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80、90年代几个刚离开大学的年轻人,迷茫的面对着世界,在迷茫中寻找着出路,并诠释着所谓“青春”就是一个从迷惘懵懂不断探索着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的过程。青春是年少的不羁与轻狂、梦想和激情不断与现实的残酷所撞击,最终或实现梦想或被现实磨平棱角的过程。作者记录的这一段人生,或许你我都似曾相识,又或许正在经历着。小说将这种情感寄托在厦门大学一个叫做“东边社”的地方。这个地方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没了,正如慢慢逝去的短暂的青春岁月一样。“东边社”的美丽与现实,正如作者笔下的宋川、马佳、鬼子以及“我”林灿。青春的迷茫和爱情的美丽,生活的艰难与激情的快乐,现实的残酷与成长的忧伤,在作者笔下得到了尽情的展示。
这篇小说和别的青春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所记录的那段青春,弥补了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从“知青文学”、“王朔痞子文学”直接跨越到“80后”之间的“60”、“70”后青春文学的空白。对80年代、90年代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中年轻人所拥有的青春进行了深刻细致的刻画和表达。围绕他们的爱情、信仰和追求在纸面上缓缓展开,如同一幅画卷追忆着逝水流年。小说也揭示了所有的青春都是迷惘的,因迷惘而探索,因探索的艰难而残酷,也因残酷而美好……
展开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抗抗
在闫宇彤所描写的年代和主要场景——20世纪90年代初的厦大东边社里,我度过了生命里最美好的秋天。那里是20世纪末光芒万丈的大学生活的最后一抹余晖。读罢《刹那青春》,记忆如同一只海鸥逆着晨光泛海而上——厦大那片青绿色的飞檐斗拱被海潮声淹没在层峦叠翠之间。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
《刹那青春》为我们唤回了诗意与草莽的熟稔岁月。我们的心曾经和闫宇彤一样,在那些城市的边缘放逐,并且至今无法全身而退。
——著名作家慕容雪村
学法律出身的闫宇彤首先是一位影视编剧和导演,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他讲述故事的方式既严谨稳健又刁钻灵动,除了我们熟悉的基本的写作手法,小说中不时会运用绘画语言以及电影蒙太奇的剪辑与组合手段,文字的张力被审美地扩大,同时使故事的镜头感得以加强,小说的平面性经常被打破,并控制得体地在需要的时候制造出立体和动态的效果。
——著名作家张春雷(哥们儿)
《刹那青春》仿佛是随意的放纵的,实则是诗意的痛楚的,当我们开始把自己寄送到力所能及的生活的远处,我们才可以一点一点看清自己蠕动的成长之蜕。小说是非常难得的关于“60后”晚期人物和生活的青春叙事。
——盛大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评论家夏烈
青春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大类型。从中国青春文学出现的“高峰期”来说,似乎从“知青文学”直接就跨越到了“80后文学”,中间的“60后”、“70后”关于青春的文字从数量上来说,似乎有种集体失语的感觉。《刹那青春》所填补的就是中间这一段相对贫瘠的空间。
——本书策划人茅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