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赋,我们就不能不说一说它与“辞”的关系。习惯上,辞、赋常常连称,组成一个词“辞赋”,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文体上讲,辞、赋同属广义上的赋,所以没有区别;从文章渊源上讲,赋又源于辞,体式上相承,但精神上却有所不同,故此又有异。
作为两种文学体裁,辞与赋都最先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辞,即楚辞,是汉代人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创作的称谓;赋,作为文体,在战国晚期形成,大盛于汉代,所以有汉赋的专称。在汉代,辞、赋往往连称,或混称,浑言时并无区别,如司马迁就说到“会景帝不好辞赋”(《史记·司马相如传》),班固也说“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汉书·王褒传》)。但具体而言时则有差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总的说来,西汉时虽然“辞赋”并称,但二者的区别还是清楚的,辞是指楚辞,赋是指赋体作品。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楚辞》时,收录的除他认为是屈原的作品外,宋玉只收《九辨》和《招魂》,汉代人的作品,收的都只是模拟楚辞之作,说明他对于辞与赋的区分,标准是很分明的。到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多次以赋称辞,在该书的《艺文志》中,也将辞与赋混编在一起,统称为赋。从此以后,有的以赋称辞,有的以辞称赋,辞赋不分,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也导致了后世关于辞赋是否有别的争论。
从文体上看,楚辞属于诗,以抒情为主;赋,虽然也间有韵语,但总体上说散文的成分多些,最初以叙事状物为主。另外,赋不仅可以称为辞,也可以称为颂。在汉代,颂是赋的别名,是赋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东汉以后,颂逐渐摆脱赋、颂之间的模糊界限而走向独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