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正面抗日战场.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052109
  • 作      者:
    关河五十州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部全民开放解说正面抗日战史。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重视的一段历史。正面抗日战场,到了该说清的时候……
展开
作者简介
    原名:赵劲<br>    笔名:关河五十州<br>    最神秘、最有人气的草根写手,人气直逼当年明月。
展开
内容介绍
    《正面抗日战场(第1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述了清朝政府彻底覆灭之后,进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仍然陷于一片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乱世之中,草莽出身的张作霖脱颖而出,依靠自己的谋略,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北洋军中的奉系派别首领和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掌权者。为了与对手“争夺天下”,这位“东北王”既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又要对日本入侵和控制东北的企图保持着一定戒心,甚至采用虚与委蛇的办法应付。日本关东军先是通过“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接着又突袭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抗战开始,中国近现代史上御侮自强的一部恢宏诗篇由此展开卷轴。<br>    《正面抗日战场(第1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政局为参照,以“九一八”事变为铺垫,通过马占山抗战、“一二八”会战、国联外交等生动的历史画面,着力展现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纷纷登场的各类人物的形象,并刻画了中日两国在外交、战争上的历史纠葛以及“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全方位殊死角逐。<br>    这是一个关于抗战但又不仅限于抗战的长篇历史故事,作者想集中阐述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近代历史的形成固然有着一定的必然规律,但能够构成并延续这一发展链条的,更多的还是无数的偶然和精彩瞬间,而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的地方正在于此。<br>    《正面抗日战场(第1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适用于:大众读者、国共两党的人、历史爱好者、有抗日情绪情节的人。
展开
精彩书评
    为什么我们要向全民推广正面抗日战场?<br>    今年八一,我到黑瞎子岛(中俄争议的最后一块土地)附近,对岸俄罗斯怎么进行他们的教育? 幼儿园教师带孩子们到无名英雄墓,老师边讲边哭,三、四岁的,五、六岁的小孩子大孩子都跟着一起哭。也许那些孩子们并不真的十分明白为什么哭,但他们看到老师哭了,老师那么伤心,于是也都伤心地哭了。这样的民族,这样的教育,怎能不形成他们精神强大的基因。相比起来,我们差距很大。问题不是那些在先烈墓碑 上跳来踏去的孩子,而是除了自身悲欢便一概无泪的老师,和“选择性对待历史”的做法和态度。这种选择性对待也是多种多样的,最近*****新版的小学课本,把“狼牙山五壮士”从课本中去除了(解释说“放到了课外辅导读物里”),而代之以***和**,说这才是新时代的英雄,堂而皇之地认为过去的英雄应该 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剔除了。这种“钱包鼓起来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感觉,只能造成我们民族精神的萎顿。<br>    不要说牺牲在平型关还是牺牲在石牌都应获得我们同样的尊敬,即使那些殒命于兵荒马乱大溃退中的无数无名官兵,今天也是需要我们在他们生命痕迹消失的地方放上几束白花的。美国人今天还在满世界寻找他们参加二战官兵的遗骸,对我们该是一个多么深刻的提醒。日 本人在广岛的纪念碑上,把死于原子弹轰炸及后续效应的20余万人一个一个姓名都刻了上去,又是怎样一种对前人和后人负责的态度。而我们遭受南京大屠杀30 万人死亡,至今南京的纪念馆内也只刻有3000有名有姓的名字,其他29万7千人的姓名呢?真令我们对世界汗颜。<br>还有…<br>    南京城被日军屠杀的30万人中,将近10万是来不及撤走的国军军人,而当时向南京进攻的全部日军才5 万多人。这10万军队为什么没有反抗而被活活地杀死,《正面抗日战场》会告诉你。 <br>    在现代的中国,从来没有人完全开放地、系统地讲过这段历史,现在,到了该说请的时候……<br>    这是一本历史书,离我们最近的历史。<br>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在正面抗日战场,中日共计有23次大会战。据日本方面不完全的统计,侵华日军共伤亡85万人以上,最后投降125万人。而中国军队则付出了400万人的伤亡代价(加上平民,则要达到3500万人)。它是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年间,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如此大的伤亡,如此惨重的代价,如此完整的胜利,这是我们所说的腐败的国民党吗?在正面抗日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打击日本军队最重的是谁?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为什么国民党最后打不过共产党?历经八年的抗战疲惫,再面对内战又会是怎样的战斗心情和力度?这一切,都将在本书中一一为大家提示。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切都得从那个被旗人称为龙兴之地的满洲(东北)说起。<br>    日俄战后,日本从俄国手里拿到了南满铁路和旅大(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这就是所谓“满洲权益”的由来。<br>    刚开始,日本人脑子还算清醒。一手策划甲午战争的伊藤博文就说过这样的话:“满洲不是日本领土,满洲是清国领土,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br>    伊藤并没好心到要做清国的发言人。只是当时稍有见识的东瀛政治家都知道,日本要想独吞东北尚无把握。<br>    但是日本已经取得的“满洲权益”必须有人维护。换言之,他们需要在中国找一个自己的利益代理人。<br>    于是,列出了海选名单。其中有一个候选人的名字叫做张作霖。<br>    日本人对“满洲权益”如此看重,是因为他们对“满洲”这块黑土地充满“感情”,甚至他们认为,“满洲”比他们自己的东瀛国土都强上好几倍。<br>    “满洲”好到什么程度。据说当年到山中打猎的人,只需在途中把随身带来的菜籽一撒,过段时间下山就可以去收菜了——那些青菜每棵都是大块头,没个七、八斤重下不来。<br>    更不用说那些数也数不过来的矿产,这么说吧,日本缺什么,那里有什么。<br>    然而让人哑然的是,中国的南方革命党人却曾有过一个看上去完全匪夷所思的想法:让满人滚回东北去,东北我们不要!<br>    为什么?<br>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我们的精华是中原的“铁血十八省”。十八个省就够了,要东北这样的“鞑虏”所居之地有何用处。<br>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0月11日,在武昌首义之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南方革命家们把自己的理念用举旗的方式打了出来:十八星旗。红彤彤的旗面上,一共十八颗星,上面没有“满”,当然也就没有东北的存身之处。<br>    到了次年,民国成立。五色旗被定为国旗(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但十八星旗仍然被作为陆军旗保留了下来。<br>    东北当时确实面临着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清王朝覆灭后,满人重步元末明初蒙古人的后尘,退出关外,与民国政府对恃;另一种则是像某些南方革命家说的那样,索性把东北踢出去,“卖”给列强,然后让他们“支持革命”。<br>    无论是哪一种,都意味着东北这个“鸡头”将从此脱离中国疆域,那么我们如今看到的东方雄鸡将极可能是一只“无头之鸡”。<br>    面对此情此景,最气喘心跳的也许就数日本人了。如果是后者,那就太好了,你们不要我要,哪怕是“买”。退一步,就算是前者,满族人建“满洲国”,和后来溥仪搞的那套没什么两样,迟早还是要被我所制,“满洲国”沦为和朝鲜一样的傀儡国只是迟早的事。<br>    不行了,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真恨不得立马跳过对岸,把朝思暮想的满洲一把抱过来。<br>    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两种可能性都未成为现实。因为满清政府倒台后,东北仍由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汉人控制着。<br>    这个东北人就是我们上面说过的海选候选人,张作霖。<br>    我们的故事,就从他开始讲起。<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闯关东<br>他曾是一个差点被冻死在雪地里的流浪儿,一个声名狼藉的红胡子,但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却成为东北大帅和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掌权者。“东北王”一路过来,少不得要借助日本力量,但他又对日本保持着足够戒心,他是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谋略的呢?<br>闯关东<br>招安<br>奋斗<br>玩的就是忽悠<br>……<br>第二章 由赌始,由赌终<br>张作霖由赌起家,在离开北京前,他同样赌了一把。与此同时,想要谋害他的关东军也赌了一把。这是一场生命的赌博。<br>话不投机<br>济南惨案<br>息战对外<br>图穷匕现<br>魂断皇姑屯<br>贼喊捉贼<br>……<br>第三章 谁继大统<br>对于继位者,张作霖生前未留任何遗嘱。围绕这个宝座的归属,东北军政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小诸葛”杨宇霆主持会议,公布了所谓的“遗嘱”,但“东北军总司令”却不是张学良。名单上的人选究竟是谁,张学良又是如何最终上位的?<br>小诸葛杨宇霆<br>明争暗斗<br>命运大逆转<br>……<br>第四章 城头落下五色旗<br>五色旗是北洋政府的标志,蒋介石要求张学良更换成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但是对于“改旗易帜”,不仅日本政府竭力反对和阻挠,在东北军内部,反对的声浪也很高。<br>易帜不易<br>双簧戏<br>一赌定生死<br>鸟尽弓藏<br>……<br>第五章 削藩策<br>随着东北“改旗易帜”,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参加北伐的“四兄弟”却各有各的算盘。为了夺得国民党统治大权,蒋介石决定采用“削藩策”,逐一削平其他“诸侯”。<br>心病难治<br>合纵连横<br>黄雀在后<br>十面埋伏<br>阴沟里翻了船<br>……<br>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br>“革命外交”风起云涌,张学良也酝酿要收回中东路权,但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像。中苏之战终于爆发,在这场东北军历史上最悲壮的战役中,究竟是谁改变了战局,又发生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br>中东路事件<br>谁硬谁软<br>统兵之帅<br>同江水战<br>三点一线<br>背后有一双眼睛<br>……<br>第七章 中原鹿正肥<br>蒋介石在“削藩”的过程中,虽然成功“料理”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却又因此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不久以后,中原大战爆发,它的规模,是以前的蒋桂、蒋冯、蒋唐等任何一次内战都无法比拟的。<br>老冯被老阎当成了枪<br>蒋冯之战<br>座上客变阶下囚<br>蒋唐之战<br>连环计<br>反蒋大联盟<br>逐鹿中原<br>他来自江湖<br>西线无战事<br>杂牌也是有自尊的<br>东北军入关<br>……<br>第八章 今夜无人入眠<br>“皇姑屯事件”发生后,河本被责令退役。临走时,他推荐了两位后继者。其中一位被喻为日本军界百年不遇的怪才和奇才,就是他策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br>最终战争论<br>建房计划<br>借刀杀人<br>三姓家奴石友三<br>藏不住的秘密<br>山雨欲来风满楼<br>孤注一掷<br>不眠之夜<br>奋起一击<br>……<br>第九章 国联外交<br>“九一八”事变使南京政府陷入困境,转而寄望于“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的国联外交。在这个国际外交的最高级别舞台上,中日外交家开始斗智斗勇。<br>外交高手<br>水平不高运气好<br>……<br>第十章 江省风云<br>关东军策动伪军进攻黑龙江首府齐齐哈尔,江省政要们陷入了一片忙乱。这时,有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机智地“忽悠”并打退了伪军,又以宽广的胸怀,向张学良推荐军事指挥的最佳人选。<br>汉奸是怎样诞生的<br>究竟谁忽悠谁<br>谢珂的麻辣大餐<br>……<br>第十一章  英雄出世<br>在张海鹏伪军败退后,关东军亲自出战。马占山临危受命,统筹江省全局。被誉为历史上最像张作霖的东北将帅,马占山究竟有怎样的战绩和才能?<br>东北“小汉”有铁腕<br>一箭双雕<br>谁能创造历史<br>打仗不是小朋友过家家<br>……<br>第十二章  弯弓射箭在江桥<br>江桥之战是马占山的成名之作。在这场东北军并不占有绝对优势的战役中,马大帅的指挥艺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和体现,重挫骄气日盛的关东军。<br>一里的界限<br>秘密武器<br>包饺子的艺术<br>死棋下活<br>将军成名在阵前<br>进兵和声援<br>最后的抵抗<br>悲情大使<br>……<br>第十三章 “满洲国”阴谋<br>在国联外交处于下风的情况下,日本被迫策动建立“满洲国”。处于张学良监视之下的溥仪,被土肥原密谋“请动”,逃离天津,踏上他的“满洲建国之旅”。<br>复辟只是一传说<br>脑筋急转弯<br>天津事变<br>……<br>第十四章 锦州,锦州<br>日军即将兵临锦州城下,国民党内部却还在进行激烈的权斗。在“史上最弱内阁”无兵可援的情况下,曾经的民族英雄马占山作出了一个糊涂的决定,让自己后悔不已。<br>陆相竟是小鬼头<br>黑云压城城欲摧<br>长袖善舞<br>史上最弱的内阁<br>锦西风暴<br>海伦变局<br>……<br>第十五章  到上海去点火<br>日本陆军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日军海军就到南方的上海制造事端,但起初的点火者却不是他们,而是另有其人。当时,驻守上海闸北的19路军面临着三条抵抗线的选择。<br>滋事<br>扬长避短<br>蒋汪合作<br>二踢脚的捻<br>……<br>第十六章  扬眉剑出鞘<br>“一二八”淞沪会战爆发了。日本海军和陆军争相出战,均遭重挫;而在针对此战的外交会议上,中国外交奇才颜惠庆遭遇国联的雷人规则。<br>闸北保卫战<br>一面抵抗,一面交涉<br>走出迷局<br>吴淞炮台<br>真如空战<br>谁是老大<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