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汉威仪的颂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84334
  • 作      者:
    马庆洲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文学大众丛书”是按照历史发展线索,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知识的大众普及读物。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体裁、重要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流派、文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等,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精彩、最具吸引力而又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
展开
作者简介
    马庆洲,1966年生,山东临朐人。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著有《淮南子》(注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合著)、《历代文选·两汉文》(合著)等,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汉赋是有汉一代文学的代表,是了解汉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佳途径,《大汉威仪的颂歌:说汉赋》介绍的主要是汉赋这种文体在汉代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编者力图想透过此一载体去还原汉代人的精神世界,毕竟文学是人的文学,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折射。《大汉威仪的颂歌:说汉赋》是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内容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易懂。
展开
精彩书摘
    说到赋,我们就不能不说一说它与“辞”的关系。习惯上,辞、赋常常连称,组成一个词“辞赋”,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文体上讲,辞、赋同属广义上的赋,所以没有区别;从文章渊源上讲,赋又源于辞,体式上相承,但精神上却有所不同,故此又有异。
    作为两种文学体裁,辞与赋都最先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辞,即楚辞,是汉代人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创作的称谓;赋,作为文体,在战国晚期形成,大盛于汉代,所以有汉赋的专称。在汉代,辞、赋往往连称,或混称,浑言时并无区别,如司马迁就说到“会景帝不好辞赋”(《史记·司马相如传》),班固也说“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汉书·王褒传》)。但具体而言时则有差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总的说来,西汉时虽然“辞赋”并称,但二者的区别还是清楚的,辞是指楚辞,赋是指赋体作品。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楚辞》时,收录的除他认为是屈原的作品外,宋玉只收《九辨》和《招魂》,汉代人的作品,收的都只是模拟楚辞之作,说明他对于辞与赋的区分,标准是很分明的。到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多次以赋称辞,在该书的《艺文志》中,也将辞与赋混编在一起,统称为赋。从此以后,有的以赋称辞,有的以辞称赋,辞赋不分,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也导致了后世关于辞赋是否有别的争论。
    从文体上看,楚辞属于诗,以抒情为主;赋,虽然也间有韵语,但总体上说散文的成分多些,最初以叙事状物为主。另外,赋不仅可以称为辞,也可以称为颂。在汉代,颂是赋的别名,是赋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东汉以后,颂逐渐摆脱赋、颂之间的模糊界限而走向独立。
展开
目录
总序/1
引言/1
(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1
(二)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3
(三)汉赋发展的几个阶段/9
一赋体物而浏亮——赋的文体特征与渊源流变/12
(一)“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的含义及文体特征/12
(二)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赋的渊源流变/16
(三)汉赋的几种类型/21

二 楚骚有遗韵/25
(一)休养生息,曹规萧随——汉初社会与骚体赋/25
(二)万古惟留楚客悲——贾谊赋作/30
(三)汉初藩国君臣赋作/35
(四)枚乘搞艳,首制《七发》——枚乘赋作/42

三 苞括宇宙总览人物/48
(一)兴废继绝,润色鸿业——西汉盛世与汉赋鼎盛/48
(二)弹琴感文君,颂赋惊汉主——汉赋圣手司马相如/52
(三)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东方朔与《答客难》/63
(四)谁言雄主不多情——《悼李夫人赋》/66
(五)士人的盛世之悲——两篇“士不遇”赋/68
(六)音乐本无形,子渊妙赋之——王褒及其赋作/71

四 虽云模拟,不无新创/77
(一)从衰落到中兴/77
(二)扬雄词赋举天闻/78
(三)红颜未老恩先断——班婕好《自悼赋》/84
(四)情悠悠而哀长——刘歆与纪行赋/87
(五)京都赋的开创者——班固《两都赋》及其他/89
(六)歌以咏言,舞以尽意——傅毅((舞赋》/97
(七)藏身千年,始见天日——((神乌赋》/102

五 抒情小赋的崛起/105
(一)汉末衰世与赋风新变/105
(二)下笔绣辞,扬手文飞——张衡及其赋作/107
(三)文同三闾,孝齐参骞——蔡邕及其赋作/113
(四)散愤兰蕙,指斥囊钱——赵壹《刺世疾邪赋》/120
(五)汉大赋的殿军——王延寿《鲁灵光殿赋》/123
结语:汉赋功罪谁评说/125
(一)多识博物,有可观采——汉赋的认识价值/125
(二)巨丽之美——汉赋的美学风貌/126
(三)“雕虫小技”还是“雅颂之亚”——汉赋的评价问题,128
(四)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30
参考文献/133
后记/13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