皇城根、西安门和东安门等地名,我们可大致描绘出皇城的范围:东西皇城根相连,为皇城的北墙(即现在的平安大道位置);东皇城根向南,经过东安门再向南,与东长安街相接,为皇城东墙;西皇城根向南,经过西安门再向南,沿太液池西岸(即现在中南海的西墙)与西长安街相接,为皇城西墙,东西长安街为皇城南墙所在。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皇城的正门——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建成。这一年,可以算是天安门的建成之始。在皇城的最南端,还建有一座砖石结构3个洞的券门,为皇城的最南门“大明门”,大致在今天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上。
  在大明门左右两侧,是两道通脊红墙,分别向东向西,再折而向北,形成一个长540米、宽65米的中央大道。然后红墙再分别折向东、西,与位于今天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砖石结构的3洞券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相接,再往北,与天安门城墙一线的皇城相接,形成一个东西长365米,南北宽约125米的横向广场,并与中央大道组成为一个瘦长的“T”型广场。更确切地说,就是由一条倒凸字形的围墙,圈出了天安门广场最早的雏形。
  明朝在皇宫南边这种建筑的多样格式,使承天门即后来的天安门前的广场显得布局严整且富于变化,气势也更加开阔。
  02/
  昔日天安门外
  同时上演着“金榜题名”和“秋后问斩”
  明朝初年修起的承天门,是后来的天安门的前身。它雄伟壮观,不过最初它完全是皇家威严的显示物,在它前面既有恩宠又有酷烈,“金榜题名”和“秋后问斩”都在此举行。
  在如今天安门的南面,当年还有一座大明门。
  大明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与明十三陵大红门、清东陵大红门相同。因其位于整个皇城的最南端,又素有“国门”之称。永乐年间该门建成时,朱棣命大学士解缙题门联,缙书古诗:“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满清入主中原后,前明王朝的痕迹必需清除,故将大明门改称为“大清门”。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
  明清之际,此门又称“吉门”。意思是只准进喜,不准出丧。就算是皇帝也只有在娶正宫皇后时,大红喜轿才准经过此门进宫,称为“进喜”。而迎娶其他嫔妃,尽管是喜事,也不得进此门,只能用彩车由神武门(今故宫后门)进宫。至于殡葬,即使皇帝、皇后也一律不准从此门进出。
  在大清门(大明门)里是著名的千步廊。千步廊是指大清门内,红墙以里,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联檐通脊、黄瓦红柱、红窗金饰、汉白玉阶基的长廊,东西各为110间,至北端再分别折向东、西,各34间,东西千步廊各144间。
  长安左(东)、右(西)门和东、西千步廊各有不同功用。我国古代历来有“人生四大幸事”之说,即“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天安门前的东千步廊和长安左门,恰恰就是举行“金榜题名”之所。
  明清之时,科举制度盛行。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3种,每3年举行一次。直到1904年(光绪三十年)兴新学后,中国实行了1,0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才被彻底废除。
  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期在8月,分3场进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组织,各省举人皆可应考,考期在春季。进京应考的举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千步廊朝房,考中者称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只有取得贡士资格者,才能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或“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明初曾在承天门南金水桥畔设试场,后移至黄极殿(今太和殿),清在保和殿。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获得前10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过目,考中的被赐予进士。列第一甲前3名者,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殿试两天后,皇帝在太和殿上传呼考中进士的姓名,叫“传胪”。考取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于天安门前听候传呼。“传胪”唱名后,进士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
  考中的进士被皇帝召见后,礼部官员捧着皇帝钦定的“黄榜”,从御道出午门,把黄榜放在龙亭里,在鼓乐仪仗的簇拥下抬出天安门,出长安左门外,张挂在临时搭起“龙棚”里(今南池子南口迤西红墙处),由名列榜首的新科状元率诸进士看榜。
  3天后,“黄榜”收回内阁封存。尔后,顺天府尹给状元、榜眼、探花插金花,披上大红彩绸,用仪仗接到城北顺天府衙门里饮宴,以谢皇恩。完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由于传胪前,这些考生无功名可言,一旦传胪后黄榜上名字高中,则犹如“鲤鱼跃龙门”,化鱼为龙。所以人们又称长安左门为“龙门”。
  而与之相反,长安右门和西千步廊,则是明清两朝审判犯人的阴森场所,一年一度的“秋审”和“朝审”都是在这里举行。清朝时,刑部在每年5月,把各省判处死刑囚犯的名册、口供和判决汇集,分案列册,于7月初送给皇帝阅览。8月中旬,皇帝诏令三法司会同王侯、大学士、九卿等官员,在西千步廊旁,举行“秋审”。“秋审”之时,由东到西,横列几十张大八仙桌,上铺红毯,判官面北端坐,互审各犯判文,然后再呈交皇帝,而只要皇帝一旦朱笔勾决,该犯的死刑就算最后定了。明代程序也大体相同。昆曲“十五贯”中,善良冤枉的苏戍娟和熊友兰,就是在西千步廊判决的。
  “朝审”是在每年霜降前,把北京刑部监狱里的判处死刑的犯人,按照秋审的办法,在天安门西千步廊会审。所有犯人从长安右门下车,排列整齐,由长安右门的南门洞走入,一字跪在“朝审”公案桌前,听候审问。因这些犯人已经受过多次严刑拷打,吃够了苦头,即使明明有冤在身,此时一般也不再申诉了,到这里来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极个别敢冒死喊冤的,必遭至更残酷的严刑,直到打得犯人说不出话来方肯罢休。而极少数由判官查出可疑和缓决的,则被押回监狱。当犯人走出长安右门时,等候在门外的家中亲人,就会在其脖子上挂一串山里红,祝贺犯人又可多活1年。至于那些被朱笔勾决的犯人,一般到该年的冬至清晨,被押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行刑。犯人由长安右门提解进广场,悲伤哭泣,如进虎口。所以人们又称长安右门为“虎门”。
  由于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担当着不同的使命,故北京人常用“东边掌生,西边掌死”的俗语来描述当时广场东西两门的不同。
  大明门南面及千步廊东、西墙以外,虽不属当时的广场,但因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广场改建,因此也有必要提一下。
  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往南至正阳门(即今天的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门至正阳门城楼下这片空地),明清时称棋盘街。在明代是以木栏围着,中间有一东西向路与江米巷(今东、西交民巷)相通。从正阳门上居高临下一望,犹如一副象棋盘,东西向通道恰似双方交战的“楚河”“汉界”。清乾隆年间(公元1775年),修葺棋盘街时,拆掉了木栏,换成了石栏。明清之际,这里曾是商贾荟萃、市井繁华的贸易、娱乐之所。
  千步廊东、西两侧,则是明朝中央机关办公所在地。遵照文东武西之制,东边设有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衙门,多主管人民休养生息;西边设有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史司、锦衣卫(明朝特务机关)等衙门。这便是明人所说的“列六卿于左省,建五军于右隅”。
  清代时,这种布局没有太大变化。千步廊东边仍为各部,当时叫户部街,设有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在稍东的兵部街,设立了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并大多沿用了明代旧址。而在千步廊西边,由于清代建立了八旗兵制,不再建立五军都督府,所以这里成为一般街道,街名为右府胡同、左府胡同、中府胡同等。此外,清代在明代锦衣卫旧址上建立了刑部,刑部主管法律、刑狱等事务。为此这条街便称之为刑部街。在这条街上又增设了都察院、大理寺等审理、司法机关,这样管理刑名的三法司就集中在天安门广场西边了。
  所以,明清两朝,广场两边官置林立,府部对列,或朱衣纱帽,或补褂朝珠,肩摩毂击。且广场两边的官置,又径渭分明,东边的衙门府第,皆为管钱、管王公贵族事务的,有钱有势,故又被称作“富贵街”;而在西边的衙门府第则是主管全国军事法律,属司法审判机关,又有“生死街”之说。故时人常说:“东边掌生,西边掌死”。
  今天,明清时代的衙门早已不见了踪影。而当我们漫步在广阔壮观的天安门广场上时,很难想像早年这里曾是操纵人民生死大权之所在!
  03/
  历史悠久的城楼兴建,满清入关起了“天安门”之名
  天安门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元朝的大都城修建。
  在辽阔的千里草原上经营牧业的蒙古民族打进中原,在北京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元朝的“大都”后,在皇宫前便有了修建广场的愿望。
  13世纪末期修建起来的元大都,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元大都宫城旧址比明清皇宫略偏北。其中大城的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今天的天安门。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天安门始建公元1417年,建成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因完全仿建于南京的承天门,故亦命名为承天门。
  初建时,承天门城楼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四面透风的5座木牌坊,正中挂有“承天之门”的匾额,以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被视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之首地。
  1457年(明英宗天顺元年)7月,承天门城楼遭雷击起火被毁。1465年(成化元年)3月,明宪宗下旨,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新修建承天门。重建后的承天门城楼由原来东西5间扩大为9间,牌坊式也改建成宫殿式,基本上具有了现在天安门的形制和规模。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当时城内并无抵抗战斗,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城内“追赃助饷”造成了一些混乱,一个多月后撤退时又曾纵火,承天门就此毁于火中。
  1644年,清军得吴三桂之助,从山海关入关,定鼎中原。据史书记载,顺治帝进入北京时,承天门只剩下了光秃秃的5个城门洞,上半部的城楼已荡然无存。1651年(清顺治八年),顺治帝下令重修承天门,并于建成后正式命名为“天安门”。
  ……
展开
目录
报告之一
打开沉重厚密的天安门历史档案
世人都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自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以来,天安门广场便成了新中国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那一个个雄伟壮观的场面,那一片人山人海的欢声鼎沸,早已经印记在亿万人的心中
01/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广场,当属天安门广场
02/昔日天安门外同时上演着“金榜题名”和“秋后问斩”
03/历史悠久的城楼兴建,满清入关起了“天安门”之名
04/金水桥、华表与石狮的来历和典故
05/广场遭遇庚子之劫,民国年间又改建
06/天安门广场喜获新生后,首先清理陈年垃圾
07/天安门城楼于1969年秘密重建,后来揭开神秘面纱
报告之二
英雄纪念碑和博物馆建设揭秘
在天安门广场的正中央,耸立着气势磅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与天安门遥遥相对,中间是宽阔的集会场地。放眼望去,纪念碑与整个广场的建筑群浑然一体,显得十分宏伟、雄壮。
在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分别矗立着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合成的建筑物,由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组成。2003年,历史博物馆与革命博物馆合并,并改称中国国家博物馆……
01/纪念碑的开工比共和国诞生早十几小时
02/极富民族特色的造型设计,毛泽东、周恩来亲笔题字
03/做好壮阔精美的浮雕装饰,历经8年纪念碑隆重揭幕
04/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一部立体形象的“二十五史”
05/油画《开国大典》经历坎坷命运,国家博物馆匾牌高挂又开新篇
06/年复年、日复日,广场国旗与旭日同升
报告之三
天安门广场上卷起“五四”学生运动的风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虽推翻了帝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制,但国内的黑暗统治依旧。不过,随着紫禁城以外的皇城开放,天安门前的“T”形广场作为北京城中的最大空地,便成为一些活跃的民众特别是青年的集会之所
01/“克林德碑”变为“公理战胜碑”,部分国民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
02/新文化运动领袖走上广场大讲台
03/巴黎和会激怒的学生,在天安门前引发“五四”事件
04/游行队伍汇聚天安门广场,随后前往“火烧赵家楼”
05/“五四”爱国风暴在全国引起反响,天津学生周恩来等积极参与
06/ 天安门广场的风暴冲击全国,军阀政府被迫拒签巴黎和约
报告之四
广场上响起抗日民族解放的最强音
在中国近代,天安门广场不仅奏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号角,同样也发出了抗日救国的最强音。
1935年12月9日,还是围绕着天安门广场,还是以北京的爱国青年学生为主体,又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抗议目标也同样是卖国政府。但是,“一二·九”运动与16年前的“五四”运动所不同的是,这时已经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生运动更有组织,斗争更有力。
01/“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书桌了”的呼声惊起了北平学生
02/一二·九当天,长安街旁的新华门前出现大请愿
03/一二·九一星期后,一二·一六爆发第二次大示威
04/天安门抗日之火燃遍全国,推动了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报告之五
筹备开国大典选定天安门广场
当中华民族的滚滚历史长河奔流到1949年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和献身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伟愿望,终于在这一年得以实现
01/在西柏坡山沟里,共产党领袖们感到胜利比预想来得更快
02/毛泽东强调永远以马恩列斯为师,并告诫不要当李自成
03/刘少奇访苏与开国大典提前
04/围绕国号出现争论,开始毛泽东喊的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05/选定天安门为开国大典地点,使它永远与新中国同在
06/天安门城楼大“整容”,领袖亲手升起五星红旗
报告之六
天安门迎来历史上最光辉的时刻——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是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不会忘记的日子,正是在这一天,古老的中华迎来了一个新国家的建立,天翻地覆,换了人间……
01/在世界瞩目的伟大日子里,毛泽东按钮升起五星红旗
02/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未说“站起来了”这句话
03/中苏两国摄影师为盛典留下历史镜头,可惜苏方的彩色胶片烧毁
04/经过3个月紧张训练,解放军的阅兵震惊中外
05/在“我们自己的飞机来了”的欢呼声中,解放军有了自己的空军
06/面对万众欢腾的大游行,毛泽东站立6个小时,回去也无睡意
报告之七
“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场上漾起“红海洋”
从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间,天安门广场又成为国内政治风浪的中心,一次次被红海洋淹没。起初狂热情绪之强烈,一次红卫兵接见后打扫广场,挤掉的鞋子、帽子、书包就能捡几十车……
01/八大报告刚通过几天,毛泽东在天安门上便对刘少奇表示了不同意见
02/“八?一八”毛泽东检阅红卫兵由来始末
03/毛泽东8次检阅红卫兵,数目达1,100多万人
04/“文革”头5年间,天安门上站在毛泽东身边的只有林彪一人
05/“接班人”林彪对毛泽东的对抗公开化,在天安门上竟不辞而别
报告之八
“四五”运动和广场上的百万人悲戚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天安门广场上的政治狂热的气氛中上演了一幕幕让后人叹息的悲剧。不过,中国人民在经过了一系列教训后终于觉醒。于是,在1976年上半年这里爆发了一场直正的群众运动,矛头直指“四人帮”,这便是被称为“天安门事件”的著名的“四五”运动……
0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去世,引来百万人到广场自发举行国葬
02/“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清明节广场上发出怒吼
03/天安门前也成为毛泽东的追悼大会会场
04/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时,天安门又成沸腾的海洋
报告之九
广场上建起的伟人圣殿纪念堂
天安门刚刚经历了10年风雨,在“文革”结束后很快又发生了广场结构的重大变化。
毛泽东去世第二年即1977年,天安门广场南端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雄伟建筑——毛主席纪念堂。毛泽东与天安门广场有着不解之缘……
01/保存毛泽东遗体的前前后后也充满了斗争和风波
02/人们担心“如果遗体保护不好,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03/经过十几年努力,现在宣布“完全可以万无一失地长期保护下去”
04/纪念堂选址在何处?是香山、景山、玉泉山还是天安门
05/万人拼搏,半年间在广场南部建起纪念堂
06/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谈到纪念堂说:“我不赞成把它改掉”
07/毛主席纪念堂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
08/在毛主席纪念堂内,解放后党的第一代领袖群体聚一堂
报告之十
天安门城楼上的外交活动内幕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天安门城楼便因其巍峨高大及其广场的宽阔,成为了共和国重大集会活动的主席台。当时的许多人说,从每逢五一、十一看城楼上出席的领导人,某种意义上便可知道中国政治的睛雨表。
那时的中国,出于外部封锁和内部一些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封闭的。天安门上接待的客人,又成为国家接触外部的一个重要渠道。于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城楼上参加庆典之际,也不失时机地借用这一舞台,积极开展着外交活动,其中留下了许多当时外部鲜知的内情……
01/新中国成立时最早上天安门的苏联人,来的却不是政府官员
02/赫鲁晓夫一上天安门加深“蜜月”关系,下城楼却不同意给中国核技术
03/赫鲁晓夫二上天安门时,竟当面向毛泽东说要撤回专家
04/屡屡上天安门城楼上的亲王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的朋友
05/毛泽东与西哈努克并肩登上天安门
06/美国作家斯诺登上天安门是中国发出的信号,尼克松却未看懂
07/让小球推动大球转,中美交往大门终于打开
08/尼克松访华成功,在天安门上表达交往信息的斯诺却在此时长辞人间
报告之十一
广场上的14次大阅兵见证了军队现代化进程
国庆阅兵,是一个国家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国威军威和民族精神的显现。当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升起时,毛泽东登上城楼检阅了刚刚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英雄部队。从这时起直至1959年,他在这个雄伟的广场进行了11次正规的国庆阅兵。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又分别在广场上进行了一次阅兵……
01/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又愉快又不愉快”,受阅部队虽意气风发却装备陈旧
02/35周年国庆大阅兵展示改革开放后的国防新面貌
03/50年大庆阅兵,是半世纪以来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04/阅兵显示中国国防同过去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05/60年大庆新世纪大阅兵,壮我国威、军威
报告之十二
广场见证港澳回归和北京申奥成功
在1994年至1997年之间到达天安门前的人,会注意到广场竖起了一座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它标示着中国将洗刷百年国耻,收回本属于自己的领土。
近代中国的历史,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历史。俗话说“弱国无外交”,那时根本不敢想像能通过谈判索要回丧失的土地
01/香港回归经历了艰难历程,终于在1997年迎来了盛况
02/天安门广场上竖起象征香港回归的倒计时牌
03/澳门的顺利回归,再次引起历史广场上倒计时的欢呼声
04/申奥成功的喜悦,使沸腾的天安门广场彻夜不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