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与手说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46477
  • 作      者:
    (英)琳恩·特拉斯(Lynne Truss)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突破百万销量,畅销纽约书榜36周,《吃,射,走》之作者再推新作<br>    <br>    非常易读、非常有趣、非常吸引人!<br>    ——英国《观察家报》<br>    <br>    这本书本质上只是一通呐喊而已。但是它的一大好处是,全文很短,也没有什么客观事实让读者止步或者放慢争辩。谨告那些可能购买此书的读者,在这本书里没有任何关于熊猫或者标点的讨论,任何试图在书中寻找语法错误的人都会显得有点无聊。这样说粗鲁吗?要明确划分范畴很难,一向如此。<br>    ——琳恩·特拉斯<br>    <br>    如果琳恩·特拉斯是罗马天主教徒,我一定提名她为圣徒。<br>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弗兰克.麦考特<br>    <br>    (该书)其价等金。<br>    ——《独立报》
展开
作者简介
    琳恩·特拉斯作家,播音员,原为文学编辑,后改行。已发表过多部小说和大量广播喜剧,曾经有六年担任《泰晤士报》的电视评论员,接下来的四年(很特别)又为同一家报纸体育专栏撰文。她在《女性杂志》上的文章为她赢得“年度专栏作家”的称号,又因在BBC Radio4的播音而为人熟知。2002年讨论标点符号的《大出风头》系列在Radio 4播出后大受好评,促使她写出了畅销全球的《吃,射,走》,该书已在世界各地售出逾五百万册,并获得了英国“年度图书奖”、亚马逊网站读者最爱第三名、《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超过36周的佳绩。
展开
内容介绍
    还记得《吃,射,走》(Eats,Shoots&Leaves)吗?作者琳恩·特拉斯自认是个一丝不苟的人,曾因见不得如今网络泛滥,人们在电子邮件、聊天室里抛弃或者乱用标点符号而写了《吃,射,走》,出人意料地成为头号畅销书。这次特拉斯再也受不了现代人这么没礼貌了!<br>    “请”和“谢谢”怎么不常被人使用了?为什么有人在公众场合的表现旁若无人,好像在自己家中一样?公益心到哪里去了?不听别人说话、不懂得道谢、不懂得道歉、不懂得收拾善后、有时候行为粗鲁还自以为帅气,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br>    《与手说话》并不是一本有关礼貌或者礼仪的书。它讨论的是现代社会的粗鲁现象,以及我们每天因为发现他人行为——总的说来——粗鲁、自私、不为他人着想而产生的愤怒感。特拉斯用幽默、夸张的笔触,描绘并嘲讽随处可见的种种粗俗之举,大谈现代人缺乏礼仪的可悲与可笑。
展开
精彩书摘
    介绍:事态紧急<br>    今天,如果你想找到一条通往异域文化的捷径,没有比看一本法语短语书更快的了。不是因为里面的语言不一样,而是因为你会发现第一课通常是讲商店里的情景。<br>    “早上好,夫人。”<br>    “早上好,先生。”<br>    “我能帮您什么?”<br>    “我想买些土豆/鸡蛋/邮票。”<br>    “好的。您要多少土豆/鸡蛋/邮票?”<br>    “七个/五个/十二张。谢谢!”<br>    “总共是六/四/两欧元。您的钱正好吗?”<br>    “是的。”<br>    “谢谢您,夫人。”<br>    “谢谢您,先生。祝您一天愉快!”<br>    “祝您一天愉快!”<br>    令人惊奇的是,这样正规文雅的对话确实在法国的商店听得到。法国的店主当真会问候你早上好,分别时道一声再见;他们有问必答;总是将你买的东西包装得很精美;这一切都做好了,他们跟你挥手再见,就像你的一个近亲一样。我们英国人购物时已经习惯店主冷淡地对你耸肩摆手的态度,一副怨气冲天的样子,在法国你不会碰到的。不妨设想有这样一本针对法国游客的英语短语书,里面描绘的情景也跟那本法语书一样真实——我们就把这一章的标题叫做“在商店里”。<br>    “对不起,您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吗?”<br>    “什么?”<br>    “我说,对不起,您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吗?”<br>    “我真希望我不是,哈一哈一哈。”<br>    “你们这儿有土豆/鸡蛋/邮票吗?”<br>    “那你还是自己想好了再说吧,这是我的手机号码。”<br>    写这本书,想达到两个不太离谱的目的:一方面,追悼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明显的礼仪崩坏,虽然这种缅怀没有多少成熟的思想底蕴,或者学术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试图在这片废墟上找到一星希望的火苗,拿顶大帽子使劲将它扇旺。这么做有价值吗?在很多意义上,没什么价值。一点也没有。首先,宣言与粗鲁作战没什么新意,也不够有争议性。(你会联想起那句针对“反对强奸的女人”运动的著名反诘:“难道有女人支持强奸吗?”那是多么振聋发聩。)其次,似乎就这一话题人们已经发表了大量精彩言论,没有再继续探讨的必要。第三,也是更令人气馁之处在于,早在1971年,伟大的社会学家欧文?高夫曼就写道:“人们对公共生活的关注过于热烈,我们已经无力再将其阐释分明。”因此,就这一问题可以这样概括:它不值得讨论;已经有人谈过了;就任何事要说得透彻充分都是不可能的。这是做研究难免遇到的问题。<br>    但是,正如我那本关于标点的书实质是讲述如何发现自己在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与战争、饥荒,以及西方文明的行将灭亡相比——不可思议地濒临崩溃,这本《与手说话》同样如此。我只是想描述和分析一种自然爆发的愤怒和沮丧感觉,这种感觉轻的时候让你一天由晴转阴,严重的时候让你简直想从最近的桥上跳下了事。比方说,你躺在牙医诊所的椅子上,静候麻醉药生效,这时护士在你左耳旁说着:“不管怎么说,我订了那家航班,票价居然涨了四十镑!”听了这话,牙医在你右耳边说:“什么?不会吧,两小时涨了这么多?”这时你颇为激动地抗议:“哎,我还没失去知觉呢,你们不知道吗?”接下来他们没再说什么,但是你可以想象他们在交流眼神,一致认为你要么精神有问题,要么是更年期症状发作,也有可能两种状况并存。<br>    是不是年龄增长会让人失去耐心,我并不想知道。我只想说,就我自己而言,我不需要反驳对方轻率得出的“这是个易怒的老女人”的结论,因为我觉得自己分明年轻有朝气,心胸开朗,优点多多。但是,要承认的是,大多数人愤怒反应(“哦,这真是粗鲁!”)产生时,他们的肘关节皮肤会开始僵化。注意你自己肘关节的动静吧。如果它弯曲后放松落回原位,你可能不在读这本书。如果不是,它还绷在那儿,看上去有点粗糙,一副好斗的架势,那你也许能马上数出大约二十件让你抓狂的事情:影院里有人边看电影边聊天;四个年轻人并排走在人行道上;侍者把汤碗端到你桌上,一句“你的来了”就打发了你;那些人说“他妈的”的时候甚至没想过要放低声音。拥有年轻灵活胳膊的人很少声明自己不喜欢哪些事情,从而表白自己的立场。你如果警告一个年轻人“每个人都会成为他所厌恨的那种人”,他有可能很开心地说,那没什么,因为他唯一真正讨厌的东西是花椰菜。<br>    与他们不同,我现在不能忍受很多很多东西,实际上也一直在试图发现还有哪些事物是我完全不能接受的。比如,不论什么时候我听到某人患了“谷蛋白不耐症”或者“乳糖不耐症”,我就觉得自己错过了某样东西。我也希望得上“谷蛋白不耐症”。我的意思是,我们还要忍受多久这类关于谷蛋白的扯淡?关于乳糖的讨论已经够长了。令人称奇的是,我还是止住了脑中这一右倾的思路。我只想问:今天许多高雅善良、心胸开朗的年轻人开始暗中佩服新加坡实行的“对乱吐口香糖者课以重刑”的做法,这是不是有些奇怪?许多高雅善良、心胸开朗的年轻人看到那些十几岁少年在玛莎百货溜冰时,义愤填膺,很想伸出脚去绊他一跤,让他摔几个跟斗,从此知道什么时候穿什么鞋,这是不是也有些奇怪?我得承认,光是这么想想这样痛快淋漓的报复——“死去吧!”——就让我觉得乐不可支了。<br>    为什么说这本书不是礼仪手册呢?为什么说你在这里不会读到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告诉你如何正确使用刀叉、手机,如何寄赠答谢卡?我有好多理由认定礼仪手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首先,谁能确切充当此类书籍的权威?人们为什么要去关注这种书?在这个时代,懒散的道德相对主义和傲慢无礼的态度交织在一起,使得许多人学会拒绝_.切概念化的答案,甚至(我有些害怕地发现)抗拒真实的法律条文,也不管这么做是否有道理。但是,这也不是说在今天这个粗鲁的世界上,礼仪完全没有考虑的必要。实际上,我们这个充斥着“滚蛋”声音的可爱世界之所以有趣,在于粗鲁行为对于粗野无礼之人的刺激甚至比对斯文有礼人士更甚。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卡德威尔在其著作《粗鲁简史》(1999)中所指出的,如果你想观察哪些人地位意识很强、对别人的轻蔑态度特别敏感,你不需要去读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不如去拜访一下圣昆丁监狱。粗鲁不论何时何地都可能触发争斗。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弄清为什么突然之间事态变成这个样子。<br>    我反对设立种种礼仪条框的另一理由是,我们不再把时髦风雅行为等同于良善行为,这可是个巨大进步,因为风雅人士对待野生动物的残酷手段众所周知,兴奋起来还互相扔掷面包圈。谁愿意像他们那样?我知道反正我不愿意。我最近遇上一个风雅之人,(比方说)一个制片人的丈夫。当我问起他是否(比方说)也从事此道,他只是回答:“哦,上帝啊,不,”也不打算解释一下。这是礼貌行为吗?我想你至多说这很像英国人作风,而这跟礼貌并不是一回事。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在她那部迷人的作品《瞧这些英国佬》(2004)里指出,在今天的英国社会,社交场合是否能做个很糟糕的介绍已经事关荣誉。她写道:“你要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烦躁不安、固执讨厌,尤其要显出发窘的样子。”握手的含义含混不清,像是手势、道歉或者其他内容的混合。至于亲吻脸颊的做法,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其中一个总要说一句:“那么,我们要来上两记吗?”她还指出,在做介绍时,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无论何种情况下,不要自动报上大名,也不要直接发问,打听你所交谈之人的具体身份。<br>    我得承认这最后一条让我茅塞顿开。我在晚会之类场合上总是直接道出自己身份,然后执意要弄清我所对话之人的大名与职业——主要是因为我想避免那种熟悉的、令人心跳停止的尴尬时刻的出现。比如晚宴临近尾声,主人扬声说道:“你对我的老朋友,坎特布雷的大主教,印象如何?他穿便服的样子很不错,是不是?看起来你这几个小时一直在讲些让他难堪的笑话。”但是,现在的情况是,直接发问的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已经过时了,而“噢,上帝啊,不”这样的反应是良好教养弥补本能所要求的,用以掩饰自己的不快情绪。难怪在和那些喜欢扮演神秘角色的人交谈时,经常是我提了一大串问题仍没有得到答案。<br>    ……
展开
目录
    致谢<br>    介绍:事态紧急<br>    第一个充分理由<br>    这很难启齿吗?<br>    第二个充分理由<br>    为什么我要做这个?<br>    第三个充分理由<br>    我的泡泡,我的规则<br>    第四个充分理由<br>    普遍的“滚蛋”反应<br>    第五个充分理由<br>    起哄裁判<br>    第六个充分理由<br>    别人会清理干净的<br>    结论:与手说话<br>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