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乡土与声音:“民间”审视下的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类型小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862573
  • 作      者:
    姚晓雷著
  • 出 版 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乡土与声音:民间审视下的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类型小说》是关于研究“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类型小说”的专著,书中具体从“民间”,一种文学透视的新型视角;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类型小说的价值生成背景;放在“现代性”、“世界性”语境下的沉思等内容展开讨论。
    《乡土与声音:民间审视下的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类型小说》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次被集中地暴露到了光天化日之下,其处境的尴尬也更进一步凸现出来。这种尴尬还不仅限于再次确认自己的处理现实能力的贫乏,甚而迅速严重到连自身的存在也成了问题。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即便一些最不想轻易接受失败感觉的启蒙者,也无法不发现自己在接踵而至的文化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名词游戏以及改革与腐败、效率与公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前,经常连起码的判断能力都丧失了。这一切都使得今天我们对20世纪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在今天的适应能力深感怀疑。为什么一种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的本来极有希望的话语形态,反倒自己在现实中也成了需要人们专门去解决的问题了呢?
    我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从多方面思考原因。首先,由于启蒙话语最初不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在自身的运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而是在国家积弱、民族存亡的关头出于功利的目的被引进过来的,所用来作为效仿对象的西方启蒙话语本来就有不同的来源,是相对于各自不同的现实环境而产生的。所以启蒙中的许多问题都不是单靠空洞的理论讨论能解决,更主要的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经历着不断的选择和淘汰,才能逐步显示出其相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具有意义的价值成分。而这种实践经验又正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
展开
目录
总序
导言
一、关于本书采用研究视角的说明
二、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类型小说的创作实践及研究现状
三、关于本书的体例、内容的几点说明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民间”,一种文学透视的新型视角
第一节  对现代启蒙视角的拓新
第二节  对地域文化视角的超越
结语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类型小说的价值生成背景
第一节  河南社会充满苦难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文人文学传统中的土地精神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代思想影响
第四节  乡土类型作家们个人身世特征的作用
第三章  “侉子性”——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小说的一种民间性格特征
第一节  河南乡土叙述中“侉子性”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河南“侉子性”的本色品格呈现
第三节  河南“侉子性”的智性品格呈现
第四节  河南“侉子性”的负面价值审视

中篇  作家论
第四章  李佩甫:泪洒“绵羊地”
第一节  “绵羊地”上的民间一族
第二节  “绵羊地”上的权力一族
第三节  “绵羊地”上的叛逆一族
结语
第五章  刘震云:民间立场上的意义暴动
第一节  民间立场的选择
第二节  人性宽宥与体制批判
第三节  故乡寓言中的权力质询
第四节  民间反叛的语言策略
第五节  一点思索
第六章  阎连科:为苦难寻找合脚的鞋子
第一节  从对乡土的理性反思起步
第二节  汇人发掘求生意志的主题杂色
第三节  走向民间生存苦难的生命乌托邦祭
第四节  理性精神的回归与批判意识的张扬
第五节  凄凉无梦惟悲悯的《丁庄梦》
结语
第七章  张宇:在“灵魂”和“外壳”之间
第一节  在两种身份需求之间
第二节  走向深化的灵魂言说
第三节  试图和解的“城市逍遥”
第四节  身份裂缝中的叙述特征

下篇  结语
第八章  放在“现代性”、“世界性”语境下的沉思
第一节  “现代性”与真正的现实关注
第二节  对“世界性”文学价值目标的参与
第三节  河南乡土类型小说的不足之处
附录:写作是因为对生活的厌恶与恐惧
参考书目与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