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文论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431699
  • 作      者:
    陈思和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从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与以往历史上文学发展的常态并不相同。历来文学,无论中外,大多数的文学家都是在现实生活环境的刺激下自然发生创作冲动,进行创作,待到优秀的创作足以改变一时代的风气的时候,才会引起研究者对文学创作的关注、分析、提炼、推广以及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于是出现了理论的表达,有了文论。所以,文论滞后于创作是自然而然的。但是现代文学在其产生过程中,除了常态的文学发展外,还出现了一种先锋性的文学发展形态,即通过理论先导的形式来规划和指导文学,进而调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求文学给社会进步更大的推动。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拥有某种自觉性和目的性,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往往同时产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理论先于创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文学观念<br>    总体而言,当代文学以同政治的关系而在文学史上确立自身,这是一种范围广大的历史事买,而非一般的文学观念。1949-1976年间固然如此,“文革”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延续了这一特点,文学在反叛、逃逸,或迂回、旋闪中展开自身。以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为界,此后的文学观念在更大场域里发生种种剧变。1984年以“科学”为主导的“方法”革命、随后以”人文”为指向的“主体”建构,都使审美成为时代的文学旗帜,推动当代文论走向文学本体。在纯文学理论预设下,从心理、生命到形式、语言,种种本体论述显示了百年文学不曾有的历史机遇。但这样的纷繁,因同处于与反映论相反的方向而显出内部的单一。1989年后,随着当代史上更为巨大的历史转变,当代文论开始进入以“现代性”为总名的巨大知识场域,曾预设了“本体”的文学理论,被作为方法的文化研究逐渐取代。后者主要以现代性知识为直接理论来源,而曾经伴行半个世纪的当代文学创作,因此偏离了当代文论的中心。这在以“五四”为传统的新文学史上也属首次。<br>    但在这种转变的背后,仍显示出文学与政治总体理论框架撤离后留下的理论空洞,而审美本体的失陷恰恰在于,此前对反映论的批判,并未在理论上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做更深的把握。在文学与政治关系理论框架下,现实主义的反映论曾在当代文论领域独占鳌头30年。在“客观生活”与作品“反映”之间的创作实践,一方面指示了“典型”艺术的”这一个”与“那许多”之间的二元关系,另一方面在“真实性”与“倾向性”等种种相生相掣的概念之间,最终被导向“一个阶级,一个典型,一种本质”的本质论。这里的确显示了政治的绝对主导力量。以这一本质论为总体方向的当代文论最终形成了坚固的体系,其基座在大学课堂迄今难移,这一点却不是政治所能完全解释的。所以,真正有理论意味的是,在不断衍生的概念群所形成的极其狭窄的理论空间内,当代文论对文学所做的种种阐释努力,是集聚当代文学能量的真正所在。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后,文艺界开展了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学术讨论,典型、形象思维、美学等文艺问题都得以正式提出,并在其后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展开。这些与文学直接相关的论题,虽与其他政治概念相纠缠,但其间的张力恰恰多向度地开启了论题以外的理论空间。比如典型创造中的虚构概念,形象思维所包含的情感、审美因素及总体思维性质、文学研究中的多层次文化视野等,如本单元选文所呈现的,都在后来直接、间接地启示甚至引领了“文革”后的文论建构。其中最具文学阐释力的属“典型”范畴。它直接扩充着反映论的内部空间,至少对处于文学与政治关系之下极易转化为教条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起着延宕作用。而当代文论对“黑暗面”、“暴露”等问题强烈排斥,或者能够喻示典型理论和反映论的有限性。事实上,所谓“黑暗面”,正与真实性、倾向性等范畴紧密相联,并在“文革”后的人道主义思潮中充分释放其理论诉求。其后的审美理论建构在何种程度、何种方向上容纳之,虽迄今没能作出充分解释,但其间明显存在着一条理论线索,即随着现实主义独尊地位的动摇和反映论的迅速瓦解,此前由政治确保其本质意义的“真实”范畴亦开始消解,在这个意义上,当代文论的种种文学观念,又都是未完成的。<br>    ……
展开
目录
上篇文学思潮<br>文学观念<br>论阿Q<br>一 以当十<br>试论形象思维(节选)<br>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br>二 文学中的人与政治<br>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节选)<br>论“文学是人学”(节选)<br>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节选)<br>沦文学的主体性(节选)<br>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br>三 “文革”后的创作思潮<br>漫评西方现代派文学<br>寻根:回到事物本身<br>无望的救赎——论先锋派从形式向“历史”的转化<br>碎片中的世界与碎片中的历史——《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三,1995)》序<br>四 文学与语言问题<br>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br>语占观念必须革新: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功能与<br>诗意价值<br>汉语形象与文化现代性问题<br>母语的陷落<br>五 文学与文化<br>大众文艺:世俗的文本与解读——关于当代火众文艺<br>研究的一些想法<br>中国当代文化反抗的流变——从北岛到崔健到王朔<br>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br>变形的意义:对《大话西游》热的跨艺术解读<br>……<br>下篇 文体批评<br>作者小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