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批评学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76094
  • 作      者:
    刘锋杰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学批评学教程》以“文学批评方法”为主要编写内容,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问题具体,表述清晰。除可作中文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外,还可作普通读者了解文学批评方法的入门读物。全书的具体设计是:首先,依据文学的审美要素列出相应的批评方法;其次,依据文学的社会与文化要素列出相应的批评方法;最后,依据文学的接受与比较要素列出相应的批评方法。章节的具体设计是:首先,交待批评方法的定义,以便问题变得清晰起来;其次,陈述批评方法的历史,构成知识的谱系;第三,总结批评方法的运用特点或运用类型,便于寻找批评的具体路径;最后,选择一篇批评实例,通过点评,以范文来引导学生的习作,将批评方法的学习落到实处。
展开
精彩书摘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一个物象在不同作品中表达着不同的主观情意。例如,有人分析“云”的意象,在陶渊明《咏贫士》中有:“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在杜甫《幽人》中有:“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在李白《独坐敬亭山》中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里吟咏的都是“孤云”,它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之情。罗隐的《寄渭北徐从事》有:“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这里写的是“暖云”,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表达的是一种欢乐的情绪。陶渊明的《停云》有:“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的《贺新郎》有:“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白云出岫本无心,可这里的“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是有心之云了。再如由“柳”构成的意象。“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的是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可见,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作家的个人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还有人分析不同诗人的“月”意象。李白对月的钟爱是人所共知的,他把明月看作是光明纯洁的事物,明月寄托着他的理想:“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则用月来表达对故土特有的眷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张九龄把月当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若虚借助月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春江花月夜》)柳永却因月而触目伤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白居易说:“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既是对音乐的感悟,也是对琵琶女飘零沦落的深刻同情。一般来说,在中国文学中,月意象可以象征时间、女性、美好、爱情、残缺等不同意义。但在西方文学中,月意象则可能代表着一种神秘莫测而可怕的存在力量,爱尔兰诗人叶芝有首诗就叫《鲜血与月亮》,王尔德的《莎乐美》中升起月亮的时候,则是死亡发生的时候,这说明受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会形成月亮意象的不同原型特征。
  作家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作家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说是“铅泪”了。
展开
目录
导论:文学批评的界定、历史、性质与方法/1
第一章 审美批评/20
第二章 语言批评/37
第三章 叙事批评/62
第四章 意象批评/84
第五章 人生批评/103
第六章 道德批评/126
第七章 政治批评/145
第八章 精神分析批评/163
第九章 女性批评/183
第十章 神话批评/202
第十一章 文化批评/221
第十二章 生态批评/249
第十三章 读者批评/267
第十四章 比较批评/283
第十五章 批评写作/302
后记/32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