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这就是纽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48976
  • 作      者:
    (美)E. B. 怀特(E. B. White)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E.B.怀特随笔”由作者本人选定,囊括了这位最伟大的随笔作家最重要的随笔作品,中文版分为两卷出版,第一卷名曰:《这就是纽约》。其中《这就是纽约》系怀特最为知名的随笔作品之一,1948年,《假日》杂志上全文刊登了这篇散文,此后不久,又出了单行本。2001年,经历了9.11之后的美国人再度翻开了这本书,发现五十三年前他们根本没有读懂这些铅灰色的预言:“纽约最微妙的变化,人人嘴上不讲,但人人心里明白。这座城市,在它漫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毁灭的可能。只须一小队形同人字雁群的飞机,旋即就能终结曼哈顿岛的狂想,让它的塔楼燃起大火,摧毁桥梁,将地下通道变成毒气室,将数百万人化为灰烬。死灭的暗示是当下纽约生活的一部分:头顶喷气式飞机呼啸而过,报刊上的头条新闻时时传递噩耗。”
  如同宪法第一修正案一样,E·B·怀特的原则与风范长存。
展开
内容介绍
  《这就是纽约:E·B·怀特随笔(新版)》作者E·B·怀特(1899—1985)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的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怀特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关爱,他的道德与他的文章一样山高水长。除了他终生挚爱的随笔之外,他还为孩子写了三本书:《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同样成为儿童与成人共同喜爱的文学经典。《纽约时报》为怀特逝世发表的讣告中称“如同宪法第一修正案一样,E·B·怀特的原则与风范长存”。“E·B·怀特随笔”由作者本人选定,囊括了这位最伟大的随笔作家那些最伟大的随笔,中文版分为两卷出版,名曰:《这就是纽约》与《重游缅湖》。
展开
精彩书摘
  农场
  告别四十八街
  几个星期以来,我一直忙着打发这问公寓里的东西,试图说服那些杂七杂八的死物儿散去,别来烦我。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惊讶的是,一个人聚敛的俗世家当,竟然迟迟不肯重新回到俗世中去。九月里,我始终希望,某个早晨,就像施了魔法,所有的书啦、画儿啦、唱片啦、椅子啦、床啦、窗帘啦、灯啦、瓷器啦、玻璃制品啦、器皿啦、纪念品啦,一概从我身边消失,如同大潮退去,留下我静静伫立在海岸边。此事并未发生。妻子和我,日复一日,埋头归置,留的留,抛的抛,交给搬家公司的东西,也都得包装好。但公寓统共有六个房间,里面能装的杂物儿,一点不比航空母舰少。你可以作些精简,但要想彻底清理,确实需要点智慧,而且耐力超人。在此期间的某个上午,有一位旧书商上门,买走了几百本书,说起他兄弟的死讯,“癌症”一词在起居室炸响,像是他的悲哀引爆了一颗定时炸弹。他满载归去后,屋里的书仿佛一点没有减少,烦恼却增加了。
  每天早晨,我离家上班时。手中都会携带些东西出门,扔在三大道街角市政硕大的垃圾筐中,我的理论是,从扔做起,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妻子是战略家,她懂得更多,开始悄悄地调动一切力量,以便最终扫荡这些杂物。你可以花费千百个早晨,带了东西,扔在街角,但家里仍然是满当当。你很难赶得上滚滚而来的收藏的速度。家就像一座装了单向闸门的水库:允许流人,却阻止流出。东西没日没夜地收进来——顺畅、隐秘、不知不觉。我于收藏并不热衷,但收藏东西,不一定是因为你想要收藏。商品和摆设会自己找上门来,即使你戒备森严,也挡不住它们。图书和玩物邮递到家。节庆纪念,有礼品馈赠。退伍军人送圆珠笔。银行送笔记簿。如果你碰巧是位作家,读者会送来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随便什么东西。曾经有人送我一段木片,上面有山狸的齿痕。有人死了,留下了一些难以毁弃的念想儿,虽是涓滴之微,也能鼓荡家中的大潮。流人不绝如缕,却少了相应的流出。通常情况下,家中丢弃的,只有废纸和垃圾,其他的一切,都留存下来,潜伏在什么地方。
  近来,我们不住公寓了,我们在一家旅馆宿营,早上返回公寓,继续手中的工作。我们每人有一身工作服。妻子着棉布套裙,我改穿深蓝色热带休闲裤和球鞋。随后,我们全力以赴,没完没了地忙。
  在清理杂物的日子里,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丢掉一把椅子,自然随便是谁,想做都能做到,但是,好比说,对纪念品,又当如何处理?纪念品无异于水蛭。纸质的纪念品,例如中学或大学的毕业证书,只要你有胆量划根火柴,就能化为灰烬,但铜质的呢,不仅无法销毁,简直想扔掉都不可能,因为E面通常镌刻了你的尊姓大名,人们想必不愿随手丢弃他的美名,就算恶名,也舍不得丢。它可能落到好事者手中。当然,对纪念品的处置,各有各的招数。我曾在爱德华·R·默罗的电视节目“面对面”中看到,有些家庭,单有一间“纪念室”,供某位有收藏癖的人物堆积他的藏品,如此一来,只要他想徜徉其中,便可沉浸在回味悠长的辉煌中。倘若不嫌弃往昔的成功已经走昧儿,这当然不错,但如果有人不喜欢这股味道,那么,到需要清理的时候,麻烦就来了。几个星期之前,我坐在那里,呆呆地盯着一块奖饰,它闯入我的生活,大体上是某个公司狂热的促销宣传的结果。这是胡桃木上的一个铜质饰物,重得足以给划艇做锚使,但我不需要锚来固定划艇,上面又刻了我的名字。亏了我能摆弄改锥,最终撬下了上面的名牌;我把名牌搁好,拎了余下的残骸来到有垃圾筐候着的街角。这番辛苦,实在胜过了为获奖付出的心血。
  另一日,我发现我坐在沙发上,一边是给山狸啮过的木片,一边是我在一次大学典礼中戴过的荣誉学位帽。此时此刻,我最需要的,其实是一只山狸,能吞了这顶学位帽。这顶方帽,我再不会戴它,但我性格软弱,又不忍丢弃,我毫不怀疑,它将终身伴随我.不会带来温暖和欢乐,只会割据我本来不大的空间。
  清理进行到一半,凌乱的房间里还堆满了虏获物,我生出了一个绝妙的念头:我们不妨关闭公寓,听任所有东西发霉,我们去缅冈州的弗莱堡集市,在那里,可以坐在牛圩的帐篷下.看看别人如何打发东西。当然,倘若有人想避免聚敛,集市就是个危险的场所,其实,我来是为买下一头白脸小母牛,显然还怀了小牛一一不难证明,此物之累赘,并不亚于给山狸啮过的术片。弗莱堡是妻子的祖上住过的地方,位于萨科河谷,西望群山,天气看来会很不错。农业协会的《优质产品名录》提示,“各项活动,遇雨顺延至第一个晴天”。我宁可在牛圩上找个前排座位,也不想在歌剧院与一个包厢。因此,我们收拾行装出了城,有意超越弗莱堡一百七十五英里,只为在现在的家中睡上一晚。
  我们逛弗莱堡集市的那天,正是新一代造月者发射第一颗小月亮的日子。我若预先知道在这个嗜欲多多的时代,有颗人造卫星将要加入我的世界,我没准会留在纽约,闷头生气,不会来集市上游逛,不过,懵懵懂懂中,我得以快活一天,观看快步马绕场环游——这种古已有之的人间景象不知陶醉了多少人。我们看了赛牛、赛猪、拍卖牛犊;我们在自家外观俗艳的一九四九年老爷车的后座上用午餐,车就停在耕地上;随后,我在海福特牛拍卖场给自己找了个前排座位,脚下满是刨花,听拍卖师狄克·默里先是巧舌如簧,随后一锤定音,连带欣赏牛的眼白中流露的狂野神情。
  那天早晨,秋日的阴霾像铺了一层灰毡,但天空很快就放了晴。没人听说苏联的人造月亮。转轮旋动,挽车飞奔,棉花糖点染孩子们的面孔,斑斓的霜叶点染层林和山丘。一组扬声器给人人事事蒙上爱情的旋律,轻飏的微风给人人事事蒙上尘灰。次日上午,在波特兰的拉法耶特饭店,我下楼用早餐,看见梅·克雷格庄重地盯着一张餐桌,默里先生,那位拍卖师,兴奋莫名地盯着另一张。报纸的头条新闻报道了人造月亮。一个国家的国产天体,如果有什么确切含义的话,在上午的那一刻,我还无法领悟。但我很高兴,我在西牛津农业协会第一百零七届年展上,度过了穹苍法自然的最后一天。仰望天空,我没有看到任何东西,能比费里斯转轮更有趣。
  不过,这都是几个星期以前的事了。这天下午,我坐在凌乱的房间里,周遭是各种纸盒和包裹,装满了打发不掉的收藏,不免心情抑郁。我向四十八街望过去,街上每十位行人,都有一位是我熟悉的。百无聊赖地观赏了十几年的街头景象,我大体是在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拼凑了一个我能信得过的人物班底。他们无名无姓,每日在我的剧本——热闹非常的活剧中跑龙套。我会怀念他们每个人,他们和他们的爱犬。而且,我想,我还会怀念屋后的花园——椋鸟粗厉的噪声,夏夜里喷泉的鸣溅,猫,蔓藤,天空,垂柳。春天和秋天的候鸟——小巧、胆怯的鸟儿,飞来喝上一口水,栖息两个星期。过去三十年来,我在纽约曾有八个蜗舍,八个栖身之地——四个在格林尼治村,一个在默里山,三个在龟湾。纽约人往往会搬来搬去,追求房间和景物的最佳布局,依财力、心意和需要的变化而改换住宅。在他告别的每一处地方,照我看来,都会丢下一些要紧的东西,随后又以不那么拘谨的身段开始了新的生活,恍如蜕壳的龙虾,一时间变得柔软,但也不免脆弱起来。
  回家
  感恩节头一天,我开了一整日车,黄昏时分,返回家中,在起居室点起了炉火。白桦段木熊熊燃烧。大约三分钟之后,烟囱也不示弱,自己就燃烧起来。对此事态发展,我是后知后觉者。我心满意足地坐在摇椅上,享受奔波一日后的懈怠,恍惚觉得听到了在烟囱中营巢的雨燕一声低沉、震颤的哀号,我们住在这所房子里,已经习惯了这种声音。随后我意识到,一年的这个季节,本不该有鸟儿在烟囱里栖居,抬头望望烟道,事情再清楚不过,这所房子住了二十二年之后,终于着火了。
  烟囱着火,此事并没让我过分吃惊或沮丧,过去十年来,大大小小的麻烦不断纠缠我,各种打击没日没夜,随时都会降临到我头上,我已经学会了在随便什么时候应付随便什么事情。我例行公事,打电话给消防队,拨通了一个号码,那是我预先大字写在电话柜搁板边沿上的,这样,没有眼镜,我也能照读不误。(我们这儿是把电话放在柜里的,就像对待一只还没驯养好的小狗一样。无论如何,在缅因的这个乡间小社区,拨号系统很不得人心,在我看来,应当把整个新英格兰电话和电报公司塞到柜子里,是它强制我们拨号,断了我们与可爱的接线生的缘分,那些接线生,通常清楚每个人身在何处,遇到一切事情,比如烟囱着火,都知道该如何处理。)
  我的拨叫立即有人接听,但我随即又挂上电话,因为我发现,火势盛极而衰,似乎渐渐熄灭了,于是我又拨打回去,取消这趟差事,但被告知,消防队总须来看看。在乡下,大事小事,都能找点乐子,火焰冷却,算不上个理由,能打消了消防队员的热情。不大一会儿,闹闹嚷嚷的消防车,闪了炫目的红灯,欢天喜地驶入我家的车道,起居室顿时挤满了我那些救火的朋友。队长是我的理发师,我自然高兴见到他。他还领来一位强壮的同伙,前不久刚爬上我的屋顶,安装新的木制滴水槽,准备好了排水和迎接烟囱的第一束火星,所以,我很高兴见到这位。还有第三位吞火魔术师,据我的推断,熟人碰面,人人都很欢喜,我们轮流很内行地拨弄了一通烟囱,随后,消防队离去了。我在美国的一号公路上曾无数次驱车一整天,最后返回家中,奇怪的是,这回却是最开心的一回了。
  伯纳德·德沃托去世前不久,在《哈泼斯杂志》的专栏中,对缅因州沿海地区品头论足,使用了一些粗俗的字眼儿,惹得当地居民大为光火。德沃托先生提到“贫民窟”,还提到“霓虹灯”等等。他说,进入缅因州的公路,直至巴克斯港,沿途一片狼藉,一路走来,随处人满为患,挤满了路旁快餐店、流动餐车、纪念品摊位、恶俗的游乐场,还有简陋的饭铺。某日,我在用午餐时,想起了这番指责,试图就我熟悉的这条路线,勾勒出我自己的简陋印象,毕竟,我才刚刚走过一遭儿。我坐在餐桌前,正嚼一角甜馅饼,外面开始下雪了。最初,阴云之下,雪糁飘洒,几乎难以察觉,但很快雪势浓重,自东北方向长驱直入。我望见它卷上车道,洒向石墙,给花坛裹上银装,覆盖犁过的农田,又漂白了灰暗的冻塘,我知道,从基特利逶迤而来,人们的种种乖舛,都已给悄没声地涂抹干净,产业殿堂的线条渐趋柔和,一号公路戴上了美而不费的清冷光环,只可惜德沃托生前未能亲眼看到。
展开
目录
前言
鸣谢

农场
告别四十八街
回家
春天的报告
一头猪的死亡
飓风之眼
浣熊之树
元月纪事
雪冬
辩驳


大地
东部通讯
床上伙伴
煤炯沉降量和放射性坠尘
统一

城市
未来的世界
这就是纽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