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弦,是我看到这名字便将目光停留下来的诗人。这不仅因为对人的熟识,更重要的是对诗的信赖,想看一看他又写出了什么,亦想透过作品了解他的状态,他对诗的感悟与求索。
在我的印象里,胡弦是个特立独行、以自己的写作方式自成一家的诗人。以一枝自如的笔拨动心弦,触及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在语言所营造的氛围、词与物的对立和交融里,表达出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内在情怀。他是为数不多的进入自主写作状态的优秀诗人之一。
胡弦诗作的特征,首先在于他对诗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在凡俗的生活状态里捕捉诗性意义,于熟常的遮蔽中揭示、发现真理的蕴涵。这种语言性的独特感受与洞察,见微知著,是优秀诗人所特有的敏锐。他在不留神的触碰疼痛中,发现了“水龙头”弯曲、倔强、无声环绕的坚硬,“它送来的不是水/而是它本身”;他在“锁”的弹动里听到的是重复的心跳,由声音构成的美学平行线,“不相交/也不远离”;在“候车室的椅子”上,感受到“没有压力,内心的裂缝也像消失了”,“滚动的喧嚣像与它无关”。这些在常人眼中平常得难有诗意的事物,由于诗人的“出神”而有了意义,成为主体的客观对应物,是对生活深入的理解与宽阔的容纳。
在诗人的多数作品中,我感到他的语言方式,或称其独有的静置太久,它迷失在对自己的研究中。……一块块把自己从深渊中搭上来。在某个台阶,遇到遗忘中未被理解的东西,以及潜伏的冲动……——它镇定地把自己放平。吱嘎声——隐蔽的空隙产生语言,但不解释什么。在灰尘奢侈的宁静中折转身。——答案并没有出现,它只是在困惑中稍作停顿,试着用一段忘掉另一段,或者把自己重新丢回过去。“在它连绵的阴影中不可能有所发现。一阶与另一阶那么相像,根本无法用来叙述生活。而且它那么喜欢转折,使它一直无法完整地看见自己。”后来它显然意识到自己必将在某个阶梯消失,但仍拒绝作出改变。固执的片段延续,并不断抽出新的知觉。“……沿着自己走下去,仍是陌生的,包括往事背面的光,以及从茫然中递来的扶手。”
展开
——韩作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