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楼网布邯郸市,来吊丛台正日斜。
遥想罗敷归陌上③,也应无处识儿家。
[注]:①三阁,指大悲、轮回、慈氏三阁。②正定有四古塔,高入云端。③《古今注》称古乐府《陌上桑》中之女主人公罗敷为邯郸人。
[王评]:尾联意趣清奇,非有神助,难以想出。
(原载《天津晚报》1961年11月30日。原诗题为“冀游草”,刊出七绝六首,今收录四首)
[赘语]:这四首七绝,乃旅游乘兴之作,好像作者很有闲情逸致,诗兴大发而吟成,绝不会是在饿着肚子、饥肠辘辘的狼狈情况下写的。而实际情况正是这样。为了说明“诗兴”这一问题,特将它收录,并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当时我在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分院语文研究所工作,“河北省方言词汇调查”为所内重点项目,由河北省教育厅向各专区的师范学院发公函要求各校师生完成调查任务(由研究所统一发出调查表)。1960年10月,为了解进度和解答调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我和李行健同志持河北省教育厅介绍信,先后赴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承德,正定等地一行。记得在保定下车后去饭馆吃饭,收粮票却只能吃山芋,在街上见有卖柿子者,因要收粮票而不敢买;住正定招待所,晚饭供应胡萝卜缨子汤不限量,由于饥饿,我喝了几大碗,致使在夜间拉肚子;住在石家庄师院,室外堆有芥菜疙瘩,夜间行健偷拿一个,腌在杯子里当咸菜,我和他开玩笑说:“我们也和阿Q一样偷了人家的菜”;在邢台师院,我们受到隆重接待,因招待我们每人一小碗挂面;住在承德师院,晚上生炉子无火柴,乃向邻居一位老师借,这位老师说,他只剩有几根,火柴不好买,希省着用,可见那时不但食品匮乏,连火柴也紧张。这就是我这次“幽燕行”的生活真实情况。
但奇怪的是,尽管饿着肚子,在火车上见到绿色原野,如笼中鸟又飞回天空;游览了名胜古迹,精神为之一振,并诗兴大发,写下了这即景诗作。古人说“秀色可餐”,“文章多得于江山之助”,我的切身体会是,即使饿着肚子,一旦回到大自然和欣赏名胜古迹,同样也能产生诗兴的。欧阳修说“文章三上”,第一“上”就是“马上”,即在参观访问和旅游的“马上”,可见古人早就懂得参观访问和旅游是能激发诗兴的。对诗词创作来说,“诗兴”很重要,若无“诗兴”,硬要搜索枯肠,拼凑成诗,是不会产生佳作的。我认为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有道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