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发射将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210352
  • 作      者:
    李鸣生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十获全国文学奖  著名作家李鸣生倾情奉献    <br>    揭开大漠荒原秘史  解密导弹部队真相<br>    挑战航天文学高地  锻铸民族精神底色    <br>    大主题  大事件  大场景  大手笔  <br>    作者此次创作的《发射将军》,是其航天系列第七部,也是该系列至为重要的最后一部。作者自1992年始,追踪采访,风雨无阻,席不暇暖,至2009年竣工,三易其稿,前后历时17年,其间行程数万公里,走访军内外知情者约160名,记录文字200余万,其采访之艰,付出心血之巨,为当下报告文学写作所罕见。该作通过共和国第一个导弹发射基地司令员——发射将军李福泽的传奇人生故事,尽书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国防,提升国力,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于茫茫戈壁,凭借自身实力,更凭借百折不挠的精神,锐意进取,成功研制、发射“两弹一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其间,经历了苏共与中共交恶,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一夜之间撤走全部专家;经历了大饥饿,导弹研发官兵忍饥挨饿,甚至以野菜充饥的感人至深故事;弘扬了一种真正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一位前所未有的、独具特色的发射将军艺术形象。战争年代,将军便是战场名将;建国之后,将军更是成为发射场领军勇将;先后组织指挥发射过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核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等81枚导弹火箭,个中故事,催人泪下。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鸣生,出版“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赤道上空》、《风雨“长征号”》、《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发射将军》以及《中国863》、《国家大事》、《全球寻找“北京人”》、《与智者聊天》、《震中在人心》等各种作品23部。另有中篇小说《火箭今夜起飞》、《花太阳》,电视剧《“长征号“今夜起飞》,电视专题片《血印》、《筑起空天长城》、《撼天记》、《军旅人生》、《祖国不会忘记》(合作)等,共约700余万字。<br>    作品曾获1990-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92-1993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中国报告文学首届“正泰杯”大奖,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作品奖,北京市优秀作品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1985-1993年度《当代》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此次创作的《发射将军》,是其航天系列第七部,也是至为重要的该系列最后一部。作者自1992年始,追踪采访,风雨无阻,席不暇暖,至2009年竣工,三易其稿,前后历时17年,其间行程数万公里,走访军内外知情者约160名,记录文字200余万,其采访之艰,付出心血之巨,为当下报告文学写作所罕见。该作通过共和国第一个导弹发射基地司令员——发射将军传奇人生故事,尽书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国防,提升国力,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于茫茫戈壁,凭借自身实力,更凭借百折不挠精神,锐意进取,成功研制、发射“两弹一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其间,经历了苏共与中共交恶,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一夜之间撤走全部专家;经历了大饥饿,导弹研发官兵忍饥挨饿,甚至以野菜充饥的感人至深故事;弘扬了一种真正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一位前所未有的、独具特色的发射将军艺术形象。战争年代,将军便是战场名将;建国之后,将军更是成为发射场领军勇将;先后组织指挥发射过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核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等81枚导弹火箭,个中故事,催人泪下。
展开
精彩书评
    李鸣生一直把航天置于宏阔的战略背景之下。无论写苏联、美国还是中国,都和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相关联。作品的题旨也就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和雄浑的力量。而对人生和人的个性的捕捉,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br>    ——著名小说家 陈建功<br>    李鸣生的作品既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又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表现人类与宇亩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充分显示了作者横溢的才华和独具魅力的创作个性,从而形成当代中国报告文学一个独特的景观。<br>    ——著名评论家 冯立三<br>    李呜生的报告文学具有一种明显的独立审视意识。他既注重报告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又非常看重对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科学精神的表现。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作家对题材的超越和作家个性化的表现。<br>    著名评论家李炳银<br>    李鸣生的航天系列作品完全可以看做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部形象化的史书。他是一个有“根”的作家,其生活和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他所报告的那片土地中。<br>    ——著名评论家 朱向前<br>    李鸣生对航天的写作可以说是在努力效仿先辈司马迁的写作精神。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太史令”,他是不辱使命的,不仅在记录,也在思考。<br>    ——著名评论家 贺绍俊<br>    科技类报告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有两个明显的站点。徐迟和李鸣生。李鸣生带着机敏的眼光、深刻的思想,以坚韧不拔的气势,成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br>    ——青年评论家 邢利宇
展开
精彩书摘
    孙继先说:“怎么样,来劲了吧?不过你知道,搞这种高科技,我的文化浅了点儿,所以调你来担任第一副司令。你是大学生,文化高,中国的外国的,杂七杂八的墨水装了一肚子,搞那玩意儿,你行!”<br>    “不行不行!”一向豪爽的将军急忙摆手道,“导弹这玩意儿是新东西,光听说过,没见过,我也是一窍不通,一窍不通啊!”<br>    孙继先说:“通不通都是你了,边干边学吧,全军像你这么高学历的将军,听说不超过五个,可谓凤毛麟角啊!我看呀,这一炮咱们还非放响不可!要知道,这是毛主席、周总理亲自下的任务,很光荣哪!当然了,也很难,很难哪!”<br>    栗在山说:“是啊,这事很不容易,我们一同努力吧!”<br>    孙继先说:“中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选在了大西北的戈壁滩上,这是前不久才选定的,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已经正式批准了。目前,靶场的第一期工程施工已经铺开,张贻祥副司令员协同工程兵靶场特种工程指挥部正在前方负责工程建设。”接下来,孙继先把发射场的性质、任务和组建的基本情况向将军做了详细介绍。<br>    听完孙继先的介绍,将军没有说话,只默默地抽着烟。不用说,他已深深感到了这个任务的分量。但作为一个老兵,他有打硬仗的习惯。他知道,目前最重要的,是尽快到前线去。于是他说:“如果北京方面没多少事,我想尽快去大西北看看。”<br>    孙继先说:“对,时间紧,你先去看看,熟悉熟悉情况。至于具体工作,到了那里我们再商量。不过,你得有点思想准备,发射场也是战场,而且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战场,那儿的生存环境、工作条件,可能你连做梦都没想到。”<br>    将军说:“那我明天就动身。”<br>    孙继先说:“瞧你,打游击战打惯了吧?我看这样吧,你先把老婆孩子安顿一下,有些事情明天我们再碰碰头,后天一早动身,如何?”<br>    “行!”将军一下站了起来。
展开
目录
序章 钱先生<br>钱先生喜欢音乐,喜欢贝多芬,喜欢莫扎特,更喜欢气质浪漫的肖邦和脾气古怪的大胡子老头巴赫。但至今无人知晓的是,钱先生之所以结缘于音乐,究竟是因为喜欢音乐才爱上了是钢琴家的夫人,还是因为夫人是钢琴家才爱上了音乐?<br>第一章 军委令<br>彭德怀一下站起,哗啦一声拉开身后的红色窗幔,一幅巨大的世界军事地图顿时像瀑布般倾泻在众将面前。此刻时针指向凌晨2点,正是大洋彼岸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走进白宫的时候。彭德怀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想到了美国,想到了朝鲜战场,想到了台湾海峡以及中国的导弹、原子弹<br><br>第二章 戈壁风<br>当晚迎接将军的是大风。戈壁滩似乎永远姓风。带着口哨的风从早到晚刮个不停,偶尔停了人们还不习惯,总觉得一下子少了点什么。芦苇棚四处漏风,将军听起来像野狼,似疯狗,嗷嗷地叫了一夜,根本无法入睡。难怪当地的牧民说,戈壁滩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br><br>第三章 不归路<br>火车终于驶进清水站。清水是酒泉附近的一个小地方,当年外界根本无人知晓;而由清水站再往里去的酒泉发射场,更是神秘莫测绝对保密。所以火车进站后,便像一头劳累了一生的老牛,只能趴在那儿再也不能动弹了。但从清水站到发射场还有几百公里,进去的人必须改乘内部火车,通过一条秘密的专线铁路方能到达<br><br>第四章 兄弟情<br>欢迎苏联专家的晚宴开始了,行云流水般的俄罗斯音乐在餐厅悠<br>悠回响。将军高举酒杯,朗声说道:“尊敬的专家朋友们,亲爱的‘老大哥’们!今天,戈壁滩迎来了九十一位最尊贵的朋友,我们非常高兴!你们远离亲人与故土,来到这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帮助我的国家搞导弹,体现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老大哥’的这份情义,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br><br>第五章 大饥饿<br>每天挨饿的,不光是基地的发射官兵,还有发射官兵的孩子。由于基地粮油供应匮乏,导致孩子们营养严重缺乏。而基地开始没有幼儿园,父母们要忙于搞导弹,每天上班前就只有用军用背包带把孩子绑在床头或拴在桌椅上。有个孩子中途发高烧,加上饥饿导致身体虚弱,等父母下班回家,竟被高烧活活烧死了!<br><br>第六章 天变了<br>霎时间,大地嗡地晃了一下,从液氧槽车里排放出来的液氧气体,像团团雾霭,片片云朵,白茫茫,凉飕飕,缓缓升腾起来,千古荒原仿佛只剩下一种颜色,很快罩住了半个天空。中国人辛辛苦苦研制出来的价值一百五十万元人民币的二十吨液氧就这样白白倒进了沙海,数千名在场的发射将士悲痛至极,哽咽不止,伤心的泪水纷纷滴落在了滚烫的沙土上<br><br>第七章 争气弹<br>苏联专家一甩手走了。原本荒芜的戈壁滩如同遭遇了一场从西伯利亚滚滚而来的寒流,比以往更加空旷清冷。而此前轰轰烈烈的发射场也变成了一个烂摊子:尚未竣工的工程突然中断;正在进行的试验被迫停止;关键资料均被烧毁;主要图纸全被带走;器材设备弃于荒野;发射程序统统打乱;甚至,已经竖在发射塔上的导弹也不得不含泪重新卸了下来!<br><br>第八章 粮啊粮<br>将军问:“你们吃沙枣叶有多长时间了?”团长说:“两个星期了。我们实在饿得没办法了,才去打沙枣叶吃。开始战士们只打沙枣吃,后来沙枣吃光了,才打沙枣叶吃;下面的沙枣叶打光了,上面的够不着,就爬到树上去打。没想到战士们不懂事,不小心,就、就把树枝给弄坏了”团长说着,泪流满面,哽咽得说不下去了<br><br>第九章 核导弹<br>中国在本国国土上进行核导弹试验,全世界史无先例绝无仅有,不仅困难重重,且风险极大!一旦发生意外,无论核导弹落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注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尤其是核导弹万一偏离轨道落在境外,轻则引起重大国际纠纷;重则还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此风险核试验,中央敢拍板吗?<br><br>第十章 东方红<br>又过去了五分钟,落区依然没有发现目标。将军急忙抓起电话向北京报告。之后,周恩来接连三次给将军打来电话:“导弹到底飞到哪里去了?”周恩来最担心的,是导弹落在了苏联。当然周恩来也没忘记安慰几句:“你们千万别太紧张,如果真的打到苏联去了,我已作好了去莫斯科说明情况的准备。现在最要紧的,是尽快搞清导弹的落点,找到这枚导弹!<br><br>第十一章 西霸天<br>当时,全军编制只有两个警卫团,一个是北京保卫毛主席的8341部队;另一个就是酒泉基地的警卫团。这个警卫团被人传说为将军的“铁杆卫队”,所以上面对此很警惕,让工作组带上一个手枪班,一旦矛盾公开,将军如果不肯束手就擒,甚至策划谋反,那就不能“文攻”,必须“武卫”了!<br><br>第十二章 狱中泪<br>狱中的将军总是做梦,不明不白的梦,似醒非睡的梦。无论在金戈铁马的战场还是在轰轰烈烈的发射场,往昔的每个日子每个场景甚至每个细节,非但没有从记忆中消失,反而化为一个个清晰的画面反复浮现梦中。在梦中,他好像时刻都在奔跑:“跑”过血火纷飞的战场,“跑”过烈焰熊熊的发射场,“跑”过高喊“打倒”口号的会场,最后“跑”进了黑咕隆咚的牢房!<br><br>第十三章 晚年赋<br>将军家院门口有一扇斑斑驳驳的大铁门,夕阳照在门上,给人暖洋洋的感觉。每当这时,将军便坐在一个自做的小折椅上,像一位坐在颗粒饱满的庄稼地边的老农,静静地守候着儿孙们的归来。夕阳在他眼角的皱褶里绣着陈年旧事,时光在他花白的头上写着岁月沧桑。当年发射场上的豪情与霸气不见了,留下的唯有宽容与淡定、平和与慈祥。<br>尾声 火箭碑<br>三万多平方米的陵园里,静静地耸立着六百多座墓碑,有元帅,有将军,有专家,有老红军,还有年仅十六七岁的无名无姓的发射士兵。而此时此刻,在这六百多座碑群中,又增添了一座发射将军的墓碑。将军的墓碑用黑色大理石做成,上面刻着将军的简历和生平事迹。有人说,这六百多座墓碑就像六百多座火箭碑,默默地诉说着历史,昭示着后人。<br>酒泉发射基地的另一读本<br>历史不是传说<br>个性凸显的艺术传达——读李鸣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发射将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