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38898
  • 作      者:
    王志武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王志武教授历经数十年研究说,只有大英雄率领英雄团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古以来真正的大英雄都出白平民阶层,老板:如何开始创业-如何招募人才·如何以小搏大,员工:获得晋升机会·取得上司信任·如何明哲保身。
  《三国演义》是一部被严重误读的伟大,作品,是一部职场和商场的百科全书。
  英雄不问出处,成功需要战略,在敌强我弱中发展壮大,在强手如林中脱颖而出。
  你是诸葛亮、周瑜或者庞统、鲁肃…?你是赵子龙、张飞还是曹操、孙权…?在《三国演义》中发现自己是谁。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志武,又名王志儒,教授。1967年7月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青海省循化县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1970年3月至1973年11月在青海省“革委会”政治部文教组(后改为青海省文教局)工作。
  1973年11月调入陕西师大中文系从事写作课教学。1978王暑假后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工作至今。1993年10月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红楼梦人物冲突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版)、《金瓶梅人物悲剧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版),以上二书分获首届、第七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获陕西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社科成果奖;《古代戏剧赏介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版),获陕西省优秀社科成果奖;《元明清文学》(《陕西教育》杂志1983年4~9期连载,后收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一书)、《红楼梦》评点本(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小说三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主编《三名文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包括《古代文学卷》、《现代文学卷》、《当代文学卷》、《外国文学卷》、《艺术卷》)、《延安文艺精华鉴赏》(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担任《古代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副主编(分别由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另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前面的主体内容和后面的单篇文章内容有所重复,原因是:三秦出版社的高立民主任在新世纪前夕,约我把自己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不同于他人的观点写成单篇文章,汇编出版,以便读者阅读。这些单篇文章或为某本专书的缩写,或为某个观点的专门阐发,这样难免和过去的专书内容重复。这些文章先后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并由三秦出版社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论集》为书名出版。这次把一些相关文童分别编入《红楼梦人物冲突论》、《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和《金瓶梅人物悲剧论》,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较快了解这些专书的整体内容和某些观点的全貌及新的阐发。歌德说过:“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在宣传。”毛泽东曾把他的《实践论》缩写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被一同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鲁迅也把内容相同、背景和表述有所不同的两部《中国小说史》编为一书。我和这些伟人无法相比;引用这些例证的目的是想让读者对于我的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给以宽容和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其次,两个封建王朝相接的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中的代表人物,都在睁大眼睛瞅着皇帝的宝座,并为夺得这个宝座而努力奋斗着。但能否达到目的,从根本上讲不决定于他们的祖辈是否是皇帝,也不决定于他们和先朝皇帝有什么关系,而决定于他们的实力,决定于他们是否能赢得人心,是否有一批死心塌地为之效劳的“臂膀”。换句话说,他们中间谁能如愿以偿地夺得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宝座,主要是由实力来决定。《三国演义》所表现的三国时代(从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正是这样,竞争的胜败取决于竞争者实力的大小,其他诸种因素的存在价值决定于对形成实力所发挥作用的大小。
  再次,封建的思想、道德、伦理、规范等等枷锁,不同程度地松弛了。人们在求生存求发展中,根据实际竞争的需要,寻找最适合于发展自己的思想道德规范。传统的思想道德有的被弃置不用,有的被重新捡起,有的改头换面,有的借尸还魂。还有许多新思想新道德应运而生,它们有的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有的打着旧思想旧道德的招牌出现。所谓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新旧两酒混装,等等。这些思想道德的存在,主要不是像正常封建秩序下由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来决定,而是由它们是否有利于各竞争阶级、阶层、集团、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决定。思想、道德、观念都是为实力服务的。谁如果以为思想、观念、道德可以在竞争中决定胜败,即使不能说是愚蠢。也是幼稚。这样说并没有完全否定思想、观念、道德在竞争中所起作用的意思,而只是说它们的作用在竞争时代比起实力来是有限的。而实力的壮大,虽然离不开一定思想、观念、道德的帮助,但主要还决定于竞争者的个人才能及其他诸种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多元、一元、多元的循环更递中,不断延续其生命,并缓慢地向前发展着。一元化的和平时期(大约束下的小自由)是社会相对稳定的需要和标志,对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地位有利,但对自由竞争不利,对竞争者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不利。
  孙氏父子所以能在群雄竞争中,据有江东之地,三分天下有其一,首先是他们能够勇敢拼搏。孙坚十七岁时,和父亲到钱塘,看见十多个海盗劫取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赃,孙坚对父亲说:“我可以擒拿这些海盗。”于是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好像呼唤其他人一样,海盗以为他率领官兵来了,放下财物跑掉了,孙坚赶上去杀死一个海盗,从此郡县有名,被荐为校尉;后来会稽有个叫许昌的人聚众造反,自称“阳明皇帝”,孙坚和郡司马招募勇士一千余人,会合州郡一起打败许昌,孙坚斩了许昌和他的儿子许韶。刺史臧曼上表奏孙坚功劳,除坚为盐渎丞,又除盱眙丞、下邳丞。后来黄巾起义领袖赵弘、韩忠、孙仲继张角之后聚众数万占据宛城,朝廷命朱俊领兵讨伐,孙坚得知这个消息,聚集乡中少年及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余人前往接应,朱俊命他攻打南门,刘备打北门,自己打西门,留东门给黄巾军以退路。孙坚先于刘备朱俊而首先登城,杀死黄巾军二十多人,赵弘飞马突槊,直取孙坚,孙坚从城上飞身夺走赵弘长槊,把赵弘刺死,骑上赵弘战马,往来驰骋,杀死黄巾无数。事后,朱俊表奏其功,再加上有人情,除别郡司马。后来长沙黄巾区星又起,十常侍假帝诏以孙坚为长沙太守,使讨区星。得胜后,诏封孙坚为乌程侯。不久响应袁绍讨伐董卓,董卓挟汉帝迁都长安,孙坚首先攻入洛阳。孙坚讨伐刘表虽是轻举妄动,但也显露了自己的才智。他杀奔樊城,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孙坚所乘之船傍岸,乱箭齐发。孙坚命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当日正值顺风,坚令军士一齐放箭,岸上支吾不住,只得退走”。孙坚登岸之后,大败黄祖,直追到汉水。接着又将得胜之兵长驱大进,战胜蔡瑁。人人都知道孔明草船借箭,却很少有人提及早在孔明不知居于何处时,孙文台已经借黄祖之箭以射黄祖了。但孙坚毕竟勇过于智,当年讨伐董卓时不给他粮草的袁术写信给他,要他攻打荆州刘表,自己攻打冀州,孙坚只想到刘表昔日听从袁绍为夺玉玺截其归路之恨,全不想这是袁术假借他之手报自己向刘表借粮不与之仇,程普提醒他“袁术多诈,未可准信”,他也不予。
  曹操兴兵下江南,与孙权战于濡须,连败三阵,又值春雨,军队被围,操心甚忧,有劝收兵者,有劝相持者,操犹豫不定。恰在这时孙权遣使赍书到,书中责备操“不想报国安民,却妄动千戈”,“残虐生灵,岂仁人之所为哉?”并教操速回,“如若不然复有赤壁之祸矣”。书背后批两行字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文中言辞虽硬,但开头言“孤与丞相,彼此皆为汉朝臣宰”,最后又称曹为“足下”,可谓措词巧妙,硬中有软,曹操看后说“孙仲谋不欺我也”,重赏来使,下令班师。这说明曹操不强为不可为之事。
  刘备亲征汉中,孔明为军师,又有法正相助,曹亲自去战,本欲观夏侯渊之“妙才”,不想夏侯渊不争气,被赵云大杀一阵,占了曹寨,黄忠烧了粮草。曹派徐晃和王平从斜谷小路去取汉水,结果徐晃被赵云、黄忠打败;王平因受徐晃不合理的责逼而投降刘备,失了汉水寨栅。曹操统兵来夺,被孔明疑兵计再得三夜不曾安睡,在定军山前被刘备打败,只得退守阳平关。许褚去阳平关路上护持粮草,在褒州路上被张飞刺中肩膀,夺走粮草,曹提兵与刘备决战,被刘封、张飞、赵云追杀一阵,逃至斜谷界口。次日交战时,欲召魏延投降,被魏延一箭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三军锐气堕尽,只得急急班师,又被马超伏兵追赶,曹兵人人丧胆,曹令军士急行,晓夜奔走无停,直至京兆,方始安心。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逃至南郡,为什么大恸死去的郭嘉?因为赤壁之战前夕的刘备,很像败投辽东公孙康的袁熙袁尚。如果有郭嘉那样的谋士提醒曹操不要提兵南下,刘备纵然不被蔡瑁蔡夫人杀死,也会被孙权或其他人怀疑其“鸠占鹊巢”而杀死,至少要赶跑他。可是因为没有郭嘉那样的谋士提醒曹操,曹操本来是以八十三万大军追赶刘备,却不想同时给孙权也造成威胁,结果不但没有达到孙曹联合消灭刘备的目的,反而促成素无来往的刘备孙权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曹操用大恸郭嘉的方式一方面表示赤壁之战没有必要打,打了后使自己成了孙刘两家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也是对赤壁之战中幸免于死的众谋士的嘲弄和批评。但嘲弄虽然辛辣,批评虽然尖锐,却采取了伤悼死人而不伤害活人的方式。
展开
目录
一、竞争的历史
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从竞争的角度研究《三国演义》,以便给当代那些渴望在社会人生的竞争中成为强者的人提供借鉴。
二、个人竞争
《三国演义》中所写的竞争可分为:个人竞争、集团竞争和国家竞争。
其中个人竞争是主要的,集团竞争和国家竞争以个人竞争为基础。
(一)影响竞争的间接因素
影响竞争的间接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包括出身、气质、天赋、性别和身体等。
1.先天因素
出身
出身指的是门第等级的贵贱、父母地位的高低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联系,人类的竞争总是受到出身的制约。
气质
气质本身并不直接决定竞争的胜败,它只影响竞争者性格的形成和竞争者的职业选择。
天赋
影响竞争者的另一个先天因素是天赋。对天赋的作用当然不宜肆意夸大,但也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
性别
性别对竞争的影响是很显然的。司徒王允和文武百官对董卓无可奈何,貂蝉一介女子,竞置董卓于死地,她的作用须眉男子无法取代。
身体
刘琦如不因病早死,诸葛亮如果长寿,陶谦若不病死,刘备白帝不亡,历史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2.后天因素
影响竞争的后天因素主要包括:性格、选择、学习、舆论和民心。
性格
人的气质是先天性的,是人的个性中相当稳定的部分,是后天所无法改变的,但在气质基础上形成的性格却是可以改变的。
选择
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选择绝对不能超出当时条件下社会对出身的要求,哪怕这种要求是极不合理的、十分荒谬的。
学习
学习可以使有天赋的人如虎添翼,使那些天赋不高的人弥补其先天不足,并可能在竞争中取得远远超出其天赋所规定的重大成就。
舆论
舆论要对竞争起促进作用,必须考虑时代潮流和人心所向。许多舆论其实只是一种蒙骗术,是竞争者为自己采取的行动所找的借口。
民心
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二)决定竞争的直接因素
决定竞争胜败的直接因素是实力。实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者自身的实力,二是竞争者聚拢的人才实力。
1.自身实力
所谓自身实力,就是指竞争者个人体力、智力、能力三者的合力。
曹操多谋善断
曹操所以能剿黄巾、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统一北方。主要是因为他的多谋善断。
孙氏父子勇敢果断
孙氏父子所以能在群雄竞争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孙坚孙策创业凭借的是勇敢拼搏,孙权保守父兄基业不受侵吞首先靠的是果断行事。
刘备仁义
刘备在竞争中不是像曹操那样靠胆略取胜,也不是像孙氏父子那样靠勇敢果断取胜,而是靠仁义取胜。
司马懿有权谋
曹操时代的司马懿虽然主要是出谋划策,但已经显露出他是个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是个胸怀大略腹有良谋的政治家。
关于诸葛亮
诸葛一生惟谨慎,这是对诸葛亮性格、待人、处事特点的精辟概括,也是他身处复杂的瞬息万变的背景下所以能成功的重要条件。
2.人才实力
曹操爱才
曹操就很懂得这一点,文才、武才他都喜爱。曹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仅爱才,而且识才。
孙权用才
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主要得力于识才用才。
刘备敬才
刘备不但惜爱人才,而且有知人之明。
三、集团竞争和国家竞争
在三国阶段,集团竞争是最精彩、最富有活力的竞争。个人竞争如同指头戳抓,集团竞争犹如拳打脚踢,两者孰强孰弱,是不言自明的事。
四、三国竞争人物的评价
对于《三国演义》这种表现社会竞争主题的历史小说只能从社会竞争的角度去评价。
增补
《三国演义》的人物结构和主题
《三国演义》从社会竞争的角度写了400多个人物,但重点写了三个人物:曹操、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三个人物,基本贯穿了从汉末致乱到西晋统一,成为这段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强者。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如何对待人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历史上那个有作为的曹操的真实写照。他对人才的态度,在刘备孙权等同时代人之上。他是一个乱世英雄形象,《三国演义》作者没有歪曲历史上的曹操,而是把他写得鲜活丰满,呼之欲出。
《三国演义》六谜之解
(一)曹操哭郭嘉解读
曹操回到南郡后恸哭郭嘉一事,虽然仅有一百字左右,但却余味无穷。含义至深。实际上,曹操回到南郡时恸哭郭嘉,包含着他对这场战争沉痛而深刻的反思,这就是:这场战争根本就不应该打。
(二)曹操焚书
传统说法认为曹操“奸绝”,不过焚烧书稿倒显得其有可爱之处。
(三)诸葛亮的谨慎和失误
如果说一出祁山没有接受魏延建议不算诸葛亮的失误,倒是他用兵谨慎不肯孤注一掷的表现,那么这次“兵出渭南,西止五丈原”就是缺乏勇气的明显失误。
(四)刘备也有轻才的时候
关羽张飞遇害后,刘备在用人观念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法观念和实用主义态度。
(五)从庞统面试谈起
面试这个东西,主观随意性特别大,连孙权刘备这样的人面试都难免以貌取人,一般人可想而知。
(六)怎样看待诸葛亮“能掐会算”
诸葛亮在三国归于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功绩卓著,不可磨灭,作者对他的描写基本上符合历史真实。当然,和其他许多人物相比,这个人物理想化的成份较多。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