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用胡马,即使用北方游牧民族放养的马匹作为赵国骑兵的战马。这些马长得骠悍,善跑、机灵而有耐力,增强了赵国骑兵部队的战斗力。
5.配备骑兵的武器长弓和剑矛。骑兵与敌人距离远时在马上弯弓射箭,短兵相接时就用剑和矛进行刺杀。
关于胡服改革的内容约有这几方面:
1.帽子。赵王戴王冠,用野鸡羽毛装饰;军官戴武冠;士兵戴爪牙帽子,用黑色绫绢制成,以防北方风沙。
2.变履为靴,以便于骑马和涉草。
3.改重甲为轻甲。把原来铜做的铠甲改用皮革,这样轻装上阵,以利穿越山险,驰骋疆场。
4.服装。骑兵上穿夹衣,窄袖;下穿裤子,中间束带。贵族大臣的服装,腰里有一金带钩。
胡服骑射的改革取得了卓越成效,就在改革推行的第二年,赵武灵王“略中山地……西略胡地,至榆中”①。此后,赵武灵王不断招募、训练骑兵,大规模进攻中山,终于在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消除了心腹之患,使赵国东西领土连成一片。胡服骑射的改革,使赵国迅速由弱变强。战国晚期,赵将李牧戍守北部边境,每天率领战士“习骑射”。为出击匈奴,他“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能破敌擒将者赏百金)之士五万人,能射者十万人,悉勒习战”。②
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六韬》,叙述“选车士之法”说:“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约1.73米)以上”,能追逐奔马,乘战车急驰时能张大弓朝各个方向快速准确射箭的人,便可成为“武车之士”;又述“选骑士之法”说:要身强力壮,反应敏捷,能在乘马急驰中张弓射箭,并能“越沟堑,登丘陵”,敢于冲击、破坏敌阵的人,便能成为“武骑之士”。这可能是当时许多国家采取的方法。
赏罚是提高战士的作战积极性、增强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手段。当时各国普遍推行军功爵制,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军队的赏罚制度五花八门。例如秦国规定:步兵,五人为“伍”,五十人设一“屯长”,百人一“将”,五百人一“五百主”,千人设“二五百主”③。一伍中有一人逃跑,其余四人就要受刑罚;如果谁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屯长以下的士卒,按个人斩得敌人首级数目。
……
展开