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于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57569
  • 作      者:
    王占君著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深庭茂树尽寒蝉,千里赤云翻。龙驾旌旗北狩,问天何日回銮!佑扶新主,雄心铁壁。胡血弥天。金殿高悬双日,西汉明月长天。<br>    于谦,一个血不曾冷,风孰与高的民族英雄,他为什么会卷入皇廷内部的生死争斗?《于谦》将为您揭开明朝名臣之生死真相。<br>    《于谦》又名“大明节烈”。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占君,1944年1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1年评为国家一级作家,1992年获国务院一等特殊津贴,199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作了报道,1995年,当选为中国十大“世纪之星”,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阜新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副主席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等。<br>    1975年因病下肢瘫痪后,迄今已出版文学作品46部,发表作品总量超过1000万字。其中,长篇历史小说《契丹萧太后》获全国奋发文明图书一等奖和首届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自衣供女》获中国首届通俗文艺优秀作品奖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奖,长篇小说《蝎子沟暴动》获首届全国“乌金奖”,长篇小说《黑玉》获第六届全国“乌金奖”,回忆录《苦海活舟》获第五届全国图书奖,还有多部影视作品分获全国、东北地区及辽宁省等多种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明朝中叶,宦官当道,群臣噤声。蒙古瓦剌部落乘势南侵。明英宗亲征瓦剌,被俘。瓦剌大军进逼明都,朝野震恐,南迁之议四起。主战的兵部侍郎于谦率众扶立。新主景泰帝,机动作战,取得“北京保卫战”大捷,举国振奋。为施反间计,瓦剌把英宗送归故土。至此,于谦卷入了皇廷内部的生死争斗。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私访遇凶险<br>    明正统六年(1441)的三月,江南的洪州正值春浓时节,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暖风,满眼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辛勤的蜜蜂在花海中徜徉,蝴蝶也在花间翩翩起舞,好一派祥和的景象。<br>    乡间的土路上,一个中年男子漫步而来。他四旬开外年纪,衣着简朴,两只眼睛不时眺望着前方。他看着眼前的情景,想起肩负的重任,口中不觉吟诵出一首诗来:<br>    春风堤上柳条新,<br>    远使东南慰小民。<br>    千里宦途难了志,<br>    百年尘世未闲身。<br>    豺狼当道须锄胗,<br>    饿殍盈歧在抚巡。<br>    自揣匪才何以继,<br>    只将忠赤布皇仁。<br>    诗言志,看得出他对皇帝的忠贞、对百姓的关爱。<br>    他身后的青年人额头已经沁出汗珠,口中不住地嘟囔:“放着官轿不坐,非得自己找这苦头吃。”<br>    “不这样微服私访,能看到真实的情况吗?”前面走的人是江西巡抚于谦。他倒是不太在意这位义子的情绪,眼睛盯住了路北的一处村落。这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和洪州城外大大小小的村落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于谦头也没回,对义子于广说道:“走得口渴了,到村里讨碗水喝。”<br>    村头的院落里传来一阵阵动听的琴声,时而舒缓时而激越,于谦不由得循着琴音走过去。<br>    于广上前拍打院门:“里面有人吗?”<br>    于谦正要制止但为时已晚:“哎,不该打断这美妙的琴音。”<br>    一位年约五旬的长者打开院门:“是何人?”<br>    于广答道:“我们是过路的,走得口干舌燥,意欲讨碗水喝。”<br>    “好说。”长者侧过身,“二位请进。”<br>    于谦见这人虽说是村野打扮,却是仪表不俗,周身上下透出为官的气质,不由得问道:“敢问仁兄尊姓大名?”<br>    “在下俞荣。”他也在打量于谦,“先生气宇轩昂,不像寻常商贾,似乎为公门中人。”<br>    “俞先生,你还真是眼尖。”于广不觉就要说漏。<br>    于谦赶紧接过话:“哪里,在下不过就是一个教书先生。而今,要去洪州就馆,赶路口渴到此。”<br>    “好,请稍待即为二位奉茶。”<br>    “不敢当,只一杯清水足矣。”于谦进得院来,见数丈方圆的院内,收拾得十分整洁。三五棵艳如少女粉面、花朵盛开的桃树下,一方青玉案上,置放着一架瑶琴,琴后端坐一位身着杏黄裙衫的少女,见有客人到来,不免起身万福。于谦深含歉意地说:“适才一定是小姐正在抚琴,不期打扰,真是罪过。”<br>    “不妨事。”俞荣接过话茬,“小女胡乱拨弄丝弦,有污过客贵聪,还请不要见笑。”<br>    “岂敢,俞先生过谦了。”于谦动容地赞道,“小姐一曲《高山流水》清雅高亢裂帛断金,声遏行云,即当年俞伯牙再世,亦不过如此也。”<br>    “先生如此过奖,岂不令小女无地自容。”俞荣深入说道,“听先生高论,亦是深通琴理之人,何不将真实身份告知。”<br>    “鄙人属实一介寒儒,教书课童聊以口而已。”于谦自然不肯将自己的身份公开。<br>    小姐忍不住开口了:“先生,有道是高山流水觅知音。既是为琴声引来,定是抚琴高手,先生何不即席演奏一曲,以饱我父女的耳福。”<br>    “小女琴娘所求,在下以为绝不为过,还请先生允诺。”<br>    于谦有些犹豫:“这个……”<br>    琴娘那边飘然下拜:“万望先生不吝赐教。”<br>    “小姐免礼,鄙人班门弄斧献丑就是。”于谦净手焚香后,坐在了瑶琴前。稍一注目,不禁惊叫一声:“啊!”<br>    于广一惊:“父亲,怎么了?”<br>    俞荣问道:“先生惊呼为何?”<br>    “这张琴敢莫就是当年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谢知音而摔的那架古琴吗?!”于谦脸上满是惊讶。<br>    “先生,何以见得。”琴娘觉得真的是遇上了知音。<br>    “是这样……”未待于谦说下去,院门外又进来两个人,他只好打住不说了。<br>    “哟,怎么抚琴的美娇娘,变成了一个粗俗的爷们儿,这该不是在抚琴招亲吧。”宁王府的家人马顺凑上前。<br>    “放肆!”宁王府长史王兴训斥自己的跟班,并狠狠地瞪了一眼,“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所在,满嘴污言秽语成何体统!”<br>    马顺乖乖地退后:“小人失言,小人失言。”<br>    俞荣上前问道:“请问二位尊姓大名,来到寒舍所为何事?”<br>    马顺介绍说:“这位是王兴王老爷,是宁王府的长史大人。”<br>    “有道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王兴接过话来,“本人是奉宁王爷之命,前来请琴娘小姐过府。”<br>    俞荣皱起眉头:“我父女与王爷素不相识,也无任何过节儿,王爷竟然相邀是何道理?”<br>    “俞先生无须多虑,”王兴客气地说,“王爷获悉琴娘小姐琴艺精湛,且贵府又有一稀世古琴,故生仰慕之心,一来要见识一下古琴的芳容,二来欲领教一下小姐的琴技。”<br>    俞荣一口回绝:“王府森严,王爷高贵,我父女不敢仰视;小女村野俗人,难以高攀,实难从命。”<br>    王兴倒是并不气馁:“王爷请小姐过府,还有第三层意思。王爷府中存有古琴一架,亦堪称珍宝。据悉,乃当年诸葛亮在西城城头所抚之琴,流传至今,到了王爷手上。王爷有意与贵府的宝琴一较上下,两架古琴能够相会,也算得是人间盛事,弹奏一曲有何不可?”<br>    琴娘一听便已动心:“请问王大人,怎知我家存有古琴,它又古在何处?愿闻其详。”<br>    “常言道家有黄金外有等秤,俞家的古琴怎能瞒得世人?”王兴说来头头是道,“令尊姓俞,在下估计令先祖便是摔琴的俞伯牙,故而那把琴得以流传下来。琴被摔坏之后,令先祖用黄金细条缠裹,琴不仅得以使用,而且由于琴身缠了黄金,使得琴音别有一番韵味,比未摔之前更加动听。我所言确否,只要验一下琴身便知。”<br>    “王大人所言极是,我们的先祖确是俞伯牙。”琴娘对王兴渊博的学识深为钦佩,“大人真高人也。”<br>    “既如此,这两架古琴的相会,当指日可待。”<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私访遇凶险<br>第二章  被困宁王府<br>第三章  抗旨斩王兴<br>第四章  回京陷天牢<br>第五章  巧计斗也先<br>第六章  明英宗亲征<br>第七章  兵败土木堡<br>第八章  英宗做楚囚<br>第九章  成王即皇位<br>第十章  计陷紫荆关<br>第十一章  北京保卫战<br>第十二章  激战德胜门<br>第十三章  冰封居庸关<br>第十四章  遭遇美人计<br>第十五章  拒婚瓦刺营<br>第十六章  妙计除喜宁<br>第十七章  迎归太上皇<br>第十八章  祸起镀金刀<br>第十九章  废立皇太子<br>第二十章  亮节壮英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