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个人化及其反动:穿刺“个人化写作”与1990年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301104
  • 作      者:
    吴永林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吕永林,1975年生,内蒙古五原人,文学博士。现为第二军医大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语文教育研究,曾发表《玩笑》、《批评的柔情》、《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我们离苦难很近,离善良很远》、《重温那个“个人”》、《何谓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等文章,开有“吕氏语文”教育性博客。
展开
内容介绍
    真正的解放必然是个人和世界的总体性解放。因为除了生理性的死亡之外,个人根本无法摆脱其社会化、世界化的命运。个人总是会生活在世界之内,而如果,世界仍在伽锁之中,则个人无论如何也必征枷锁之中。所以,在所谓“个人化”的行动格局里面,任何个人的解放最多只是一种。解脱’,面“解脱”终究不可能为个人带来一种久远的,彻底的解放感。
展开
精彩书摘
    (一)《WM(我们)》——一个几乎被文学史遗忘的作品
    1985年春天,空政话剧团内部排演了一部名为《WM(我们)》的现代话剧。此剧由剧团成员王培公编剧,剧团团长王贵参与演出本的修订并任导演,排演时还邀请了一些戏剧界的人士前来观看。然而在1985年6月份,此剧被该剧团上级党委以组织名义叫停。不久,北京文艺界纷纷传言空政话剧团“创作排演了一部‘极好’的戏,却因领导不喜欢此戏,一句话给‘毙’了,剧团团长也被撤了职”。7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废止一言定“生死”》的文章,文章称《WM(我们)》是一部“富有创造精神的好戏”,上级有关部门不应该以行政手段禁演。8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决定组织社会力量公演《WM(我们)》,并聘请已被免去空政话剧团团长职务的王贵出任导演,与此差不多同时,上海一家剧院也决定在上海排练公演《WM(我们)》,由此出现京沪两地同排一戏的“盛况”。10月,《WM(我们)》在京、沪两地相继公演。①在这前后几个月间,全国各地多家报刊先后发表百余篇对《WM(我们)》的介绍或评论性文章。其中,《剧本》月刊在8月就刊登了该刊记者对《WM(我们)》编剧王培公的访谈,并加按语:“曾演出过《陈毅出山》、《这里通向云端》、《九一三事件》、《周郎拜帅》、《火热的心》等优秀剧目的空军政治部话剧团。
    ……
展开
目录
序言
导言
一、写作根由的阐明与总体性视界的确立
二、本书核心任务的提出
三、本书具体的研究对象、现实旨趣和理论参照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几个可供借镜的文学史印迹
一、重温那个“个人”
二、“我们”在何种意义上“无法重新生活”
三、共同体叙事之消隐

第二章 什么是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
一、既有个人,化之为何——“个人化写作”概念重考
二、“个人之个人化”在文学领域的先验化和神圣化

第三章 私人、自渎和死亡——以陈染、林白的小说为例
一、一个私人在一个文本中的兴起
二、当代“自渎者”的快感结构和隐喻功能
三、“死亡轮转”——那个支点的支点

第四章 个人化的反抗与变形——以朱文、韩东的小说为例
一、性的社会化与个人化问题
二、几个或一群当代“小知识分子”的双重破败
三、无能之痛/快

第五章 虫子共同体——以棉棉、卫慧的小说为例
一、“我”和“我们”
二、年轻人·女人
结语:立场·切身性·可能——对1990年代部分个人化写作进行反动的思考
一、1980年代个人主义叙事和1990年代个人主义叙事的结构性比较
二、1990年代部分个人形象之强/弱多重性及其社会隐喻功能
三、具有强/弱双重主体性之个人进行自我调整或自我反动的可能
四、从个人主义出发还是从集体主义出发
主要参考文献
一、文学作品类
二、报刊类(较为系统查阅过的)
三、理论著作类(按本书首次征引之先后顺序排列)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